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水亭、清白泉到清廉高地
绍兴是中国的历史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清廉文化源远流长。
在绍兴众多江河湖泊里,钱清江没有鉴湖那样的精雕细刻,没有像曹娥江那样热情豪放,她古朴中透着清澈,纯美中秀着风姿。一直以来,我对钱清江都有一种无法解释的情怀,无论是青山、绿水、杨柳、桥梁,还是晨曦、夕阳、微风、烟波。松涛凝成披岭掩谷的黛霞,竹海荡起连天蔽日的绿云。江面碧水如洗,烟波氤氲,岗峦峰岩竞秀,溪涧琤琮。
往事越千年。东汉恒帝时,刘宠拜授会稽太守。《后汉书》说“宠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见吏,郡中大治。”而他“清廉温厚,家无积资”。在奉调离任时,当地父老持钱相赠至西小江边,刘宠收一钱而不负父老的盛情,出境即投于江中。为纪念这位勤政清廉为民造福的太守,当地百姓称此地为钱清,改西小江为钱清江,并建造清水亭,亭旁江面即是刘宠投钱处,钱清地名也由此而来。后人建庙以祭祀刘宠,人称其为一钱太守,庙为一钱太守庙。钱清的出典,不只是投一钱清一江而已,这是为官者洁身自重、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
去年十月的一天,我再次来到“一钱太守”刘宠纪念馆,纪念馆粉墙黛瓦,广场新颖别致,走在仿青石板和青砖辅成的路上,那古色古香巍峨壮观的一钱千秋牌坊,那气势雄伟飞檐翘角的清水亭,特别是在慈祥和蔼炯炯有神刘宠铜像前,我仿佛穿越千年,来到钱清江畔,来到浙东运河边,那父老乡亲的送别场景,宛如就在昨天。耳听清脆的脚步声,静听历史的回响,我从漫溯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现实。“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廉政文化是钱清的人文底色。投钱清水的刘宠、一尘不染的周祚、身无长物的江革、敝袍蔬食的岑子原、倾囊慈善的朱庆澜,两袖清风,执政为民,让人肃然起敬。
明朝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誉为明初“吴中四杰”。他南征北战,纵横千里,为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路过钱清的一钱太守庙时曾留下《钱清江谒刘宠庙》这样的诗篇。
“亭亭树间祠,落日小江口。停舟拜孤像,开幔苍鼠走。九公治邦时,德威山谷叟。临行谢其馈,清风兹在久。我方东征急,不得奠杯酒。惆怅出湮扉,残村夜闻狗。”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乘龙舟过钱清时,见此地锣鼓喧天,香烟缭绕,派人上岸问询,得悉这里是刘宠投钱处,当地百姓建庙以志纪念,把他当成菩萨供奉,每年春秋两祭,在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乾隆皇帝有感于他的清廉刚直,当场挥毫泼墨,题写七绝一首。诗曰:
“循吏当年齐国刘,
大钱留一话千秋。
而今若问亲民者,
定道一钱不敢留。”
钱清被誉为“廉吏之基,名士之乡”。钱清江有临江而立的清峻、沙洲隐现的浪漫,有坐石垂钓的惬意、崎岖行走的恣意。钱清是一种廉风,钱清又是一种官德,钱清更是一种民意的反映。刘宠是古代官场文化泥沙俱下中的一脉清流,是传统文化中绵绵不绝的浩荡长波。“一钱”造就钱清江,江水悠悠,清名永留。
在绍兴府山脚下,有纪念越王勾践灭吴称霸而建的 越王台和越王殿。位于越王台与越王殿中间西侧的岩壁下,有一口普通而平凡的井叫清白泉,静默千年。此泉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任越州知府时发现,因“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范仲淹就取名为“清白泉”。
1038年,49岁的范仲淹被贬到越州(即现在的绍兴),任知州,他心忧天下,历尽坎坷,无怨无悔,至死不渝。这时候的范仲淹,已近天命之年,经历了从地方小吏到朝廷任职,再从朝廷贬向地方的为官过程,心情是很复杂的。大志未酬,宦海沉浮,让他带了些许的疲倦。
当时,越州郡府座落在府山南麓,北面有蓬莱阁,阁西有凉堂,堂西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下很大一块地,杂草野蛮生长,树木间杂,藤萝攀岩而上,密密地斜织着。有时范仲淹办公休息时,总要从这里走过,可看到杂草丛生,他皱起眉头。有一天,范仲淹决定亲自动手,在这里开展了一场美化环境开垦土地的整治运动,当他的部属官员把野草割掉时,露出一口废弃的水井。范仲淹喊人把井中污泥、碎石和杂草清除掉,用条石把井围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眼好井醒目耀眼,范仲淹非常开心,就把这口井命名为清白井,这井水,夏凉冬暖,酷热的夏天有冰雪之凉爽;寒冷的冬天有阳春之温和。取水泡茶,香甜无比。他又在井旁建一小亭,谓之清白亭,并改办公的凉堂为清白堂,并作《清白堂记》。
他在《清白泉记》这样写道:“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他还说:“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他称赞井水所守不迁、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义,可以作为官者为师者的楷模。他以井喻人,告诫为官者,应当清白干事。要坚守“清白”,不要辱了清白泉之名。这的确是一口伟大的水井,这与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一脉相承。斯人已往,而泉水依然流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都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的王十朋在《清白堂》曾写下这样的一首诗:“钱清地古思刘宠,清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一贤风。”两位先贤都担任过绍兴的“父母官”,他们的清白、清廉、清正的高风亮节,穿越千年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矗立在绍兴人民的心田。从清水亭到清白泉,这是绍兴的廉脉所在。千百年来,这条廉脉不断延展开来。在“清水亭”和“清白泉”价值内涵带动下,清风廉韵浸润社会各个角落。
