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了清代廉吏于成龙书写的《劝民节俭歌》,便仔细研读起来,越读越觉得于成龙真不愧一代清官。848字的《劝民节俭歌》,言辞恳切,犹如家长教导自己的儿女,可谓情真意深,字字珠玑,清廉之心和爱民之情,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
当然,要想说教别人,一定先要管好自己的言行。于成龙劝民节俭,一定自己得先节俭,在这点上,于成龙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他死后,人们收拾他的遗物,发现只有一个竹编的箱子和一套破旧的官服,还有二罐盐巴豆豉而已。做官至此,怎不叫人唏嘘概叹,称颂传扬?
据说在于成龙的县衙大堂上,曾张贴过他写的一副对联:累万盈千尽是朝庭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带索;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膏脂,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凡事能时时刻刻谨记百姓,自然在审判断案时,心中便有敬畏,才不至于罔顾事实,以法恂情,草菅人命。难怪于成龙任职一地,都能在所任地区,赢得百姓民心,被人称为“于青天”。
如果为官者,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自然就不会清廉为官,也难以清廉。于成龙之所以写下《劝民节俭歌》,是因为他看到他任职的江南奢华的风气,更看到了寻常百姓日子的艰辛。正因为他心里想着当地老百姓,所以,百姓苦,他也苦,才萌生了写作“劝民节俭歌”,如今品读,仍不过时。
他首先开明宗义,说自己奉皇帝之命,来到江南,但是,江南之地,奢靡之风盛行,他就先论奢靡之风的危害,然后才告诫乡民节俭的意义。“减得一分存一分,省得一粒存一粒。如此积累少至多,九年馀三三馀一。”联想到今天的光盘行动和国家倡导的勤俭节约,就可看到,于成龙在三百多年前所做的事,我们今天仍在做。
自然,一个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疾苦的人,凡事就会想起老百姓的疾苦。在制定政策上,便会想着老百姓。这样简单的道理,已经在历朝历代的清廉为官者身上都得到了体现。
于成龙是四十多岁才入仕的,家人听说要到那么远的广西罗城赴任,心里也是忐忑不安。可是于成龙呢,则无忧无惧,对此次赴任,充满了希望。等他到了罗城一看,才发现现实与理想差距非常大。跟随他的人,先后有二个悄悄逃跑,因为罗城实在不是个人呆的地方,所谓的县衙,不过是几间破烂茅草房而已。
于成龙深知要想改变罗城面貌,就要获得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他开始拿当地第一毒害盗窃之风开刀,并组织民众,抗击匪盗。慢慢的,才在罗城立住脚,社会也逐渐安稳下来。大也是官,小也是官,大小为官,就该为民多做事,多分担,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你。于成龙如此想,也是如此做的。
为官清廉,说白了,就是为官者心里有没有想着人民群众。如果时时刻刻都能想到百姓,那么,老百姓也会替为官者着想。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吧。正因为于成龙时刻想着罗城老百姓,他自会知道手中权利的轻与重,该从那里着手,解决诸多的民生问题。
算起来,《劝民节俭歌》已经在世三百多年了,但它折射出了于成龙朴素的为官作风,一腔的爱民情怀。今天我们说清廉,讲节俭,如果能把于成龙的这篇《劝民节俭歌》常记于心,仍对当下社会大有裨益。
当官者为民着想,为民者就爱戴你,当官者若有一颗为民心,自然也会获得民心的拥护。大道至简。清廉二字,不是写在纸上就能清廉,而是为官者做事做人后,老百姓对你的评判与考核。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时刻为民,时刻想着人民的难处,这样的人,自会保有一份清廉之心,清洁之德,他的从政功绩,自然也会被老百姓铭记在心。
从于成龙时刻为民,爱民如子的清廉为官,让我想到了朱德总司令的一个小故事。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是很著名的。为了打破敌人对我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我边区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朱总司令总是提前抢一把最大的镢头打在肩上。人们想给他换一把小的,朱总司令说什么也不干。当年在延安,朱总司令拾牛粪是很有名的,他起得早,到早饭时间,便背回了一大筐牛粪。
要问共产党因何夺得天下,成就了今天的宏图伟业,就在于他深深把根扎在人民中间,和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像朱总司令这样的人,指挥着千军万马,但他仍把自己看作普通一兵,不摆官架子,从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放在高于人民的利益之上。所以,这种公仆情,才受到了边区老百姓的赏识和颂扬。
当年于成龙任职的广西罗城,号称蛮夷,人烟稀少,盗贼很多。首任县令和第二任县令,一个被当地土司杀害,一个干了不到一年就已逃亡。恶劣的政治生态,让人触目惊心。看着破旧的县衙,于成龙只好与仆人住在一个破庙里,晚上把刀枕在头下,以防不测。于成龙深知,治乱世,须用重典,除了严惩盗贼,同时,还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恢复农事生产。一年后,罗城县便呈现出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为官不在言多,老百姓看得清你是不是和他们一条心,走的是不是一条路,给他们做了多少好事。仅3年时间,罗城便成为广西的样板县,于成龙因此得到两广布政使的重视,升任合川知州。让人感叹的是,于成龙告别罗城县时,竟没有到合川的路费。
为官为到这么穷困,听起来就是一个大笑话。那么钱到那里去了?它在罗城百姓的腰包里,在罗城百姓安居乐业的笑声中。罗城的百姓,听说于大人要离开罗城,追关数十里,并齐声说“公今去,我侪无天矣”。
清廉是官,民心就是百姓,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杆秤的秤盘和秤砣。称的是为官者对民心装的有多少,但他需要用清廉的秤砣来衡量。古今多少事,都付兴亡时。只有那些为民请命,为民着想的好官,依旧活在人间,人们把他们的故事一代代的传扬歌颂。这里面有感激,更有想念,这样的人,才配得上“不朽”两个字。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回顾我党百年光辉历史,就会发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等等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过清廉为民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其实并不小,它像一滴水,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群众心相连共患难的爱民情怀。他们深知,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就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老百姓高兴了,满意了,我们党的事业,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清廉,就像一面镜子,时常映照着为官者的言行,只有它,才能让从政者,获得民心,获得天下大道,获得一个执政党百年常青的美名和前进的力量。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