策兰《死亡赋格》赏析
作者:江星若 2022年04月11日 15:30
583 收藏
以前和大家分享过特朗斯特罗姆的那首《夫妇》,那个属于纯技术型的诗歌,所以可以通过一些细致的分析去理解它的内涵。但《死亡赋格》不是这样,它本身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甚至是文化现象。要理解这样的诗歌,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入手。
我希望通过这首诗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诗歌文本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从文化的视角而不是纯技术的视角去理解一首诗。
《死亡赋格》可以说是二十世纪诗歌中的巅峰之作。也是策兰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写作时间大概是在 1944 年 - 1945 年。作者保罗·策兰于 1920 年出生于泽诺维奇,这个地方原来属于罗马尼亚,现在属于乌克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属于奥匈帝国。
他的出生地是个民族和文化混杂的地方,奥匈帝国本身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奥匈这个名字就是指奥地利和匈牙利,奥地利人主要是讲德语的斯拉夫人,匈牙利人则是匈人的后代,奥匈帝国处于欧洲和亚洲俄国之间,所以受俄罗斯文化影响也很大,另外,策兰还是犹太人。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对策兰影响至深。
奥匈帝国原来这块地方,正因为处于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欧洲之间,是个文化交汇的地方。凡是这种地方,经常会出现大量的艺术家、文学家和诗人。例如卡夫卡、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等等。现在的罗马尼亚诗人也是特别的多,全民都喜欢读诗。策兰本人因为从小生活在多民族地区,懂很多种语言,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翻译过大量诗人的作品。
多元文化的环境往往对诗歌有利,我们中国也是如此,例如现在的云南诗歌比较厉害,正因为那是汉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死亡赋格》这首诗最初是用罗马尼亚文发表的,然后才用德语发表,最初的名字叫《死亡探戈》。死亡探戈指的是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里的一种现象,纳粹军人命一组被判死刑的人唱怀旧歌,另一组人则在旁边挖坟;或者让犹太人组成乐队,在行军、拷打、枪毙的时演奏探戈,并在废除集中营时将乐队集体枪决。
前面提到策兰是犹太人,他的父母都死在集中营里,他自己也被关进过集中营,后来死里逃生。有个不那么靠谱的故事说当时集中营里把一批犹太人分成两组,第一组处死,第二组劳动,策兰本来是第一组,但他设法逃到了第二组,纳粹就从第二组里重新找了个人替上他的缺。
但是他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死亡探戈”这样的事件呢?不知道,有可能经历过,也有可能是听说的。
赋格是古典音乐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复调音乐,它的特点是有一个主题,还有一个或多个通过对主题进行模仿的答题,这个答题会和主题之间形成对位。赋格曲是在德国音乐大师巴赫手中才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因此《死亡赋格》中反复出现了“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这句话。
我们前面说过策兰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他的父亲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很看重对孩子进行犹太文化的教育,母亲则是一位德语文学的爱好者,因此策兰从小就对很多德语文学经典非常熟悉,等下我们对《死亡赋格》进行分析时就能看出这一点。而且策兰终其一生都是以德语为语言进行诗歌写作的。
犹太文化和德国文化,可以说是策兰精神上的父亲和母亲,都对策兰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德国人屠杀了大量犹太人。
我们前面说过赋格的特点是主题和答题之间存在对位和应答关系,《死亡赋格》这首诗中,这对位关系就体现为犹太文化和德国文化,犹太人和纳粹之间,彼此对位。
下面请大家看一看这首诗,这里选的是北岛的译本,实际上本诗有不下十个中译本。
死亡赋格
作者:策兰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傍晚喝
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夜里喝
我们喝呀喝
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写信走出屋星光闪烁他吹口哨召回猎犬
他吹口哨召来他的犹太人掘墓
他命令我们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早上中午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屋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他高叫把地挖深些你们这伙你们那帮演唱
他抓住腰中手枪他挥舞他眼睛是蓝的
挖得深些你们这伙用锹你们那帮继续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他玩蛇
