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童星
童星和我是同事,就在隔壁办公室。说是同事,其实我的工龄和她的年龄差不多。由于年龄的差异,我们平时交流的并不多,零零星星地听说过她的一些过往,给我的印象是:不负韶华,一路奔跑;简约自我,快乐生活。
不负韶华,一路奔跑。初中毕业的她考进了中师。当年,国家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中考后,第一批录取的是中师,而不是现在的重点高中。所以,这批人都是成绩佼佼者,把优秀之人培养为小学教师,但也破碎了许多人的大学梦。中师毕业后,她到乡村学校当了四年的代课老师,后来考上了在编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曾放弃提高学历的学习和业务能力的历练,经过几年的积累,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那一年,她二十八岁,早已为人妻、为人母。读研期间的艰辛,只有她自知。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县城中学继续教书育人,按理说应该满足现状,相夫教子,过舒坦的日子,可她偏不。在她三十五岁那年又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在千人争抢一个岗位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赶上最后一班车,如愿以偿地进入省直机关工作。她在《七年》一文中写道:“七年,我做了太多事。考研,读研,创业,换单位,换专业。每一件事,我都做得投入,但都没有至于其中。我仍在路上,因为我知道我还没有到我想要到的地方”。她的好学源于她的初心,在《童年与童心》一文中这样说:“我记得时时提醒自己,勿忘初心。于我,初心是随时准备启程,接受未知,只为内心深处,一直向往一直奔赴的远方安宁的天与地。在何处,居何位,没有那么重要”。
简约自我,快乐生活。自从她进入省直机关五年多,我们一直在同一个部门。有人说,公务员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从事公务员这项职业,往往是一条枯燥的路途。工作繁杂重复,缺乏挑战和乐趣。所以,常常听体制内的人说自己是温水煮青蛙,对事业和生活的追求再也跳不出一口锅的高度。我不知道这几年童星是怎样的心态,但我感觉她把工作当生意在做,短短几年,她在几百人的大机关获得过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可见她的敬业精神。我这么一说,你也许认为童星是个工作狂,其实不然。日常工作中,她拒绝虚伪,远离虚荣,不自卑不自傲,不张扬不炫耀,不妄想不计较,做最简单的自己。她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明确,在《此间光阴》里随处可见:深夜独坐一偶,一杯清茶,品评和感悟人生的真谛;月明星稀的夜晚,一曲流淌的轻音乐经过了心里那个最柔软的地方;闲暇时,在鸟语花香中读一首诗或散文,可以养性怡心;风和日丽的日子陪家人去感受大自然的灵性……悠闲和职业无关,就像快乐和金钱无关。正如简单生活的倡导者珍妮特•吕尔斯认为:简单生活是一种表现真实自我的生活,是一种丰富,健康,和谐,悠闲的生活,是一种让自然沐浴身心,在静与动之间寻求平衡的生活。
再评《此间光阴》
这是一本让人宁静与从容的散文集。我喜欢这种温存式的湿润的被包裹的感觉。《此间光阴》描述了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还原的是生活的真实,是自我的真实。文字里如实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艰难痕迹,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有的只是生活的琐屑;没有柔肠百转的故事,有的只是几许无奈的酸楚,亦有灵魂的卑微与挣扎;在这里,“我”是具体的、可感的,把情融在日常事件、生活细节中,没有刻意而为。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情与爱的心灵对白,善与美的理性探寻。
情与爱的心灵对白。清代文学家张潮有言:“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可见情感的重要性。真情实感且有深度则变为“爱”。《此间光阴》里充盈的是满满的情,浓浓的爱。她善于把生活中的细碎和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中,或是对那些晶莹闪烁的回忆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描写。她的最精彩、最富有灵气、最通透自然的散文,几乎都离不开她那饱蘸真挚的情感。在她的情感天地里,没有大海的辽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却是山间流出来的溪水,平平稳稳;却是心里流出的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她的爱,只是家人的陪伴:“感谢我的妈妈,这一年中有很长时间再我身边。我觉得幸福与责任如此令我心甘情愿,如此令我感激涕零。我不过是希望,你们都在我身边,安详活络。这样让我觉得,身体发肤血液,有始有终,有着有落”(《热爱》)。