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是2017年春天,我给贵州纳雍县诗人空空兄诗集《不惑之书》写了一篇评论。这个评论先后在作家网、诗歌中国网、《贵州作家》《纳雍报》《珙桐纳雍》等刊登过。至此,与空空兄成了未曾谋面、却又心心相印的朋友。好几次,在纳雍最美的季节,或者纳雍举办与诗歌和文学有关的活动时,他总盛情相邀,说是过来赏景吃酒,终因琐事缠身未能成行。但我一直铭记于心的是,在贵州纳雍有几位诗歌写得很棒的朋友。那片我向往的土地,竟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涌现了一批才气非凡的诗人,正因为他们长期坚守、坚持,纳雍也成为省内外有名的诗歌之乡。
众所周知,在近二三十年里,中国诗坛的纷乱与闹腾,喧嚣与争执,一些诗人的轻佻和无底线,我想他们不是不知道,但的确又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们一如既往地热爱诗歌,坚韧而执著的进行诗歌创作;以性情立世,以人生作文,即便遭到一些人的讽刺挖苦、非议嘲笑,内心仍不为所动。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他们经常自发举办一些小型诗歌活动,吟诵自己作品,常常为一两首好诗,或谁的诗集出版、谁又获得一个奖项而激动、庆贺、喝酒,甚至流泪,在如今这个文学和诗歌普遍不受待见的时代,显得多么可贵。
前段时间,空空兄在微信上说:“有几位纳雍籍诗人,作品都不错,老弟在方便的时候给说道说道”。过了几天,就陆续收到几位诗友的诗集,其中就有王家洋的《夜来花开》。近期我一直在反复品读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用两个词形容,那就是“爱诗、懂诗”。先来说爱诗,王家洋曾多次在《诗刊》《星星》《绿风》等发表作品,连续两届获得“诗神杯”诗歌奖,2008年出版诗集《到乡下去》。再说懂诗,虽然每年都创作了大量作品,但他不急功近利,不粗制滥造,不像当下一些人天女散花一样投稿,厚着脸皮攀高附贵,卑躬屈膝地要奖跑奖买奖,一本接一本出书,制造文字垃圾。他懂得甄别和遴选,去粗取精,把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收入诗集,呈献给万千读者,呈献给社会公众。比如2009年、2010年的作品,本书一首也没有收入;2011年收入1首;2012年收入4首,2017年收入3首。下面从三方面浅析王家洋诗集《夜来花开》。
亲情,永存心田
我们先来品析开篇之作《父亲走了》:“父亲走了∕他睡的床空了∕我的心空了∕看着他的遗像∕我想父亲究竟到了天堂路上的哪个位置∕是否像他人生路上一样坎坷不平∕是否像他人生路上一样危机四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已没了病痛的折磨∕他已没了人世的纷争∕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我想父亲历经人世的磨难∕肯定会成为最明亮的那颗∕像生时一样,用他的善良和热心∕照亮夜路的人们∥父亲走了∕我今生没了叫爹的机会∕他的黑色棺木∕是一条黑色的道路∕我要用心点上不灭的灯火∕让光明铺满他通天的大道∥父亲走了∕天下起了小雨∕为他一生的不得志∥父亲走了∕天露出了太阳∕那是无忧无虑的∕天堂的大门”。我在反复阅读《夜来花开》的时候,发现王家洋多次写到父亲,比如《父亲走了》《给父亲上坟》《生日快乐》《踏秋》《元宵夜》等,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一位普通的父亲,但又是伟大的父亲。阅读了左安军先生的序文才知道:“王家洋一九六七年生于黔西北鼠仲河畔的一个小山村,他的父亲王凤茗先生是一位农民,对文学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同时还创作有大量的小说、民间故事以及古诗词。在王家洋三四岁时,他的父亲便教他读诗词,后来又陆陆续续为他买了许多文学经典作品,这些最初的养料,成了王家洋走上诗歌之路的原动力,他的父亲就是那个引路人。后来王凤茗先生声名远播,被借到纳雍县文化馆参加文化材料的编写工作。在文化馆期间,由于过度辛劳,最后病魔缠身,他只好退回农村,那时距他进入文化馆只有三年左右。尽管王凤茗先生在县文化馆夜以继日地工作,他的微薄稿酬却是在病痛难忍时通过律师才拿到的,由于缺钱未能及时治疗,导致他和病魔的斗争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结束”。