他高叫你们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
你们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中午喝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我们傍晚早上喝我们喝呀喝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眼睛是蓝的
他用铅弹射你他瞄得很准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放出猎犬扑向我们许给我们空中的坟墓
他玩蛇做梦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
如果写一首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诗,我想大部分人都会用一种愤怒的控诉和爱国的情感来写。但在策兰这首诗中并没有任何表达控诉的语言,也没有说犹太民族要雄起,这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犹太文化有一些了解。我们知道犹太教其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现在的人可能不太熟悉犹太教,但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宗教,也就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可以说是犹太教的分支。
如果各位读过圣经,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耶稣基督教人要仁爱,可是刚开始读圣经,会发现上帝其实不爱人,相反上帝很残暴,动辄毁灭人类。我们都知道诺亚方舟的故事吧?上帝觉得人类不可救药了,所以发下洪水毁灭人类,只留下了诺亚这个好人。
这个残暴的上帝其实是《旧约》里的上帝,也就是犹太教的上帝。为什么要叫《旧约》和《新约》呢?因为不论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它们的核心问题都是有关上帝和人类的契约的问题。上帝和人类第一次结下契约,是在伊甸园,上帝和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约定,不要吃那个不可以吃的果子,其它你们随便吃都行。结果人类破坏了这个契约。遭到上帝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
《旧约》里的故事,也就是犹太民族的苦难史,基本上都是讲上帝不断和人定下契约,人因为信仰不坚定打破契约,上帝就降下毁灭或灾难来惩罚人类。这就是为什么《旧约》里上帝看起来很残暴的原因。但在犹太人看来,这不是上帝的错,而是犹太人自己的错,上帝选中了犹太人,而犹太人自己违背了契约。所以不管上帝怎么折磨我们,都是我们自找的。我们绝不可以对上帝有怨言。
不但不可埋怨上帝,而且必须将上帝当成唯一的神,绝不可崇拜其它神,或者其它任何偶像。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那个问题,为什么“死亡赋格”里,没有对于纳粹恶行的强烈控诉?这是犹太人特有的宗教观念导致的,在他们看来,犹太人遭到的罪,都是上帝在惩罚他们,而他们绝不可对自己的上帝有任何怨言。在犹太教传统中,上帝的选民不能反抗耶和华的旨意,哪怕经历无数次放逐、屠杀、灭绝,那都是犹太人违反契约而必须遭受的惩处,唯有默默忍受。因此作为诗人,策兰是一个无法控诉的受害者,然而面对身受的苦难和罪行,他又不可能保持沉默。因此他无限委婉的语言只能不断逼近黑暗的内核,却始终无法直接地说出它。这种剧烈的矛盾使他的诗具备了无与伦比的隐忍和张力。
犹太教或基督教本质上都是教你如何面对荒诞,即不管发生了多么糟糕的事情,那都是神的旨意。因此,荒诞是这首诗给人最强烈的冲击。这荒诞不仅仅来自犹太文化,也来自德国文化。德国是理性和科学的代表。但是极度的理性导致了极度的非理性,这正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荒诞:在号称理性已经获得全面胜利二十世纪初,现代性的黎明已经露出了曙光,人类已从蒙昧迷信中解放出来,步入工业文明的巅峰,何以恰在此时产生了最为非理性种族灭绝、极权政治和两次世界大战?
尤其是德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国家。它孕育过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这样的启蒙大师;诞生过巴赫、贝多芬、歌德、荷尔德林这样的人文巨匠,但德国同时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二战时许多杀人不眨眼的德国军官都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谈吐儒雅而又颇具才艺。“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这正是《死亡赋格》中的纳粹形象。他蓝色的眼神清澈、冷静、缜密,“他用铅弹射你他瞄得很准”。
这首诗虽然看起来比较长,但关键的元素并不多,诗人只是把这些元素一再重复而已,现在我们逐句来读一下,先看看开头: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傍晚喝
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夜里喝
我们喝呀喝
牛奶原本是生命和纯洁的象征,而“黑牛奶”却成了生命的变异,而且不断喝,一再反复,构成强烈的恐怖感。
关于黑牛奶这个意象的来历,有各种说法。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策兰的母亲死于集中营,前面我们说到策兰的母亲是一位德语文学的爱好者,而策兰也一直用德语来写作,德语对他来说就像是母语。后来策兰的母亲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对此事一直无法释怀,他写过不少怀念母亲的诗。