她的爱,只是夫妻的相守:“身为女人,我希望每一个你,都有一个良人,要留你在他身边,晨昏厮磨,相看两不厌”(《七夕》)。她的爱,只是女儿的存在。书中很多篇目都有女儿豆豆的存在,既有自己来到省城离开女儿的思念:“这种思念,也是苦苦的,无法消解”(《思念》);也有女儿上高中来到自己身边的欣慰:“我相信你的韧性,相信你会对自己方向的坚持。因为我看得见,你内心那些闪耀的光芒从未熄灭。”“亲爱的小孩,我知道在你的路上,你已经开始启航。在这个开学季,我想跟你说,在这条路上,在有生之年,我都会在。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写给开学季的你》);更有对女儿爱的感悟:“爱她,就想放纵她,让她开心快乐;爱她,却又要约束管理她,期待她自己能获得找到快乐的能力。我虽已经做了许多但仍然需要做很多调整,慢慢教导她。爱始终是一件天长地久的事”(《星语心愿》)。童星出生在农村,前面说过,初中毕业后考入中师,中师毕业后在乡村学校当了四年的代课老师,然后考在编教师,参加本科学历自学考试,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不多的工资都用在了学习上,到了省城以后,只好租房。可以说,她的物质生活一直比较贫穷,但她的精神生活很富有,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温情,让每个读者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除了亲情,书中还叙述了友情、爱情、故乡情、师生情等。这些情与爱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现在有些富裕的家庭,虽然有那么多的财富,但是他们却缺少了人间的温情,冷漠地对待人们,就像现在流行一句话来形容这种人:这些人穷得只剩钱了!而在童星的文章里我却找到了那种令我敬佩的“穷人不穷”的精神。
善与美的理性探寻。曾风靡一时的“大文化散文”并不缺乏知识、文化甚至思想与智慧,但最大的不足是被知识堵了气孔,忽略了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像童星这样把散文写得既美又意蕴深刻的作者,并不多见。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有品位的作者,她常常能透过斑驳的世相,从寻常事理中,窥探到常人疏略的一面,并予以新奇大胆的诠释。她善于将这种艺术功力巧妙地杂糅于字里行间,清新晓畅、通达质朴地将她的感悟和思索汇聚成篇,整体呈现出恬淡中见真情、悠远中见深刻的独特意境。这篇《精彩之外》是一篇哲理散文:“不是在生命尚年轻的时候,我就明白真正的苦,是心灵深处的不能言。不是在经历生活的苦楚的时候,我就能明白,更大更多的寂寞,是在自己渐渐强大之后。当我明了,我已经能含着泪,微笑。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对未知的向往与探索”。这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经历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淡却难以看清的人生境界的诠释与破译。在《童年与童心》一文中,她是这样认识现代文明的:“沉溺是一曲悲歌,无法自拔是一种最常态的现代文明。我们为自己贴上文明的标签,野蛮而又热气腾腾地生活着,不管有没有遇见属于自己的盛放。”“我有我的文明。那就是,认识自己,遵从自己,于己于人皆无欺。”“凡夫俗子,受恩于五谷杂粮,哪里来那么多权威?我只留本真的自己。”文明人既然如此难于揣磨,何不放空自已,同时看空他人,“虚极静笃”才能“复见其天地之心”,就如我们时时向往的婴童状态,或者就象走进一种宗教,在教堂的穹顶下或庙宇里,所有的人世间的名利职衔都蜕去,我们都成了“神的儿子”,或谓“众生”。心灵空如皮囊,我们才能融通古今中外,平等地待人待己,推己及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活出点自我的滋味。童星读的中国古典文献,深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她的散文中弥漫了浓浓的古典主义情怀。优美柔华的文字,委婉生动的表达方式,给予人们更多的感悟与人生思考。对于人性,童星在散文中也给予了许多的观照和发现。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人性中的美好东西似乎正在远去,童星的可贵,在于她执著与专注地追寻人性美好的世界,并让美好散发开来。童星从不冷眼看人生,热切的目光时时在捕捉美的东西,一件小事,一个小人物,她都能寻出人性的某些光辉来,让正直、信任、友谊、善良带给读者以美的感动。美好的亲情、善良的品质,唤起人们的是对真、善、美的渴望和眷恋。
通读《此间光阴》,带着挑刺的眼光,发现这本散文集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题材狭窄,时代精神不强。这是一个新旧碰撞的时代,也是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来说,它应当真实迅速地反映出时代的心音,时代的气息,时代的脚步,时代的风貌。这种无论选取什么题材和采取什么表现手法,它都应该给人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新的启迪,新的思考,新的醒悟。即使是写往事,写个人心态,写风土人情,写山水形胜,也都应该散发着时代气息,应是新时代的产物。越是有时代感的作品,才能越有价值超越时空。