如今在绍兴,以“清白泉”品牌为引领的清廉文化,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泽润着越州大地。绍兴深入挖掘蕴含于历史人文间的清廉元素和清廉基因,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崇清尚廉的社会氛围,“清白泉·全国清廉诗歌散文大赛”“清白泉·清廉雅集”“清白泉·全国中小学生廉洁文化书法创作邀请赛”“清白泉·廉洁家风大讲堂”“清白泉·清廉图书馆”“清白泉·廉政法规知识微考学”……“清白泉”品牌正以各种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绍兴梳廉脉、编廉文、演廉戏、铺廉路、建廉馆的‘五廉并举’,大兴清廉文化,来涵养‘政治山清水秀、干部清正勤勉、风气清朗向上’的好生态。绍兴结合本地源远流长的“名士文化”“师爷文化”等人文资源,编撰《绍兴名人故事》、《绍兴清吏》、《周恩来精神风范》等书籍,拍摄《书圣翰墨香家规越千年》、《亘古男儿一放翁诗书清白赋家风》等廉政教育专题片,设计刊印“清白记事”宣传册。绍兴的清廉戏曲幻影成像,“飞渡越州”清风廉旅4D特效影院,警示教育案例信息流,在现代声光电技术加持下,清廉元素展现出别样风尚,清廉高地呈现出别样风景。
鲍文贤,男,中学教师,笔名鲍朴,又名抱拙,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诗歌》新诗编辑,现任《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绍兴分会主席。作品散见《柯桥日报》、《萧山日报》、《上虞日报》、《富阳日报》、《绍兴晚报》、《绍兴日报》、《山东诗歌》、《山东散文》、《安徽诗歌》、《浙江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今古传奇》、《河南科技报》文学百花苑、《鸭绿江》文学、《青年文学家》等报刊杂志。
通讯地址: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中学教育集团(江桥校区)
邮编:312028
微信号:baowenxian666
绍兴是中国的历史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清廉文化源远流长。
在绍兴众多江河湖泊里,钱清江没有鉴湖那样的精雕细刻,没有像曹娥江那样热情豪放,她古朴中透着清澈,纯美中秀着风姿。一直以来,我对钱清江都有一种无法解释的情怀,无论是青山、绿水、杨柳、桥梁,还是晨曦、夕阳、微风、烟波。松涛凝成披岭掩谷的黛霞,竹海荡起连天蔽日的绿云。江面碧水如洗,烟波氤氲,岗峦峰岩竞秀,溪涧琤琮。
往事越千年。东汉恒帝时,刘宠拜授会稽太守。《后汉书》说“宠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见吏,郡中大治。”而他“清廉温厚,家无积资”。在奉调离任时,当地父老持钱相赠至西小江边,刘宠收一钱而不负父老的盛情,出境即投于江中。为纪念这位勤政清廉为民造福的太守,当地百姓称此地为钱清,改西小江为钱清江,并建造清水亭,亭旁江面即是刘宠投钱处,钱清地名也由此而来。后人建庙以祭祀刘宠,人称其为一钱太守,庙为一钱太守庙。钱清的出典,不只是投一钱清一江而已,这是为官者洁身自重、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
去年十月的一天,我再次来到“一钱太守”刘宠纪念馆,纪念馆粉墙黛瓦,广场新颖别致,走在仿青石板和青砖辅成的路上,那古色古香巍峨壮观的一钱千秋牌坊,那气势雄伟飞檐翘角的清水亭,特别是在慈祥和蔼炯炯有神刘宠铜像前,我仿佛穿越千年,来到钱清江畔,来到浙东运河边,那父老乡亲的送别场景,宛如就在昨天。耳听清脆的脚步声,静听历史的回响,我从漫溯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现实。“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廉政文化是钱清的人文底色。投钱清水的刘宠、一尘不染的周祚、身无长物的江革、敝袍蔬食的岑子原、倾囊慈善的朱庆澜,两袖清风,执政为民,让人肃然起敬。
明朝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誉为明初“吴中四杰”。他南征北战,纵横千里,为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路过钱清的一钱太守庙时曾留下《钱清江谒刘宠庙》这样的诗篇。
“亭亭树间祠,落日小江口。停舟拜孤像,开幔苍鼠走。九公治邦时,德威山谷叟。临行谢其馈,清风兹在久。我方东征急,不得奠杯酒。惆怅出湮扉,残村夜闻狗。”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乘龙舟过钱清时,见此地锣鼓喧天,香烟缭绕,派人上岸问询,得悉这里是刘宠投钱处,当地百姓建庙以志纪念,把他当成菩萨供奉,每年春秋两祭,在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乾隆皇帝有感于他的清廉刚直,当场挥毫泼墨,题写七绝一首。诗曰:
“循吏当年齐国刘,
大钱留一话千秋。
而今若问亲民者,
定道一钱不敢留。”
钱清被誉为“廉吏之基,名士之乡”。钱清江有临江而立的清峻、沙洲隐现的浪漫,有坐石垂钓的惬意、崎岖行走的恣意。钱清是一种廉风,钱清又是一种官德,钱清更是一种民意的反映。刘宠是古代官场文化泥沙俱下中的一脉清流,是传统文化中绵绵不绝的浩荡长波。“一钱”造就钱清江,江水悠悠,清名永留。
在绍兴府山脚下,有纪念越王勾践灭吴称霸而建的 越王台和越王殿。位于越王台与越王殿中间西侧的岩壁下,有一口普通而平凡的井叫清白泉,静默千年。此泉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任越州知府时发现,因“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范仲淹就取名为“清白泉”。
1038年,49岁的范仲淹被贬到越州(即现在的绍兴),任知州,他心忧天下,历尽坎坷,无怨无悔,至死不渝。这时候的范仲淹,已近天命之年,经历了从地方小吏到朝廷任职,再从朝廷贬向地方的为官过程,心情是很复杂的。大志未酬,宦海沉浮,让他带了些许的疲倦。
当时,越州郡府座落在府山南麓,北面有蓬莱阁,阁西有凉堂,堂西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下很大一块地,杂草野蛮生长,树木间杂,藤萝攀岩而上,密密地斜织着。有时范仲淹办公休息时,总要从这里走过,可看到杂草丛生,他皱起眉头。有一天,范仲淹决定亲自动手,在这里开展了一场美化环境开垦土地的整治运动,当他的部属官员把野草割掉时,露出一口废弃的水井。范仲淹喊人把井中污泥、碎石和杂草清除掉,用条石把井围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眼好井醒目耀眼,范仲淹非常开心,就把这口井命名为清白井,这井水,夏凉冬暖,酷热的夏天有冰雪之凉爽;寒冷的冬天有阳春之温和。取水泡茶,香甜无比。他又在井旁建一小亭,谓之清白亭,并改办公的凉堂为清白堂,并作《清白堂记》。
他在《清白泉记》这样写道:“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他还说:“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他称赞井水所守不迁、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义,可以作为官者为师者的楷模。他以井喻人,告诫为官者,应当清白干事。要坚守“清白”,不要辱了清白泉之名。这的确是一口伟大的水井,这与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一脉相承。斯人已往,而泉水依然流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都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的王十朋在《清白堂》曾写下这样的一首诗:“钱清地古思刘宠,清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一贤风。”两位先贤都担任过绍兴的“父母官”,他们的清白、清廉、清正的高风亮节,穿越千年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矗立在绍兴人民的心田。从清水亭到清白泉,这是绍兴的廉脉所在。千百年来,这条廉脉不断延展开来。在“清水亭”和“清白泉”价值内涵带动下,清风廉韵浸润社会各个角落。
如今在绍兴,以“清白泉”品牌为引领的清廉文化,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泽润着越州大地。绍兴深入挖掘蕴含于历史人文间的清廉元素和清廉基因,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崇清尚廉的社会氛围,“清白泉·全国清廉诗歌散文大赛”“清白泉·清廉雅集”“清白泉·全国中小学生廉洁文化书法创作邀请赛”“清白泉·廉洁家风大讲堂”“清白泉·清廉图书馆”“清白泉·廉政法规知识微考学”……“清白泉”品牌正以各种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绍兴梳廉脉、编廉文、演廉戏、铺廉路、建廉馆的‘五廉并举’,大兴清廉文化,来涵养‘政治山清水秀、干部清正勤勉、风气清朗向上’的好生态。绍兴结合本地源远流长的“名士文化”“师爷文化”等人文资源,编撰《绍兴名人故事》、《绍兴清吏》、《周恩来精神风范》等书籍,拍摄《书圣翰墨香家规越千年》、《亘古男儿一放翁诗书清白赋家风》等廉政教育专题片,设计刊印“清白记事”宣传册。绍兴的清廉戏曲幻影成像,“飞渡越州”清风廉旅4D特效影院,警示教育案例信息流,在现代声光电技术加持下,清廉元素展现出别样风尚,清廉高地呈现出别样风景。
鲍文贤,男,中学教师,笔名鲍朴,又名抱拙,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诗歌》新诗编辑,现任《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绍兴分会主席。作品散见《柯桥日报》、《萧山日报》、《上虞日报》、《富阳日报》、《绍兴晚报》、《绍兴日报》、《山东诗歌》、《山东散文》、《安徽诗歌》、《浙江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今古传奇》、《河南科技报》文学百花苑、《鸭绿江》文学、《青年文学家》等报刊杂志。
通讯地址: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中学教育集团(江桥校区)
邮编:312028
微信号:baowenxian666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