因此滋养他精神的语言,作为母语的语言,现在成为了一种死亡的语言,那些纳粹军官正是用这种语言对集中营里的囚犯下命令,命令他们劳动,命令他们奏乐,命令他们走向死亡:
他高叫把地挖深些你们这伙你们那帮演唱
他抓住腰中手枪他挥舞他眼睛是蓝的
挖得深些你们这伙用锹你们那帮继续奏舞曲
所以原本代表母性与滋养的纯白的牛奶,现在变成了代表死亡和暴力的“黑牛奶”。
前面我们提到策兰受德语文学影响很深,又说到赋格曲在结构上有答题对主题的模仿。从这段诗就能看出来,它很明显是对德国诗人海涅的名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有意模仿: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海涅在这首诗里不断重复“我们织,我们织!”,策兰这首诗里也是在不断重复“我们喝”,“我们喝”。
“我们喝呀喝”这个场景会让人联想起另一种德国元素,就是德国啤酒。德国人爱喝啤酒,德国的啤酒也很有名。而且,最重要的是,纳粹党最初就是在啤酒馆里成立的。希特勒曾经发动过著名的“啤酒馆暴动”,希特勒执政后,还经常去那个啤酒馆举行纪念活动。
这个黑牛奶不但是早上喝,中午也喝,晚上还要喝,日复一日地重复,构成了一种荒诞而恐怖的轮回,让人联想起尼采的“永恒轮回”或者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福斯。
永恒轮回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在电影里也经常出现,有不少电影中都有这个情节,就是主人公陷入了一个噩梦般的一天,他次日醒来,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前一天,这一天不断的重复出现,不管他怎么做,都逃不出去,这一天老是在重复。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写信走出屋星光闪烁他吹口哨召回猎犬
他吹口哨召来他的犹太人掘墓
策兰在有意模仿海涅诗的语气,并不是说他们俩的作品有任何相似之处。策兰这样做是有他的用意的。后面还有好几处都是对德语文学的有意模仿。
比如刚才这几句里的金发的玛格丽特,就是德语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例如在歌德《浮士德》的故事里,浮士德喝下了魔鬼给他的返老还童的药,决心去追逐爱情,他的第一个情妇就是叫玛格丽特。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写信走出屋星光闪烁他吹口哨召回猎犬
当暮色降临德国以及星光闪烁,是对纳粹统治时期一首怀旧歌曲的模仿:“故乡啊,你的星光,照耀我身,即便在遥远的地方”。当时纳粹经常让“死亡乐团”演奏这样的歌曲。
而且请大家注意前面诗人用的是“我们”,是复数,后面说到纳粹时用的是“他”,是单数,这个细节造成了一种人称上的对位和对比关系。即唯一的“他”,对于“我们”的绝对控制。实际上,《死亡赋格》中残暴的纳粹军官和《旧约》中动辄毁灭人类的上帝有某种隐晦的对位重叠,都具有任意决定人生死的权能,在犹太经典中,耶和华许给了犹太人“流着蜜和奶的地”,而在诗中则是“他放出猎犬扑向我们许给我们空中的坟墓”。策兰在诗中始终用单人称的“他”,暗示着犹太强烈的一神教倾向,即永远只允许信唯一的真神耶和华。
我们前面说到犹太教是不允许质疑上帝的,但策兰这首诗里有意将纳粹军官和上帝的形象进行重叠,包含着一种隐晦的质疑,一种天问,一种无声的指控。它道出了犹太人永远不允许被问的那个问题,即上帝为何这样对我们?
纳粹军官的举动:玩蛇,放狗,吹口哨,给情妇写信。也是很耐人思索的!我推测蛇在这里可能是一种死亡的象征,玩蛇这个举动,暗示着纳粹把杀人当成一种儿戏,所以才叫被害者一边奏乐一边挖坑。狗则可能是权力的象征。而且放狗咬人是集中营里非常典型的画面。“狗”和犹太人也有隐约的对位关系,据说纳粹卫兵经常把他们看管的犹太人称为狗,把他们的猎犬称为“小伙子”。这一系列画面显示出纳粹对于杀人这种罪行毫不在乎,因为在他们眼里犹太人根本不是人。尤其是他一边杀人,一边还在谈恋爱。这两个行为构成极其荒诞的对比。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早上中午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屋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这一段基本上是对前面主题的重复,就像音乐里的复调。不同之处是出现了“灰发的舒拉密兹”。舒拉密兹一般被翻译为书拉密女,是《旧约·雅歌》里的人物,是犹太文学里的经典形象,就像前面的“我们”和“他”构成对位一样,舒拉密兹和德语文学里的经典形象玛格丽特,又构成了一个对位。
《雅歌》传说是所罗门王所作的诗歌,有点像我们中国的《诗经·关雎》,讲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故事,据说书拉密是一个平民女孩,被所罗门看上了,所罗门就化装成一个牧羊人去追求她。最后书拉密成了所罗门的新娘。所以舒拉密兹这个形象,原来具有美好、希望、和平的象征意义。
但策兰诗歌里出现的舒拉密兹不再是希望的象征,“灰发”,aschenes Haar 是指“像灰烬一样的头发”,这让人联想到焚尸炉里的尸灰。
《雅歌》里有很多召唤的句子,比如: 回来,回来,书拉密女。你回来,你回来,使我们得观看你……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你的良人往何处去了。你的良人转向何处去了,我们好与你同去寻找他。
所以灰发的舒拉密兹这个形象,不但与“金发的玛格丽特”构成对比,而且很有可能具有一种招魂的含义,策兰是对死在集中营里的父母的招魂,更是对死在纳粹屠刀下六百万犹太同胞的招魂。
