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读了范仲淹先生的散文《岳阳楼记》,文中体现忧患意识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是全文的点题一笔,又是全文灵魂和闪光点,成为清白、忧患气节的千古绝唱。就是这一篇散文让我“认识”了范仲淹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理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忧患意识的大德理念。
后来又读到范仲淹先生的《清白堂记》,感动之余,追梦而思,作想掬一捧清白堂的清白水,一而照自个身影,再是痛饮一番,对清白产生深意的理解:个人品行纯洁,没有污点;廉洁、清楚,明白;清秀白皙。于是自我设定一个言行操行;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教书。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冬天,范仲淹到绍兴任知州后的一天,范先生发现一口井,更重要的是范先生感受到这井水清澈白净,甘甜可口;其三这口井有两个不寻常的适合饮用的水温;酷暑里泉水似白雪冰冰爽口;寒冬里泉水如同阳春三月,温热暖心。这样温润可口的泉水,真可谓天下第一泉水,在绍兴修建“清白堂”,在堂旁修建“清白亭”,山泽相通,人和清白。清白一词与范仲淹先生渊源流传。
范仲淹先生在绍兴另有一个令人寻味的故事,范先生下属的一个小官不幸病死了,当他得知该小官虽有各种税费收管权,然其本人两袖清风一身清白,据史料记载,小官死后家贫子幼,连丧事都办不起,于是范先生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百缗现金作其丧葬费,还雇一艘大船,挑一名老衙吏为专差,一护灵柩二护家小,亲笔开了“诗路条”:“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不仅是对一个下属小官两袖清风的首肯,更是对小官一身清白的关注和肯定。同时在崇尚风清气正的廉政之风。范先生的“三题”诗小序里阐释他兴办义庄、义学的心迹序言道:“持松之清,远耻辱矣;执松之劲,无柔邪矣;禀松之色,义不变矣;扬松之声,名彰闻矣;有松之心,德可长矣。”
范仲淹先生的“划粥断齑”勤学苦读故事,同样是我进初中以后读到的。“划粥断齑”,那是《古人勤学故事》里的其中一则故事:“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到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这种刻苦读书而贫困不移其志的勤学故事,让人终身受益,作为古代勤学传统文化一直源远流传。
范仲淹清白清廉的许多故事一直被传颂着,据传范仲淹童年在兴国观村上学,后来兴国观不幸失火,成了一片废墟,村里人想重修却又凑不起钱。乡里人想起在京城做官的范仲淹,就推举范仲淹的同学潘先生赴京求助。
范仲淹对这位远道而来求助的同学说,自己虽然做了官也不能擅自用权力做事,再一个他说了他自己本人也没什么积蓄,所以帮不上忙。
范仲淹看到潘先生的脸色很难看,非常失望,心里觉得难过。就问起当年的学堂还在吗,你还记得我的座位吗?潘先生回答说,学堂还在,你当年是坐在靠后面的窗户边。范仲淹说你记得那座位就好,在我座位的地下,埋着一缸银子,挖出来可以修兴国观,当潘先生问起银子的事。范仲淹以清白、淡定的表情说,那是他在这个学堂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他打扫学堂时,看见自己座位下的一块土松了,当他掰开土一看,发现下面有个洞,洞里藏着一缸闪光的银子。
范仲淹说,银子虽然是自己发现的,但是这样的不义之财不能个人所用,要让个人以外的人享用。
潘先生回家乡,带着乡亲们挖出那缸银子,重修了兴国观,范仲淹清白的故事又一次在百姓当中广为流传。
除了“银子修村”外,还有“窖金赠寺”的故事:童年时期的范仲淹曾经在寺院里求学读书,一天深夜,范仲淹正在聚精会神读书。一只老鼠跑来拖走充饥的饼,他立即放下书追赶老鼠,那老鼠夹着尾巴钻进殿前荆树东边的洞穴里,他找来铁锹刨老鼠洞,没刨多深见下面是个地窖,轻轻打开土石,下面是黄灿灿的一窖金子。范仲淹丝毫未动,把金子埋好。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又有一只老鼠来拖饼,范仲淹追过去,这次老鼠钻进荆树西边的洞穴,刨开洞穴里面是白花花的银子,范仲淹还是掩土埋好银子。
时过二十年后,范仲淹曾经在那里苦读诗书的寺院遭火灾,寺院住持只身逃出,他想修复寺院,却身无分文。住持想起当年的范仲淹,于是住持不畏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找到范仲淹的府上,范仲淹不忘当年寺院苦读心情,热情接待住持,住持发现范仲淹饮食与其兵士同甘共苦,生活十分简朴。向住持问寒问暖。住持看到范仲淹的一身清白、清廉,求助的事只字未提,只说有事需急速返回,临走,范仲淹送住持一包茶叶。