我们回到正文,第一节“是否像他人生路上一样危机四伏”,读到这里让人动容,大家都知道,“父亲”那一代人,小时候正逢国难当头,社会动荡;到处是硝烟、战场、是逃亡、饥饿和颠沛流离。那有条件坐在教室上课?当然不久全国就解放了,但已错过在校学习的时机。于国于家,百废待兴,他们稚嫩的肩膀就挑起家庭和生活的重担;不久就结婚,孩子一个一个出生,在那极度贫困的年月,上有老,下有小,“父亲”像一头永远躬身劳作的牛,始终被生活的重担压榨着,连停下来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与“危机四伏”,只能躲着,躲不过就挨着、忍着;他们只能如此,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父亲”。第二节“父亲走了,我今生没了叫爹的机会”,很让人感动,众所周知,即使一个人年过花甲、白发如雪,但家中有父母在,他始终觉得自己还是孩子,头上的保护伞还一直呵护着自己。一旦父母西去,遮在头上的伞就没了,精神的支柱随之轰然倒塌,生活的重担、命运的重负都得肩挑背扛。第三节诗人使用“小雨”这一物象,让作品高度瞬间提升,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走了,儿孙们在哭泣,亲戚朋友们在伤感,甚至“天下起了小雨”,似乎也在哭泣。都在悲伤于老人“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和“危机四伏”。悲伤于老人在“人世的磨难”和“一生的不得志”。紧接着诗人又用“太阳”这一物象,折射出老人一生的善良、温厚、勤劳。作为天象的“太阳”,也给老人绽放笑脸,架起一座雨后的彩虹,欢迎一位好人来到天堂,来到极乐世界。这首诗前半部分写得深沉、浑厚、真诚,后半部分写得精致、精巧、精到;结尾语言和架构安排出其不意,非常出色,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接着品析《给父亲上坟》:“父亲,我把自己降到大地的高度∕埋下头,让你∕像我小时候一样,亲我的额头∥我,带来了你喜欢的椿菜炒腊肉∕我,带来了你喜欢的鸡蛋炒米饭∕你却没有吃∕你是不是要像我小时候那样∕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让我吃饱∥父亲,我小时候∕你带我给爷爷上坟∕现在是我带你孙子给你上坟∕将来,不知哪天∕又是你孙子带着他的儿子,给我上坟”。第一节“父亲,我把自己降到大地的高度”一句,就营造出一个阴沉忧伤的氛围,一座座祖先的坟茔静立着,青草和野花在风中无规律地摇摆,化为灰烬的纸钱像无数黑色的蝴蝶,翩翩飞舞。“埋下头,让你,像我小时候一样,亲我的额头”,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限的爱;通过“降到、埋下、亲我”三个动词使用,把给父亲上坟的忧伤心境和传神动作描写得淋漓尽致,仿若眼前。第二节作者又用“椿菜炒腊肉、鸡蛋炒米饭”这些常见食品,衬托出父亲一生的贫困、节俭和舐犊情深。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月,面对有限的饭菜,父母总是说“不饿,我在外面吃过了,今天胃口不好”等来搪塞,省下有限的食物让孩子们和老人吃。表达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思念,对父亲一生含辛茹苦,“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的讴歌,还有作为儿子的愧疚之情。第三节诗人已经上升到禅宗之境,把时空的浩淼与无穷,把历史的深邃与宏阔,把尘世的浮躁与纷杂,把作为个体的人的一生之短暂和匆促写出来了,内心坦然、悠然,心态从容、平静。个人以为好的诗歌作品,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挖掘,来自心灵的叙述,是满盈盈的个人情感终于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文字出口,自然地流淌。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摸到作者跳动的脉搏,感受到诗人温热的体温,进而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握手。我认为王家洋写父亲的作品,就做到了这一点。
