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甘肃西域雪莲
加入时间:2021-04-19
诗人简介

唐虹,笔名西域雪莲,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非遗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负责编辑有书籍《陇南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汇编——陇南非遗》,《匠心遗韵——成县传承人故事集》。

粉丝
关注




                                                                                  一

      “这个是什么?”我指着发酵池里那些的小丝网问,一边问,一边凑过去观看,每个小丝网都有茶杯那么大,开口朝上,埋在发酵池里,细细看,可以看见从里面的汁液中,正一个接一个冒出细小的泡泡。
夏亚辉说:“这个叫窝子”。
他说:以前酿酒的时候,都是用大缸,一缸装一百斤米,装好后,都用手在中间拔一个“窝子”,用来观察发酵情况。现在,他用了发酵池,一池要装约几百斤米,做一个“窝子”不够,他就用丝网来做“窝子”,一个池子可以几个“窝子”。这样更便于观察池中的发酵情况。
                                                                                  二

      成县的大人,有时候跟那些小小孩子开玩笑:“先一年正月里,有一个人,看到一个耍社伙的“探马”,从高桥的桥上滚下去了,第二年正月里,那人走过高桥的时候,还听见那个探马的锣锣在响哩。”问:高桥的桥有多高的?”这时候,孩子们的答案是各种各样,有回答十米的,有回答十几米的,有回答一百米的,那个笑着调皮地回答出“高十万八千里”的那个小孩子,一定是听过《西游记》,知道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觉得那是一个已经远得很神奇的距离了。
      提出问题的大人偏不着急,笑嘻嘻地将这些答案一个又一个否定了。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回答都不对时,就有些气馁,兴趣就淡了。这时,旁边看热闹的,更大一些的孩子,小时候也被大人这么问过的,就小声提醒那些小小孩子:“高桥只是一个地方,那个探马并没有真的从桥上摔下去,第二年正月里那个人碰到时,他还在继续当探马着哩。”
那些小小孩子一听,都说那位提问题的大人:“哄人哩。”一齐吆喝着扑上去,抱腿掐腰拽胳膊,逼得那个大人连连认错,说再不哄他们了,并重新开始讲一个更热闹好玩的故事,转移小小孩子们的注意力。
        出县城西门,再走二公里多一点,就到了故事中的高桥。高桥庄里既没有高家,也没有桥,平溜的田地,不知道怎么就叫了个高桥。最早庄里原住着付家和夏家两个大姓人家。后来,也慢慢有了些杂姓,但人数上都超不过付家和夏家。成县人还有一句诙谐的语言:“高桥的女子有下(夏)家的”
       高桥夏家在清雍正年间出了一位进士,当地人为了表示尊重,对他的大名都讳而不称,只是称他夏进士,反正当地也就只有这一位夏进士,也不怕混淆的。时间长了,进士的大名就没有人知道了,流传到现在,大家只知道他叫夏进士。
        作为当地名流的夏进士,有很多的传说轶事。这其中就有他爱惜鸡峰山松树,打驴护树的故事,也有他因贪饮自家新酿出来的黄酒,以至大醉误事,没有及时到任,受到责罚的故事。
民间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常被人添加些细枝末节,也不知真假了。
                                                                       三