回到寺院,一片废墟,恰好知县专程来访,问范仲淹近况。住持已清贫如洗,想起范仲淹相赠的茶叶,只好用茶叶接待这位知县,住持打开茶叶包,发现里面有一封信,其中有一首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庙,一半斋僧人。”住持依照诗句所述,带人去刨洞穴,果然刨到一窖金子一窖银,以后修了寺院买了庙田。范仲淹在那么贫困环境读书苦学,见到黄金白银,依然不为之所动,真可谓:“贫贱不能移”,从心底里就是积养清白清廉的意境,为国为民做出率先风范。
一个人的清白,能给祖国和人民带来平安和幸福,在疫情防控战役中,钟南山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对人和生命有着最深沉的理解,对事业和生活有着最简单的热爱与赤诚,84岁的钟南山,依然冲锋陷阵在抗疫的第一线。他平时一家人聚在一起,谈的是医疗,讲的是学术追求。他教导子女的方式也令人十分敬佩。首先要求有执着的追求,二是办事要严谨实在。一个人对社会要有所贡献,不能白话。这样的理想信念,铸就了他对祖国和人民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白衣天使一身洁白,积一身清白。在急诊室里,白衣天使忘掉了个人的安危,忘掉遥远的家人和孩子,把自己对患者的爱当做对亲人的爱,舍己救人,舍身而担当。一个女护士谷阿姨因抢救病人而受伤住院,当疫情防控指控部的同志来看望她时,她一个劲的说:“我没事,我没事,真不用麻烦你们,我只想快点回到抢救患者的工作岗位,和同事们一起并肩战斗,早日战胜疫情,完成任务……”
一名高三的学生给谷阿姨写慰问感谢信:“谷阿姨:您好!……你们在茫茫人海中逆行,放弃在家中的安逸,跨越一千多公里的土地,马不停蹄的奔赴咸宁。……爱着你们的人为你们送上温暖和祝福;爱着你们的人还在盼着你们回家,平安回家;盼着与你们一起倾听那来自祖国各地的好消息。……望早日痊愈,一切顺利!感谢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一名高三学生:wang si ke 2002年2月2日”。一颗清白的心,一颗感恩的心,在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激荡着新时代赋予的理想和信念。我还听到一段《众志成城抗疫情》歌声:“挽狂澜白衣天使冲在前方,还有那钟南山他国士无双,志愿者赴武汉医德高尚,一方难八方援把大爱传扬……”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谓官师之规。”清白与德义,为范仲淹所爱,并身体力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多少人耳熟能详、出口成诵的名句。中华民族在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产生历史性深远影响,以从未有过的民族凝聚力,战斗力,屹立于世界伟大民族之林。
后来又读到范仲淹先生的《清白堂记》,感动之余,追梦而思,作想掬一捧清白堂的清白水,一而照自个身影,再是痛饮一番,对清白产生深意的理解:个人品行纯洁,没有污点;廉洁、清楚,明白;清秀白皙。于是自我设定一个言行操行;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教书。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冬天,范仲淹到绍兴任知州后的一天,范先生发现一口井,更重要的是范先生感受到这井水清澈白净,甘甜可口;其三这口井有两个不寻常的适合饮用的水温;酷暑里泉水似白雪冰冰爽口;寒冬里泉水如同阳春三月,温热暖心。这样温润可口的泉水,真可谓天下第一泉水,在绍兴修建“清白堂”,在堂旁修建“清白亭”,山泽相通,人和清白。清白一词与范仲淹先生渊源流传。
范仲淹先生在绍兴另有一个令人寻味的故事,范先生下属的一个小官不幸病死了,当他得知该小官虽有各种税费收管权,然其本人两袖清风一身清白,据史料记载,小官死后家贫子幼,连丧事都办不起,于是范先生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百缗现金作其丧葬费,还雇一艘大船,挑一名老衙吏为专差,一护灵柩二护家小,亲笔开了“诗路条”:“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不仅是对一个下属小官两袖清风的首肯,更是对小官一身清白的关注和肯定。同时在崇尚风清气正的廉政之风。范先生的“三题”诗小序里阐释他兴办义庄、义学的心迹序言道:“持松之清,远耻辱矣;执松之劲,无柔邪矣;禀松之色,义不变矣;扬松之声,名彰闻矣;有松之心,德可长矣。”
范仲淹先生的“划粥断齑”勤学苦读故事,同样是我进初中以后读到的。“划粥断齑”,那是《古人勤学故事》里的其中一则故事:“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到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这种刻苦读书而贫困不移其志的勤学故事,让人终身受益,作为古代勤学传统文化一直源远流传。
范仲淹清白清廉的许多故事一直被传颂着,据传范仲淹童年在兴国观村上学,后来兴国观不幸失火,成了一片废墟,村里人想重修却又凑不起钱。乡里人想起在京城做官的范仲淹,就推举范仲淹的同学潘先生赴京求助。