继续品阅《母亲的秋天》:“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养了一大群鸡鸭∕那些鸡鸭就像小时候的我们∕整天围着她∥秋天是母亲最忙碌最开心的季节∕她把山坡上的庄稼收进粮仓∥春节,我们从四面八方回到母亲身边∕又是她忙碌开心的时候∥我突然明白,母亲为何不愿进城∕城里没有大的粮仓容得下母亲的秋天”。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艺术家应该用肉眼观察,但更要用心灵之眼,或者用精神之眸观察”。诗歌评论家童庆炳也说:“情感在创作过程中不但是一种推动力、组合力,而且是一种发现力和创造力,发现生活美和创造艺术的美的力量”。这首诗第一节“那些鸡鸭就像小时候的我们,整天围着她”,仅仅两句,就把一位乡下老人勤勉简朴、善良温厚表现的传神生动,她热爱生活了一生的土地,热爱住了一生的土院老屋;这里有孩子们小时候的欢声笑语和音容笑貌;有与老伴辛劳持家、同甘共苦、甚至因家长里短引起的争执,也有左邻右舍熟悉的吆喝与寒暄。老人坚守着她的根、她的梦、她的爱。第二节“秋天是母亲最忙碌最开心的季节”,因为她要“把山坡上的庄稼收进粮仓”。“母亲”的出发点一定是用最原始的方式,最绿色的种子和农家肥,种出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蔬菜和粮食,带给远方的孩子,让他们吃得安全、放心、健康,并减少他们经济负担。还有一个原因,她热爱脚下的土地,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这片默默无闻的大地母亲,不仅养育了历祖历宗,还把他们小心翼翼地拥抱、呵护。“母亲”怕先辈孤单,用耕耘和劳作的方式,陪伴土地,陪伴亲人。第三节“春节,我们从四面八方回到母亲身边,又是她忙碌开心的时候”。能想象到亲人欢聚一堂的热闹,能感受到围着丰盛家宴的欢声笑语;还能感受到年后别离时老人给孩子们分装米面、腊肉和家乡吃食的的忙乱。捷克小说家卡夫卡说:“写作就是把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我认为王家洋的亲情写作,就把自己内心打开了,还有思绪、情感、灵魂,所以这些作品传神感人,能引起读者共鸣。
时光,缓缓流淌
在品读《夜来花开》的过程中,知道王家洋早已离开自小成长的土地,在城市工作生活已经多年,但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他深深留恋家乡的土地,怀念父母之邦,那里有他的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有他背书包上学、帮大人干活的身影,有他仰望白云和落日、向往重重大山之外世界的遐想,也有左邻右舍土的掉渣的方言和热情。王家洋不少作品既有对繁华都市、车水马龙的迷茫,也有对自己难以回乡的无奈与叹息。这类作品写出了很多游子的心声,引发我们心灵上的共鸣,比如《温暖的雪》:“我有些冷∕拉开窗帘∕夜变白了∕白色的棉花往我屋里飘∥看着他们∕我感慨万千∕他们要有多大的勇气和韧力∕才敢反叛冬天∕偏要下在春天∕这让我想起我的爱人∕多年前的话∕‘即使死,我也要变成水躺在你怀里’∥我也想起故乡寨乐的父老乡亲∕和贫穷作斗争的年月∕一角一角地拿钱给我∕赤脚翻过几十道山梁子送我上大学∥也就是说∕这些雪不是雪∕是我的亲人∕他们知道有倒春寒∕不远万里一夜狂奔来到我身边”。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首作品前半部分写一场春天的雪,这个雪景,就写得“豁人耳目”。应该冬天才是雪花漫天的日子,为何雪落春天?这要求“他们要有多大的勇气和韧力,才敢反叛冬天”?融景于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感到“沁人心脾”。因为冷,看到雪,因为雪,想到水,因为水,“让我想起我的爱人,多年前的话”,“即使死,我也要变成水躺在你怀里”,衬托出诗人对爱情的专一,对爱人的呵护与爱怜。但是我认为这首诗的重点在后半部分,还是因为雪,诗人想起“寨乐的父老乡亲”,“一角一角地拿钱给我,赤脚翻过几十道山梁子送我上大学”。面对呵护和养育自己的土地、父老乡亲,诗人始终怀着一种纯朴、原生态的感恩与感激。俄国作家别林斯基曾说:“既不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都深深耕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这种今生难以割舍的“土壤”,和“土壤里”长出的根,正是父亲手中的犁耙,母亲手上的厚茧,还有父老乡亲雪中送炭的大爱胸襟。王家洋的诗歌,不是矫情酸涩、诘屈聱牙的那种,不是云雾缭绕、故弄玄虚的那种,也不是啰嗦冗杂、颠三倒四的那种,而是把浓烈的情感被他巧妙地揉在诗行间、字词里,故能打动人,甚至刺痛人。