童星和我是同事,就在隔壁办公室。说是同事,其实我的工龄和她的年龄差不多。由于年龄的差异,我们平时交流的并不多,零零星星地听说过她的一些过往,给我的印象是:不负韶华,一路奔跑;简约自我,快乐生活。
不负韶华,一路奔跑。初中毕业的她考进了中师。当年,国家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中考后,第一批录取的是中师,而不是现在的重点高中。所以,这批人都是成绩佼佼者,把优秀之人培养为小学教师,但也破碎了许多人的大学梦。中师毕业后,她到乡村学校当了四年的代课老师,后来考上了在编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曾放弃提高学历的学习和业务能力的历练,经过几年的积累,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那一年,她二十八岁,早已为人妻、为人母。读研期间的艰辛,只有她自知。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县城中学继续教书育人,按理说应该满足现状,相夫教子,过舒坦的日子,可她偏不。在她三十五岁那年又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在千人争抢一个岗位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赶上最后一班车,如愿以偿地进入省直机关工作。她在《七年》一文中写道:“七年,我做了太多事。考研,读研,创业,换单位,换专业。每一件事,我都做得投入,但都没有至于其中。我仍在路上,因为我知道我还没有到我想要到的地方”。她的好学源于她的初心,在《童年与童心》一文中这样说:“我记得时时提醒自己,勿忘初心。于我,初心是随时准备启程,接受未知,只为内心深处,一直向往一直奔赴的远方安宁的天与地。在何处,居何位,没有那么重要”。
简约自我,快乐生活。自从她进入省直机关五年多,我们一直在同一个部门。有人说,公务员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从事公务员这项职业,往往是一条枯燥的路途。工作繁杂重复,缺乏挑战和乐趣。所以,常常听体制内的人说自己是温水煮青蛙,对事业和生活的追求再也跳不出一口锅的高度。我不知道这几年童星是怎样的心态,但我感觉她把工作当生意在做,短短几年,她在几百人的大机关获得过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可见她的敬业精神。我这么一说,你也许认为童星是个工作狂,其实不然。日常工作中,她拒绝虚伪,远离虚荣,不自卑不自傲,不张扬不炫耀,不妄想不计较,做最简单的自己。她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明确,在《此间光阴》里随处可见:深夜独坐一偶,一杯清茶,品评和感悟人生的真谛;月明星稀的夜晚,一曲流淌的轻音乐经过了心里那个最柔软的地方;闲暇时,在鸟语花香中读一首诗或散文,可以养性怡心;风和日丽的日子陪家人去感受大自然的灵性……悠闲和职业无关,就像快乐和金钱无关。正如简单生活的倡导者珍妮特•吕尔斯认为:简单生活是一种表现真实自我的生活,是一种丰富,健康,和谐,悠闲的生活,是一种让自然沐浴身心,在静与动之间寻求平衡的生活。
再评《此间光阴》
这是一本让人宁静与从容的散文集。我喜欢这种温存式的湿润的被包裹的感觉。《此间光阴》描述了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还原的是生活的真实,是自我的真实。文字里如实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艰难痕迹,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有的只是生活的琐屑;没有柔肠百转的故事,有的只是几许无奈的酸楚,亦有灵魂的卑微与挣扎;在这里,“我”是具体的、可感的,把情融在日常事件、生活细节中,没有刻意而为。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情与爱的心灵对白,善与美的理性探寻。
情与爱的心灵对白。清代文学家张潮有言:“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可见情感的重要性。真情实感且有深度则变为“爱”。《此间光阴》里充盈的是满满的情,浓浓的爱。她善于把生活中的细碎和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中,或是对那些晶莹闪烁的回忆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描写。她的最精彩、最富有灵气、最通透自然的散文,几乎都离不开她那饱蘸真挚的情感。在她的情感天地里,没有大海的辽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却是山间流出来的溪水,平平稳稳;却是心里流出的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她的爱,只是家人的陪伴:“感谢我的妈妈,这一年中有很长时间再我身边。我觉得幸福与责任如此令我心甘情愿,如此令我感激涕零。我不过是希望,你们都在我身边,安详活络。这样让我觉得,身体发肤血液,有始有终,有着有落”(《热爱》)。她的爱,只是夫妻的相守:“身为女人,我希望每一个你,都有一个良人,要留你在他身边,晨昏厮磨,相看两不厌”(《七夕》)。她的爱,只是女儿的存在。