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中广泛地运用着一种能够造成诗歌含蓄生动的重要手法——通感。它是人的各种感觉体验的艺术集合,修辞学上称之为“移觉”,即感觉转移。通感强调的是打破词汇各种表现力的界限,最恰当地表现作者的感受。视觉体验可以用来说明听觉体验。如“绿色的音符”。触觉体验可以强化视觉体验,如“冰冷的黑夜”。而最终目的是作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通感的运用往往创造出奇特新颖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充分的美学享受。通感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味为有味,化无形为有形,造成含蓄生动的朦胧美。像骆耕野的《太阳。土地。人》:
“火,披着沉重的梦/告别了天空/留下无数殷红的叹息/像晚霞、带血/缀饰着黄昏的恬静”,诗中的“火”到“叹息”的转换,就是视觉向听觉的转移。他的另一首诗《沉思》:
“重新开始吧/祖国/让我用歌声/来吻你那/明天的曙光”。声音只能使人听,这里却说“歌声”去“吻”祖国的明天,意思是用歌声去歌唱祖国的明天。通过听觉向触觉的转移,强烈的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在这里用触觉的“吻”,比一般地用歌唱的听觉更觉深刻动人。舒婷在《四月的黄昏》中的“绿色的旋律”和《落月》种的“残月。。。。。。漂在沁凉的夜色里”,也是通感。前者是视听结合,后者是视觉与触觉的结合。
通感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越来越被人们注意。它的运用必须做到恰切、合理。不合自然之理,却必须合乎情理。因此通感是自然生发而非作者牵强附会联想的结果。牵强附会联想的结果只能使读者读来生硬、不自然。这是每个作者应当记住的。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