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鲜有太阳,终日阴暗多雨,湿冷的空气透过厚重的冬衣直直地钻进骨头里,让人从心底生出一阵凌寒。
在这样的夜,我没有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里的那般“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去散散步罢”的勇气和悠然。透着书房孤灯的朦胧,细听着窗外淅淅的细雨寂寂的在檐上的微叩,仿佛是从遥远飘来的空虚中的悲叹。
“何至于此?”这个疑问是多日来偷着空来扰我的。
他与我,已相识多年。他从大山里考上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因“学而优则仕”被选调到机关大院,成为了“笔杆子”,后又到基层锻炼,现已成为某政府部门的“一把手”。因都是从农村一步一步艰难的把人生走了出来,又都从同一所高校“跳槽”到了机关,所以我和他是聊得来的。最近几年,因各自成家有了孩子,再加上岗位变换,我们之间的联系少了点。但在微信朋友圈上,我们还是得空聊上几句,彼此都希望对方能家庭和睦、事业有成、身体健康。
然而,事与愿违。我是看了纪委监委公众号上发布的消息,才得知他“出事”了。我在纪委工作,对于这样的消息,也是看得多了,但真真的碰上了自己要好熟悉的人,还是头一遭。震惊、惋惜、气愤。虽然他的违纪违法事实已被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我却总想问个究竟:“他,何至于此?”
我把回忆细细地梳理了几遍,希望能找到答案,哪怕是一点蛛丝马迹。如能找出点什么来,也可当成未尽益友的义务,在自责中可寻得一点慰藉。但,一无所获。是啊,这种事情,他如不想让我知道,我又哪里能够去晓得的呢!
公职人员的贪腐,大概离不开周围环境的诱发和内心操守的缺失这两方面的原因。周围环境条件的具备令内心的贪念萌发,进而付诸行动实施;内心本就存在的贪念,会驱使着个体寻找机会或创造条件去实现贪腐的目的,自以为天衣无缝,实则是掩耳盗铃,门旮旯里拉屎天会亮。
他的朋友中我认识的人,这些天来也会议论起他的事情,他们认为是客观环境的变化才导致他现在的身陷囹圄。现实条件的具备确能为贪腐提供可能。记得鲁迅先生曾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的写道:“然而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假如他一直都在三尺讲台上当个“教书匠”,无官无职、没权没势,他大概也不会冒出腐败的念头吧,或者说他沦为腐败分子的概率总是要小很多。
但可能并不意味着必然。路是自己走的,选择了从政,免不了会手中有权。难道进入到权力的角色环境中,就必然会在主观世界上产生贪腐的意识,就一定会在实践中产生腐败的行为后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就不会有这许多的古代清官、现代公仆等清廉榜样。正是为了保护党员干部,阻断可能变为必然,才有纪委监委的监督执纪问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已从有形覆盖到了有效覆盖,反腐败已是无禁区、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成为常态。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杜绝权力的滥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些道理,他不会不知道吧。
说到底,贪腐的根本原因还是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在内心对贪婪腐败有了“尝尝鲜”“试试水”的念头,就会打开违背党纪国法和公序良俗的第一道“闸门”,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无论找来多少理由完成自我救赎和自我原谅,终究逃不过灾难的降临。
我不愿把他划为信仰缺失的那类中,宁愿相信他是在一念之间失去了自我把控的能力。因为,曾经的他,是优秀的,是干净的。
夜,好静啊!似乎能听得见灵魂的声音。
“你有这样的‘一念之间’吗?”
“没有的……,哦……,大概也有吧……”
“知法犯法?”
“不是,不是……,不敢的。”
……
反思着自己的过往,也曾有为面子、人情、私欲动过那“一念”。心里顿时涌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波浪,胸口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一时间竟透不过气来。起身去喝了几口温水后,方才稍稍平复了些。“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忽又想起《红楼梦》里甄士隐的解语来,庆幸自己没有把那“一念”付诸现实。
我是一名党员干部,若把“三观”的扭曲了,若对纪律、规矩、法律、道德、制度不敬畏,恐怕到头来终究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想着,我轻轻推开了卧室的门,幼儿和妻子正睡熟着,做着属于她们的梦。
第二天,竟是个晴天,太阳出来了。清空高爽、日光洋溢。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