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一首诗的起承转合
飞非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代在安徽大地上形成并影响
全国的第一代声腔——青阳腔的遗响。传入岳西后,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兴衰史。
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基本活动形式自成体系,“唱、帮、打”浑
然一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协管弦,风格独特。有着极高的戏剧学、音乐
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突出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戏曲史
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戏曲界有“活化石”之称。
-----摘录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的一段文字作为题记
& 起
起调是山水调。
起笔是水云间。
起唱是烟火谷。
赞美,倾诉,祈求。
它源自于幽山深谷,绵延于群山之中,高低起伏,是山里人对高山的呼应。
响亮而高亢,这也是脉搏和山水共振。
追本溯源,它逆水而上,自江西弋阳转展至安徽青阳到安庆,入皖水,进岳
西,与山水唱和,并扎根。孑然独立,成为遗世孤本。
一路走来,它记不清在漂泊时呛了多少口水,它记不清在高山里转了多少道
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的人,深知站立的艰辛。
这不是刻意飘来的种子。你走向我,我走向你。这是历经磨难流浪的肉身与
大山之魂魄在岳西这个青山绿水的地方最为严密的契合,三百年前,是青阳腔,
三百年后,是岳西高腔。
在青阳,它是独木舟,风波里摇摆;
在岳西,它是独木桥,沟谷间摇晃。
它坚强而孤寂地活着,被戏曲界称为“活化石”。活着的传奇。
三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三百年,一个传奇对另一个传奇的承诺;三
百年,一个传奇对另一个传奇的交接。
高天在上,高水在上,高山在上。
有一根远眺的高枝,岳西高腔在上。
& 承
承受了它不能承受的。
承接了它该承接的。
并非这山望着那山高,而是这山那山都是它必须攀爬必须行走的路。
走村串户,岳西高腔,它也是山野的一部分,跟着走在弯弯山道上的人
群,它也成了一个能把山路压弯的人。
一脚高,一脚低,它是乡间行走的风景;
一声高,一声低,它是音符上跳动的民心。
寂静空旷的山村。灯影摇光。
等。
我们都在。
等一个声音擦亮暗夜的炉火。
这是它的另一个梦场。
能把失去的归还,能把流泪的脸变成花朵。
它不是大剧院的常客,即使被请,也只是角落里的配角。它形不成大气候,
只能在自己的一小片天地里闪展腾挪,在自己一小片天地里囚禁自己又放飞自
己。
能在春日里留痕,也就够了;能在冰雪里展颜,也就足了。
它是不幸的它也是幸运的,岳西这一方面山水滋润了它,滋养了它,让它
的不幸变成了新生。成为岳西自己的孩子。并有了自己的姓名---岳西高腔。像
一柄偏锋的剑。
它演绎的并非你看到的,听到的,戏台上的,众生之像。
它是现实中的万象。
& 转
转身。
转弯。
还要不停地转向。
一些人转身就成了过客,一些人转弯就隐匿了身影,一些人转向就成了转移。
而岳西高腔在转山转水中,越转越高亢,越转越嘹亮。一人转,百人转,千人转,
转出了新姿,转出来新胎。
一板击节,田间地头可以即兴;
一唱众和,舞台戏台可以相伴。
可以是水袖长裙,临风起舞,那声音,那光芒,镀亮夜空;
可以是峨冠博带,踱迈方步,那姿态,那神韵,穿今访古。
把月光当亲人,把阳光当恩人,把土地当父母。它在工地厂矿找到了归宿,在
春种秋收时,焕发着生活的光影。
把自己当成一株草,为春风摇曳;
把自己当成一棵苗,为田野而歌。
把远拉近了,可又把近唱远了。
它所有的故事,都与岳西这片山水有关;它每一个音节的延展,都是岳西这片山
水的延续;它每句台词的表达,都是岳西这片山水的万物贴 。
它不与任何人说,
它只对青山叙述。
& 合
合家欢是同源同愿。
合欢树合欢花是同德同根同心。
同源同愿的人是幸福的,同德同根同心的人是幸福的,岳西高腔是幸福的。幸福
的人在幸福的时候更感到幸福的来之不易。
学会包容,允许一枚草籽落地生根;
学会宽容,允许一条溪流本江入海。
锣敲历史,鼓击现代。委婉旖旎,一唱诉情,一唱述事。起是高山流水,承是万
家灯火,转是春夏秋冬,合是九九归一。山水之间,处处是戏台,抑扬顿挫。
岳西高腔,
声声不息。
生生不息。
岁月留痕,时光荏苒。
昨天是今天的记忆,
今天又是明天的怀念。
像一匹马,追着风,追着一声悠扬的嘶鸣;像一缕云,拥着阳光,拥着一怀久远的
念想。四季流转,无声无息的更迭着容颜;白驹过隙,匆匆时光在指隙间不经意的又流
走一天。
一路酸楚,一路欢颜,一路长歌。
岳西高腔,
回望,总有为你祈福的,
处处乡音,处处乡愁;
回望,总有为你歌唱的,
亲亲乡音,亲亲乡愁。
亲亲的岳西高腔。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