       夏亚辉说,到他小时候,家族中能酿黄酒的也就只有一位老人了,他有时候去看老人酿酒,无偿的打打下手,帮些小忙,一年一年的,也就将整个过程记了下来。老人酿黄酒的条件简陋单一,整个酿造过程,全凭祖传及自己过往的经验,采用自然发酵法。当外界环境,出现忽热忽冷的反常变化时,老人酿出的黄酒也就受到很大影响,出现坏一缸好一缸的现象。
        夏亚辉自己开始酿造黄酒时,他吸取老人的教训,决定在采用祖传方法经验的同时,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更严格,在酒曲和用料的添加配备上,要做到精准,不能象前辈那样采用大约估量的方式。整个过程中,即要使用传统的技艺,也要懂得一些科学的知识。
         2017年深秋,初见夏亚辉时,他正在自己的小作坊内挽起袖子清洗发酵槽,洗了一遍又一遍,洗完后又用滚开水冲烫。
        他说:“这次准备做甜酒,甜酒对卫生条件要求高,易感染杂菌,如果事先在卫生方面没有做好,发酵过程中易变质发酸。”
      他将已经浸泡好的米倒入大锅内,用大火蒸饭。我问蒸米前米浸泡时间的长短,他说“糯米一天,梗米要一天甚至数天,季节不同时间也就不同。”
    “蒸米需要多长时间?”
    “大约十五到二十五分钟,要根据米的品种决定,”
      米蒸好后,倒在槽内,他又将大桶的纯净水倒入米饭内,他解释说这个步骤叫“淋饭”。
      等温度合适后,他撒上酒曲子,开始动手使劲将酒曲和米饭往均匀里搅拌。一边搅拌一边还给我讲解什么是白曲,什么是红曲。他说:“白曲内含有白曲霉,红曲内含有红曲霉。”“红曲发酵是半厌氧,酒液刚出来即为红色。甜米酒发酵是厌氧发酵,酒液刚出来先是白色,见光后,慢慢变深,最后变成微黄色或浅琥珀色。”
       搅拌好的米饭被全部盛入发酵槽内,放上丝网做的“窝子”,推进隔离出来的小发酵房内。
      我问:这些多长时间就发酵好了?他说这只是先发酵,这种时候采用大缸式发酵,发酵时间无论任何季节都是四到七天,然后盛入小坛子内再继续发酵,这时候就有时间的要求了,夏初大约需要半个月,冬天可放一整个冬季。
                                                                                       四

       当年,成县人过年过节时,家人团聚,买一壶黄酒,煮了,一家老少同饮,其乐融融。还有就是去歌厅唱歌、饭馆吃饭,也会要上一壶黄酒。但是,知道夏氏黄酒现在的掌门人已经是夏亚辉的人不多。
       夏亚辉说:“传统的纯手工酿造,其实也是生产力低下时,没有办法的办法,整个过程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操作安全性低,生产出的酒品质还不稳定。”
       每一次,从先一天开始,就得把米浸泡上。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开始生火,捞米,蒸饭,然后撒曲啦,搅拌啦,再到下午的灌坛;以及榨酒期间的抖酒糟,榨酒,煎酒,灌坛,封泥头等,还有这之间和之后的洗洗涮涮。一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传统的酿造,全靠自然发酵,时间上是没法缩短的。
      那时,他和兄弟有时累得给灶膛加火时会打盹,煎酒时注意力稍不集中,酒液会溅到火里面,火焰会“呼”的一声猛然升起来,烧着头发。“这种事,隔三差五就会发生。”他笑着说。
       酒酿好后,他又和兄弟用自行车推着,给县城的各个商店、酒吧、餐馆一家一家送酒。慢慢的,高桥夏家黄酒的美名,不但在成县当地更加深入人心,并逐渐传扬到成县之外的陇南其它县区。2007年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获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一时之间,高桥夏氏黄酒销量大增。
      他开始陆陆续续添补了批量生产的设施、设备和器材,但是,次年春天,正满负荷投料生产的他,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天灾——5.12大地震
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使千余坛半成品酒和发酵醪因坛子破裂而流之沟渠,多年的积累损失过半。
       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拾掇那些破损的坛坛罐罐,打扫卫生、清理垃圾。
       收拾完残局后,面对多年的努力,全付沟渠的打击,他心中是一片灰暗。
       他去了厦门,想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然后再立足发展。当时的南方,遍地机遇,但是偏偏没有属于他的机遇。丰满的理想又一次被骨感的现实打破了他从南到北游历了一圈,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一圈的游历,让他认识了自己。
       也许,这一生,自己注定只能做酿造黄酒这件事了。
       那就还是回家酿造黄酒吧。技艺在身,就不怕一切从头再来!
       回家后,重新收拾置办家什,爱人的支持和朋友无偿的帮助,给了他动力。他发疯似的工作。
      一切又好似回到了二十多岁的年龄。
      就这样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以前的酿造生活。
      转眼十多年又过去了。
      这十多年,他在继续酿造黄酒之外,也做了很多与黄酒有关的事。2017年底注册成立了成县夏家酒业有限公司。然后又继续在利用和挖掘当地酿酒资源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他开始尝试运用成县特有的优质柿子、瓢儿以及土蜂蜜做酿造原材料,继而酿造出了夏家柿子酒、夏家瓢酒和蜜酒。
       改变和提升了黄酒产品的包装。现在的夏家黄酒,内涵丰富,外观也精美,初见第一眼,就让人心生爱怜。