范仲淹对这位远道而来求助的同学说,自己虽然做了官也不能擅自用权力做事,再一个他说了他自己本人也没什么积蓄,所以帮不上忙。
范仲淹看到潘先生的脸色很难看,非常失望,心里觉得难过。就问起当年的学堂还在吗,你还记得我的座位吗?潘先生回答说,学堂还在,你当年是坐在靠后面的窗户边。范仲淹说你记得那座位就好,在我座位的地下,埋着一缸银子,挖出来可以修兴国观,当潘先生问起银子的事。范仲淹以清白、淡定的表情说,那是他在这个学堂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他打扫学堂时,看见自己座位下的一块土松了,当他掰开土一看,发现下面有个洞,洞里藏着一缸闪光的银子。
范仲淹说,银子虽然是自己发现的,但是这样的不义之财不能个人所用,要让个人以外的人享用。
潘先生回家乡,带着乡亲们挖出那缸银子,重修了兴国观,范仲淹清白的故事又一次在百姓当中广为流传。
除了“银子修村”外,还有“窖金赠寺”的故事:童年时期的范仲淹曾经在寺院里求学读书,一天深夜,范仲淹正在聚精会神读书。一只老鼠跑来拖走充饥的饼,他立即放下书追赶老鼠,那老鼠夹着尾巴钻进殿前荆树东边的洞穴里,他找来铁锹刨老鼠洞,没刨多深见下面是个地窖,轻轻打开土石,下面是黄灿灿的一窖金子。范仲淹丝毫未动,把金子埋好。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又有一只老鼠来拖饼,范仲淹追过去,这次老鼠钻进荆树西边的洞穴,刨开洞穴里面是白花花的银子,范仲淹还是掩土埋好银子。
时过二十年后,范仲淹曾经在那里苦读诗书的寺院遭火灾,寺院住持只身逃出,他想修复寺院,却身无分文。住持想起当年的范仲淹,于是住持不畏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找到范仲淹的府上,范仲淹不忘当年寺院苦读心情,热情接待住持,住持发现范仲淹饮食与其兵士同甘共苦,生活十分简朴。向住持问寒问暖。住持看到范仲淹的一身清白、清廉,求助的事只字未提,只说有事需急速返回,临走,范仲淹送住持一包茶叶。
回到寺院,一片废墟,恰好知县专程来访,问范仲淹近况。住持已清贫如洗,想起范仲淹相赠的茶叶,只好用茶叶接待这位知县,住持打开茶叶包,发现里面有一封信,其中有一首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庙,一半斋僧人。”住持依照诗句所述,带人去刨洞穴,果然刨到一窖金子一窖银,以后修了寺院买了庙田。范仲淹在那么贫困环境读书苦学,见到黄金白银,依然不为之所动,真可谓:“贫贱不能移”,从心底里就是积养清白清廉的意境,为国为民做出率先风范。
一个人的清白,能给祖国和人民带来平安和幸福,在疫情防控战役中,钟南山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对人和生命有着最深沉的理解,对事业和生活有着最简单的热爱与赤诚,84岁的钟南山,依然冲锋陷阵在抗疫的第一线。他平时一家人聚在一起,谈的是医疗,讲的是学术追求。他教导子女的方式也令人十分敬佩。首先要求有执着的追求,二是办事要严谨实在。一个人对社会要有所贡献,不能白话。这样的理想信念,铸就了他对祖国和人民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白衣天使一身洁白,积一身清白。在急诊室里,白衣天使忘掉了个人的安危,忘掉遥远的家人和孩子,把自己对患者的爱当做对亲人的爱,舍己救人,舍身而担当。一个女护士谷阿姨因抢救病人而受伤住院,当疫情防控指控部的同志来看望她时,她一个劲的说:“我没事,我没事,真不用麻烦你们,我只想快点回到抢救患者的工作岗位,和同事们一起并肩战斗,早日战胜疫情,完成任务……”
一名高三的学生给谷阿姨写慰问感谢信:“谷阿姨:您好!……你们在茫茫人海中逆行,放弃在家中的安逸,跨越一千多公里的土地,马不停蹄的奔赴咸宁。……爱着你们的人为你们送上温暖和祝福;爱着你们的人还在盼着你们回家,平安回家;盼着与你们一起倾听那来自祖国各地的好消息。……望早日痊愈,一切顺利!感谢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一名高三学生:wang si ke 2002年2月2日”。一颗清白的心,一颗感恩的心,在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激荡着新时代赋予的理想和信念。我还听到一段《众志成城抗疫情》歌声:“挽狂澜白衣天使冲在前方,还有那钟南山他国士无双,志愿者赴武汉医德高尚,一方难八方援把大爱传扬……”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谓官师之规。”清白与德义,为范仲淹所爱,并身体力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多少人耳熟能详、出口成诵的名句。中华民族在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产生历史性深远影响,以从未有过的民族凝聚力,战斗力,屹立于世界伟大民族之林。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