书中很多篇目都有女儿豆豆的存在,既有自己来到省城离开女儿的思念:“这种思念,也是苦苦的,无法消解”(《思念》);也有女儿上高中来到自己身边的欣慰:“我相信你的韧性,相信你会对自己方向的坚持。因为我看得见,你内心那些闪耀的光芒从未熄灭。”“亲爱的小孩,我知道在你的路上,你已经开始启航。在这个开学季,我想跟你说,在这条路上,在有生之年,我都会在。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写给开学季的你》);更有对女儿爱的感悟:“爱她,就想放纵她,让她开心快乐;爱她,却又要约束管理她,期待她自己能获得找到快乐的能力。我虽已经做了许多但仍然需要做很多调整,慢慢教导她。爱始终是一件天长地久的事”(《星语心愿》)。童星出生在农村,前面说过,初中毕业后考入中师,中师毕业后在乡村学校当了四年的代课老师,然后考在编教师,参加本科学历自学考试,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不多的工资都用在了学习上,到了省城以后,只好租房。可以说,她的物质生活一直比较贫穷,但她的精神生活很富有,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温情,让每个读者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除了亲情,书中还叙述了友情、爱情、故乡情、师生情等。这些情与爱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现在有些富裕的家庭,虽然有那么多的财富,但是他们却缺少了人间的温情,冷漠地对待人们,就像现在流行一句话来形容这种人:这些人穷得只剩钱了!而在童星的文章里我却找到了那种令我敬佩的“穷人不穷”的精神。
善与美的理性探寻。曾风靡一时的“大文化散文”并不缺乏知识、文化甚至思想与智慧,但最大的不足是被知识堵了气孔,忽略了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像童星这样把散文写得既美又意蕴深刻的作者,并不多见。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有品位的作者,她常常能透过斑驳的世相,从寻常事理中,窥探到常人疏略的一面,并予以新奇大胆的诠释。她善于将这种艺术功力巧妙地杂糅于字里行间,清新晓畅、通达质朴地将她的感悟和思索汇聚成篇,整体呈现出恬淡中见真情、悠远中见深刻的独特意境。这篇《精彩之外》是一篇哲理散文:“不是在生命尚年轻的时候,我就明白真正的苦,是心灵深处的不能言。不是在经历生活的苦楚的时候,我就能明白,更大更多的寂寞,是在自己渐渐强大之后。当我明了,我已经能含着泪,微笑。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对未知的向往与探索”。这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经历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淡却难以看清的人生境界的诠释与破译。在《童年与童心》一文中,她是这样认识现代文明的:“沉溺是一曲悲歌,无法自拔是一种最常态的现代文明。我们为自己贴上文明的标签,野蛮而又热气腾腾地生活着,不管有没有遇见属于自己的盛放。”“我有我的文明。那就是,认识自己,遵从自己,于己于人皆无欺。”“凡夫俗子,受恩于五谷杂粮,哪里来那么多权威?我只留本真的自己。”文明人既然如此难于揣磨,何不放空自已,同时看空他人,“虚极静笃”才能“复见其天地之心”,就如我们时时向往的婴童状态,或者就象走进一种宗教,在教堂的穹顶下或庙宇里,所有的人世间的名利职衔都蜕去,我们都成了“神的儿子”,或谓“众生”。心灵空如皮囊,我们才能融通古今中外,平等地待人待己,推己及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活出点自我的滋味。童星读的中国古典文献,深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她的散文中弥漫了浓浓的古典主义情怀。优美柔华的文字,委婉生动的表达方式,给予人们更多的感悟与人生思考。对于人性,童星在散文中也给予了许多的观照和发现。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人性中的美好东西似乎正在远去,童星的可贵,在于她执著与专注地追寻人性美好的世界,并让美好散发开来。童星从不冷眼看人生,热切的目光时时在捕捉美的东西,一件小事,一个小人物,她都能寻出人性的某些光辉来,让正直、信任、友谊、善良带给读者以美的感动。美好的亲情、善良的品质,唤起人们的是对真、善、美的渴望和眷恋。
通读《此间光阴》,带着挑刺的眼光,发现这本散文集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题材狭窄,时代精神不强。这是一个新旧碰撞的时代,也是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来说,它应当真实迅速地反映出时代的心音,时代的气息,时代的脚步,时代的风貌。这种无论选取什么题材和采取什么表现手法,它都应该给人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新的启迪,新的思考,新的醒悟。即使是写往事,写个人心态,写风土人情,写山水形胜,也都应该散发着时代气息,应是新时代的产物。越是有时代感的作品,才能越有价值超越时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