                                                                                  一

      “这个是什么?”我指着发酵池里那些的小丝网问,一边问,一边凑过去观看,每个小丝网都有茶杯那么大,开口朝上,埋在发酵池里,细细看,可以看见从里面的汁液中,正一个接一个冒出细小的泡泡。
夏亚辉说:“这个叫窝子”。
他说:以前酿酒的时候,都是用大缸,一缸装一百斤米,装好后,都用手在中间拔一个“窝子”,用来观察发酵情况。现在,他用了发酵池,一池要装约几百斤米,做一个“窝子”不够,他就用丝网来做“窝子”,一个池子可以几个“窝子”。这样更便于观察池中的发酵情况。
                                                                                  二

      成县的大人,有时候跟那些小小孩子开玩笑:“先一年正月里,有一个人,看到一个耍社伙的“探马”,从高桥的桥上滚下去了,第二年正月里,那人走过高桥的时候,还听见那个探马的锣锣在响哩。”问:高桥的桥有多高的?”这时候,孩子们的答案是各种各样,有回答十米的,有回答十几米的,有回答一百米的,那个笑着调皮地回答出“高十万八千里”的那个小孩子,一定是听过《西游记》,知道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觉得那是一个已经远得很神奇的距离了。
      提出问题的大人偏不着急,笑嘻嘻地将这些答案一个又一个否定了。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回答都不对时,就有些气馁,兴趣就淡了。这时,旁边看热闹的,更大一些的孩子,小时候也被大人这么问过的,就小声提醒那些小小孩子:“高桥只是一个地方,那个探马并没有真的从桥上摔下去,第二年正月里那个人碰到时,他还在继续当探马着哩。”
那些小小孩子一听,都说那位提问题的大人:“哄人哩。”一齐吆喝着扑上去,抱腿掐腰拽胳膊,逼得那个大人连连认错,说再不哄他们了,并重新开始讲一个更热闹好玩的故事,转移小小孩子们的注意力。
        出县城西门,再走二公里多一点,就到了故事中的高桥。高桥庄里既没有高家,也没有桥,平溜的田地,不知道怎么就叫了个高桥。最早庄里原住着付家和夏家两个大姓人家。后来,也慢慢有了些杂姓,但人数上都超不过付家和夏家。成县人还有一句诙谐的语言:“高桥的女子有下(夏)家的”
       高桥夏家在清雍正年间出了一位进士,当地人为了表示尊重,对他的大名都讳而不称,只是称他夏进士,反正当地也就只有这一位夏进士,也不怕混淆的。时间长了,进士的大名就没有人知道了,流传到现在,大家只知道他叫夏进士。
        作为当地名流的夏进士,有很多的传说轶事。这其中就有他爱惜鸡峰山松树,打驴护树的故事,也有他因贪饮自家新酿出来的黄酒,以至大醉误事,没有及时到任,受到责罚的故事。
民间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常被人添加些细枝末节,也不知真假了。
                                                                       三

       夏亚辉说,到他小时候,家族中能酿黄酒的也就只有一位老人了,他有时候去看老人酿酒,无偿的打打下手,帮些小忙,一年一年的,也就将整个过程记了下来。老人酿黄酒的条件简陋单一,整个酿造过程,全凭祖传及自己过往的经验,采用自然发酵法。当外界环境,出现忽热忽冷的反常变化时,老人酿出的黄酒也就受到很大影响,出现坏一缸好一缸的现象。
        夏亚辉自己开始酿造黄酒时,他吸取老人的教训,决定在采用祖传方法经验的同时,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更严格,在酒曲和用料的添加配备上,要做到精准,不能象前辈那样采用大约估量的方式。整个过程中,即要使用传统的技艺,也要懂得一些科学的知识。
         2017年深秋,初见夏亚辉时,他正在自己的小作坊内挽起袖子清洗发酵槽,洗了一遍又一遍,洗完后又用滚开水冲烫。
        他说:“这次准备做甜酒,甜酒对卫生条件要求高,易感染杂菌,如果事先在卫生方面没有做好,发酵过程中易变质发酸。”
      他将已经浸泡好的米倒入大锅内,用大火蒸饭。我问蒸米前米浸泡时间的长短,他说“糯米一天,梗米要一天甚至数天,季节不同时间也就不同。”
    “蒸米需要多长时间?”
    “大约十五到二十五分钟,要根据米的品种决定,”
      米蒸好后,倒在槽内,他又将大桶的纯净水倒入米饭内,他解释说这个步骤叫“淋饭”。
      等温度合适后,他撒上酒曲子,开始动手使劲将酒曲和米饭往均匀里搅拌。一边搅拌一边还给我讲解什么是白曲,什么是红曲。他说:“白曲内含有白曲霉,红曲内含有红曲霉。”“红曲发酵是半厌氧,酒液刚出来即为红色。甜米酒发酵是厌氧发酵,酒液刚出来先是白色,见光后,慢慢变深,最后变成微黄色或浅琥珀色。”
       搅拌好的米饭被全部盛入发酵槽内,放上丝网做的“窝子”,推进隔离出来的小发酵房内。
      我问:这些多长时间就发酵好了?他说这只是先发酵,这种时候采用大缸式发酵,发酵时间无论任何季节都是四到七天,然后盛入小坛子内再继续发酵,这时候就有时间的要求了,夏初大约需要半个月,冬天可放一整个冬季。
                                                                                       四