接下来品读《年关》:“我最终还是降到地面∕我不过是一粒尘埃∥我想年轻一回∕但力不从心∕我放了很多鞭炮∕也没有响出想要的快乐∕那些年少青春,那些山清水秀∕都留在重重大山那边∕再也没有回去的精力了∥多年来,我一直吃着落叶∕我是一只羊,我梦想回到蓝蓝的天空∕墙上的摆钟,如同落水的狗∕一次次上岸,又一次次落水∕身子一而再地抖动∕却总是摆不脱水,摆不脱阳光的抽打∥年关,年关∕一个除夕就是一关∕一年就是一座大山”。开篇两句就富有哲理,或者说富有禅宗意蕴,“我不过是一粒尘埃”,这话不是人人能说出来的,在这个功利现实、很多人信仰迷失的时代,那一个个大小官吏,在硕大的办公室翘着二郎腿,要么清茶一杯、报纸数张,要么几个人凑在一起,聊聊黄笑话、讲讲荤段子。一旦有群众来办事,便盛气凌人,打着官腔,举手之劳的份内小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把老百姓当球踢。那一个个走马灯一样的名星们,住豪华酒店,座高档豪车,通常保镖开路、鹰犬如蚁,不少吸毒贩毒、偷税漏税,走在那里,绯闻就跟到那里,搞得鸡犬不宁。那一个个大款土豪,靠国家诸多优惠政策和投机钻营发了财,黑白通吃、欺霸一方,让很多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在这些人眼里,他们不可能认为自己是“一粒尘埃”。细品第二节,诗人感叹岁月的匆促,时光的飞逝,他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诗酒一杯》)的怅然感叹;有一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汉·佚名《行行重行行》)的惊慌与迷茫;还有一种“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魏晋·陶渊明《杂诗》)的寂寞与孤独。第三节“我是一只羊,我梦想回到蓝蓝的天空”,形象地写出当下不少人的心声,要生活、奋斗,要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城市的机遇总要多一些,即使你不喜欢城里的喧闹与吵杂、功利与拥挤,但你又不得不在城市坚持。这就像“一只羊”,一只被命运和生活紧紧牵着的羊。正如诗人左安军写到的:“王家洋已经不是那个满怀激情地要“到乡下去”的青年了。因为时间这座大山,正在一天天增加,变得沉重无比,最后变成一种死亡的大山”。
继续品析作品《踏秋》:“在贵阳城∕我只有走进电梯∕登上高高的楼层∕哪像在故乡寨乐∕有山可登∕山上长满菊花和粮食∥登上高高的楼层∕我闻到故乡飘来的菊味∕和母亲新米饭的馨香∕母亲四十六年前的疼痛和青春∕被鸡鸣一声一声地叫走了∥在故乡寨乐∕父亲是最幸福的∕他不用动身就可登高望远∕他长年在高高的山上∕不像我要靠思念才能回到故乡∕才能听见牛嘶马叫∥四十六年了∕眼睁睁看着我们寨子的亲人一个一个减少∕山坡上的坟一个一个增加∕我在想,如果哪天我也和他们一样∕登上故乡高高的山头∕那就是重阳了”。生活在城市,在栉林次比的楼宇间穿行,在人海车流中左躲右闪,如履薄冰,包括你、我,似乎都麻木了,但一旦“登上高高的楼层”,就很自然的想起故乡,想起寨乐,那里有山、土地,有庄稼和菊花。每每此刻,能“闻到故乡飘来的菊味,和母亲新米饭的馨香”。这两句描写非常传神,登高望远,眼前恍若出现故乡的蓝天白云、田间劳作的母亲,她的动作比年轻时慢了很多,力道弱了很多,但还是有板有眼、有条不紊。她忙于收获新米,心里想着四处奔波的儿女吃到新米的满足感。她用这种方式,与儿女们进行隔空对话,多么让人感动。“母亲四十六年前的疼痛”这一句,在王家洋诗集里出现过好几次。是的,母亲用撕心裂肺的疼痛把我们带到人间,从这一刻起,母亲就是我们最大的债主,渴了饿了困了要找她,病了累了受人欺负了要找她,从小到大都是如此。当我们人到中年,她仍然在牵挂和担心我们。从整首作品看,这首诗温情与悲情相互交织,亲情与乡情唇齿相依。在王家洋缓缓描述中,隐藏着深深的思念之痛和牵挂之苦,这一点在第三节尤其明显和强烈。结尾“眼睁睁看着我们寨子的亲人一个一个减少,山坡上的坟一个一个增加”。能看出诗人对生命为何这样匆促产生的诘问,他似乎在人生之途上奔跑又在奔跑中迷失方向;经历着诸多世事又疑惑于世事的繁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里曾说:“抒情诗的主体因素表现得更明显的是诗人把某一件事作为实在的情境所提供的作诗的机缘,通过这件事来表现他自己”。一首简约的诗,语言平实细密、朴实无华,优雅沉实;既给读者呈现了诗人对父亲的追忆和缅怀,又写出对年事已高母亲的思念与担忧,对早日回归家乡的向往和期盼。
生活,仍在继续