“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空中的坟墓显然是暗示犹太人在焚尸炉里被烧成了烟,飘散到了空中,所以“挺宽敞”。这个空中的坟墓也和前文中纳粹的屋子构成对位。同时也暗含着纳粹对犹太人的轻蔑和讽刺,以及对上帝所许诺给犹太人的“流着奶和蜜”的土地的质问。
他高叫把地挖深些你们这伙你们那帮演唱
他抓住腰中手枪他挥舞他眼睛是蓝的
挖得深些你们这伙用锹你们那帮继续奏舞曲
这段写出了纳粹发号施令时专横残暴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动词都特别简短,例如“挖”,“喝”,“奏”等,模拟出了纳粹不断呼和逼迫的那种姿态。粗暴的命令都是特别简短的。接下来又是重复: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他玩蛇
“那房子里的人”,“那人”,这个称呼都是很值得注意的,策兰没有说那人是谁,没有说他的身份(纳粹军官),没有说他的名字,职位。这首先写出了一种恐惧感,即在集中营里,军官已经成了唯一的主宰,不需要特别指明他是谁,就像哈利波特里头人们不敢直呼伏地魔的名字,提到他的时候都是说“you know who (你知道的那个人)”而且军官也是唯一的人,其它的犹太人不算是人。
此外,在犹太教里,上帝也是不允许被直呼名字的。犹太人《圣经·申命记》里说过“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耶和华这个称呼是指“自有永有者”,由于既不允许叫上帝的名字,但又不能不提到他,所以创造了耶和华这个称呼。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耶和华这一称呼里不包含元音,全部是由辅音构成的。
因此“那人”或“那屋子里的人”也表明了策兰有意在纳粹军官和耶和华之间创造“似曾相识”之感。
他高叫你们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
你们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这一段好像是音乐的高潮一样,前面说的是纳粹发号施令,一面奏乐,一面杀人,到了这一段,纳粹的情绪进入了高潮,好像他手中那种任意施为的权力让他越来越亢奋,所以“他高叫你们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大师既是指德国的音乐大师,也是指德国人把屠杀这件事情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毒气室出现之前,德国人用枪毙的办法杀人,结果既耗费子弹,效率也不高,而且还导致行刑的纳粹冲锋队员精神出现问题甚至自杀,于是他们发明了集中营中的杀人机器,毒气室,焚尸炉,都是由德国的工业公司研发和制造的,能够以极高的效率杀人。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效处死了大量受害者。
读到这一段,大家几乎可以想见纳粹的那种越来越亢奋和疯狂的情绪,他的得意还表现在对犹太人的嘲弄:“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你们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这里“更暗些”有的译本是翻译成“更低沉一些”,低和天空的高形成对比,体现出纳粹讽刺的口气。北岛翻译成暗可能是想让读者联想到焚尸炉里冒出的黑烟。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中午喝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我们傍晚早上喝我们喝呀喝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眼睛是蓝的
他用铅弹射你他瞄得很准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放出猎犬扑向我们许给我们空中的坟墓
他玩蛇做梦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这一段基本上也是对前面的重复,只是多了“他用铅弹射你他瞄得很准”,大家如果看过《辛德勒的名单》这个电影,一定记得里头的纳粹军官每天早上起来无所事事,打着赤膊在阳台上用猎枪随意打死犹太囚犯的镜头。人命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紧要的是他枪法怎么样,有没有手生。结果是对自己很满意:“他用铅弹射你他瞄得很准 ”。
在这一段中“他”出现得更密集了。他玩蛇他做梦他放狗他用枪瞄你……他简直无处不在,“我们”根本无处可藏(何况他枪法还那么准)。这营造出更强烈的紧迫感和恐惧感,使得整个诗歌趋向高潮,在这一段的结尾策兰又提到了“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似乎是对前面“他”各种举动的一次总结。造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效果,特别让人震撼,大家自己可以体会一下。
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
最后这一节再次用玛格丽特和舒拉密兹这两个形象,重申了德国文化、犹太文化,纳粹和犹太受害者,“他”和“我们”,“屋子”和“空中的坟墓”,“挖坑”和“奏乐”等等诗中出现过的各种对立,所有的种种冲突,都汇合到了这两个句子里,而且这两句话不是完成的句子,而是“召唤”,再次让人想起纳粹在信中怀念情人,怀念爱人,而策兰在焚尸炉的尸灰中为死者招魂。它像喃喃自语,又像欲言又止,像一首曲子最后的几个单音符,其中包含着说不出的千言万语。让人读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吧,感谢各位的耐心倾听和支持!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想法,欢迎交流!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