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综艺《经典咏流传》第三季播出。这档“和诗以歌”的节目里始终蕴藏偶尔探讨的一个命题:经典之所以值得不断被重访,在于它们能跨越时间,焕发出当下价值。 制图:李洁
范仲淹写下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时一定不会想到,隔着时间长河,他的这篇诗文不仅在2020年依旧传递着中国文人的价值观,还能在特殊的年份,鼓舞了一群特殊的人。
央视综艺《经典咏流传》第三季播出。被网友昵称“央视boys”的四位主播合作《岳阳楼记》,歌声飞进“抗疫”一线,被病倒在前线的医生曹丽蓉学唱成为“致战友歌”。音频传到网上,没人在意曹医生沙哑的嗓音,所有人都为这条评价点赞,“她代表医护人员唱出了传世佳作的精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事实上,节目还有不少单曲也在网络热传。九岁的重症患儿陈果毅唱《草》,清冽如甘泉的声音把所有人内心都“打了一拳”;平均年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科学家们重新诠释《归园田居》,老而弥坚的歌声被赞为中国力量。作为“综N代”,《经典咏流传》的许多亮色是一以贯之的,比如对经典诗词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用音乐的容器承载着文字以搭建中外文明互鉴平台。而今年,流传更广的、引发无数观众落泪的,却是这档“和诗以歌”的节目里始终蕴藏偶尔探讨的一个命题:经典之所以值得不断被重访,在于它们能跨越时间,焕发出当下价值。
于特殊的今天,“10万+”“100万+”的转发里,人们传递的何尝不是节目里照见的生命之重。
诗词里沉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生命力与家国情始终最深沉
《草》是本季节目里第一首闻者落泪的单曲,因为它背后凝结着三个关于生命的故事。昔日“超女”冯家妹、九岁的陈果毅、19岁的包珍妮,他们因脊髓型肌萎缩症被命运牵引到一起。
瘦小的果果是个靠学习唱歌来改善呼吸的患儿,他用同龄人五分之一的肺活量唱着热爱的歌;曾被医生预言活不过四岁的包珍妮借助呼吸机和全身唯一能动的右手拇指,创作了40多首闪着星芒的作品,糅进白居易诗词的《草》便是其一。而冯家妹在被病魔夺走女儿后,她投身公益让更多人了解并帮助到这一病患群体,也不断被患儿们超乎常人的坚韧所鼓舞。
一切像极了《草》的几句歌词:“一棵草何其渺小,风一吹它就弯了腰,可草总是结伴而生。”一棵棵小草结伴同行,它们汇成了草原,野火不能将它们燃尽时,春风过后就能重生。鉴赏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当场抹泪,他说舞台上展示的不止于诗词,“还展示各种不同的生命奇迹”。
《岳阳楼记》引出的是另一个维度的生命话题。康辉、撒贝宁、朱广权、尼格买提合唱范仲淹诗文改编的新曲。诗文里的意蕴美、情谊真、经天纬地之深厚等都是他们选曲的初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歌曲在武汉激荡出不一般的花火。节目播出当晚,正居家隔离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医师曹丽蓉听到了这首歌。越听,她越觉得很是契合当下医护人员的心境。在感染后的第14天,她用沙哑的嗓音学唱一段,还把音频发给奋斗在一线的战友。
事实上,第三季《经典咏流传》里歌唱生命力与家国情的单曲并不少。肖战唱的《竹石》借竹咏颂拔节生长的力量;老科学家们演绎的《归园田居》其实隐含着以身许国的赤子心。浩浩汤汤的诗词里沉淀了太多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坐标,而生命力和家国情从古至今都最是深沉。
老科学家和武汉医生都成了传唱人,不断激活的经典从不是时间的过客
康震有个观点,词写得再好,若没有歌者结合自身阅历的重新演绎,它就只是停留在纸面的一段文字。是作曲家、改编者、歌者用各自的生命阅历和丰富积累共同演绎经典,经典才在当下实现新生。
第二期节目压轴的是中科院老科学家合唱团。这群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许多曾参与新中国重大的科研项目。首颗原子弹试爆,就站在弹坑边缘、离爆心最近的王广福在其中;“东方红”卫星上天,缔造“卫星领航员”的韩嘉忠在其中;1975年中国九位勇士登上珠峰时,提供气象预报的高登义也在其中。他们青春年少时,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科研事业,才有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他们事业最辉煌之时,也许正隐姓埋名在戈壁荒漠,直到几十年后他们的名字才为人知。把老科学家们请上台,陶渊明诗句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他们,“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更是他们。
学者点评,他们曾是新中国建设中的“战斗队、冲锋队、敢死队”。正因此,当老科学家们加唱一曲《祖国不会忘记》,荧屏内外,无人不为这些深藏身与名的老者流下热泪。也正因为他们身上汇聚着新中国的奋斗篇章,由他们呈现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让所有人信服。
同样,在武汉,第一批病倒在一线的医生并没有专业歌喉。但所有人都认为她代表医护群体唱出了范仲淹传世佳作的精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和生命赛跑、和病毒争分夺秒的日子里,治病救人最朴素的几个字,恰是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所有医护人员的古仁人之心、为国为民之心。
如此看来,《草》能撞击人心,在于歌曲演绎者本身就是生命力的见证者;《岳阳楼记》被武汉医生引为心声,实质是医护人员的家国情在非常时期触发了非常感动;而老科学家们能唱哭观众,因为“但使愿无违”的诗词恰是他们年轻时绽放生命华彩、老去时初心不忘的写照。看得见奇迹,牵动了共情,感受到中国脊梁——都说“百代之过客”,但当越来越多不那么专业却紧紧契合经典意蕴的人们成为传唱人,经典的诗文从未成为时间的过客。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