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体诗到格律诗,从格律诗到宋词,从宋词到元曲,从元曲到新诗,不同的时代,诗的表现形式也发生变化。从当前向后看,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形式往往不被认可或者重视,比如在唐朝的时候,词被称为“诗余”是诗人业余创作的表现其感情的一种文体,难与律诗相媲美。但到了两宋时期,词逐渐成为主流文体,律诗反而居于次要地位。这时候,一些文人开始尝试创作戏剧,曲子词,这种文体也一样不受重视,到了元朝,曲子词开始兴盛,虽然律诗和词依然活着,但远不如`曲子词时兴。明清时期,传统有韵文体共生共长,文人凭着爱好,各展风采。小说大行其道。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外国文学逐渐引进中国,新诗开始走上文坛。虽然有一些人看不惯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文体,但它仍然在白眼里成长起来,时至今日,现代诗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从历史过程来看,诗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它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诗除了保持自己的特质——精炼、韵律之外,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这个新字,诗人们绞尽脑汁,打破传统,其实这也是语言的共同特点。举个例子: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语言,“舌尖上的中国”,其实不就是中国食品的另一种说法吗?“骨子里的中国”,其实不就是“中国骨气”吗?“故事里的中国”,其实不就是“中国故事”吗,为了出新,打破语言顺序,重新进行组合。而这种组合,不但为大众所接受,而且成了时尚语言,逐渐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
这种追求,是有传统的,比如杜甫写景: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稍。其实只不过是说楼前栽有柳树,房檐外自然生长着一些不知名的白色小花。“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不过是说,柳树边上还种了一棵桃树,桃花开了。格律有格律的好处,就是精炼。而现代诗虽然字句较多,但仍然不失精炼。比如近来颇受争议的脑瘫诗人余秀华:“我是飞过这山水的一只云雀 我的叫声里能翻译出中国方块字。”这样优美的句子如何再度精炼?“山水一云雀,叫声很中国”,是不是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清代赵翼的诗句:“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经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确实说到了点子上,过去的已经过去,已然成为历史的一座座高峰,而新的事物——现代诗必然会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新的高峰,这是无庸置疑的。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