       当年,成县人过年过节时,家人团聚,买一壶黄酒,煮了,一家老少同饮,其乐融融。还有就是去歌厅唱歌、饭馆吃饭,也会要上一壶黄酒。但是,知道夏氏黄酒现在的掌门人已经是夏亚辉的人不多。
       夏亚辉说:“传统的纯手工酿造,其实也是生产力低下时,没有办法的办法,整个过程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操作安全性低,生产出的酒品质还不稳定。”
       每一次,从先一天开始,就得把米浸泡上。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开始生火,捞米,蒸饭,然后撒曲啦,搅拌啦,再到下午的灌坛;以及榨酒期间的抖酒糟,榨酒,煎酒,灌坛,封泥头等,还有这之间和之后的洗洗涮涮。一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传统的酿造,全靠自然发酵,时间上是没法缩短的。
      那时,他和兄弟有时累得给灶膛加火时会打盹,煎酒时注意力稍不集中,酒液会溅到火里面,火焰会“呼”的一声猛然升起来,烧着头发。“这种事,隔三差五就会发生。”他笑着说。
       酒酿好后,他又和兄弟用自行车推着,给县城的各个商店、酒吧、餐馆一家一家送酒。慢慢的,高桥夏家黄酒的美名,不但在成县当地更加深入人心,并逐渐传扬到成县之外的陇南其它县区。2007年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获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一时之间,高桥夏氏黄酒销量大增。
      他开始陆陆续续添补了批量生产的设施、设备和器材,但是,次年春天,正满负荷投料生产的他,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天灾——5.12大地震
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使千余坛半成品酒和发酵醪因坛子破裂而流之沟渠,多年的积累损失过半。
       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拾掇那些破损的坛坛罐罐,打扫卫生、清理垃圾。
       收拾完残局后,面对多年的努力,全付沟渠的打击,他心中是一片灰暗。
       他去了厦门,想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然后再立足发展。当时的南方,遍地机遇,但是偏偏没有属于他的机遇。丰满的理想又一次被骨感的现实打破了他从南到北游历了一圈,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一圈的游历,让他认识了自己。
       也许,这一生,自己注定只能做酿造黄酒这件事了。
       那就还是回家酿造黄酒吧。技艺在身,就不怕一切从头再来!
       回家后,重新收拾置办家什,爱人的支持和朋友无偿的帮助,给了他动力。他发疯似的工作。
      一切又好似回到了二十多岁的年龄。
      就这样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以前的酿造生活。
      转眼十多年又过去了。
      这十多年,他在继续酿造黄酒之外,也做了很多与黄酒有关的事。2017年底注册成立了成县夏家酒业有限公司。然后又继续在利用和挖掘当地酿酒资源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他开始尝试运用成县特有的优质柿子、瓢儿以及土蜂蜜做酿造原材料,继而酿造出了夏家柿子酒、夏家瓢酒和蜜酒。
       改变和提升了黄酒产品的包装。现在的夏家黄酒,内涵丰富,外观也精美,初见第一眼,就让人心生爱怜。
作品 全部
相册
  • 诗人
  • 诗人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