《夜来花开》还有不少诗,王家洋能通过一些日常物象、平凡人物、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化炼成诗,这些作品往往诗蕴深厚,视角独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众所周知,生活不是诗歌,真正的现实生活要比诗歌沉重许多,但对于王家洋,往往能以不同常人的视角,打捞现实生活里闪光的珠贝,给人要么以启迪触动,要么以旷达安然,比如《雷锋》:“在我还弄不懂‘榜样’的概念的时候∕就认识了你∕你在语文书上∕向我们微笑。那是春天∕你的微笑像春风一样,吹遍中国大地∕那时的我们,就是草叶上的露珠∕在太阳的光辉下闪闪发亮∥不知什么时候∕你悄然走远了∕我们只能看见你模糊的背影。其实∥你并没有走远,更不会消失∕你就在我们内心的暗处∕只要我们善良的灯打开∕你就现身我们的世界”。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雷锋在我国可以说家喻户晓,他的画像甚至张贴在美国西点军校的课堂上;他的事迹、故事,平凡而伟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影响和感召了中华大地上几代人成长;多少人在他精神光照下成长为国之栋梁,投入到共和国建设中。但我认为这首诗重点应该在第二节,“不知什么时候,你悄然走远了”。王家洋的感叹不是空穴来风,“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普遍自私、功利和现实了,把学习雷锋和雷锋精神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反而把一些仍然学习雷锋、践行雷锋精神的人看做不正常;于是“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自私思想出现了;一些令人心寒的悲剧因为大多数人的冷漠而频频上演。这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失衡状态,让更多的人重物质、轻精神;一些人的道德滑坡、信仰迷失已经到了很可怕的境地。大家都明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勇”与雷锋精神相得益彰,这些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脊骨和支柱,日益孱弱与倾斜,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诗歌结尾“你并没有走远,更不会消失”,这是王家洋内心坚定独白,也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向真向善向美,永远是人们精神的标高。2018年9月28日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贡献,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接下来浅析《林芝的山》:“要经过多少年修行∕才高过其他山∕才挂满多多的经幡∕林芝的山不在乎∥从山脚到山顶∕每一棵树都淡定∕每一棵树都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林芝的山,就出现了准确的色彩∥面对林芝的山∕我们无地自容∕无论是步行的,骑车的,还是驾车的∕目的都是要站在最高的山上”。相对来说,王家洋写地理山川、古迹名胜的作品并不多,但《林芝的山》就写得富有诗意,无论尘世多么喧哗热闹,外界诱惑多么巨大,人们内心最终还是喜欢清幽与宁静。这首作品,其淡然的情境,舒缓的语气,让我们不难看出王家洋对时代、命运和人生的感悟:日月山川的广袤永恒,天地自然的宏阔博大,个体生命的匆促短暂,在这首诗里尽显无疑。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林芝地处东南方向,海拔相对于西藏其他地市,要低很多,而西藏,是名副其实山的世界,据地理学家统计,西藏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有5座,超过7000米的山峰有70余座,超过6000米的山峰有数千座。第二节“每一棵树都淡定”,并且“都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很有诗意,一是把“山脚到山顶”自然风光的美丽、原生态景色的和谐与自然写出来了。二是把大自然在长期生态演化、进化及物竞天择这一规律表现出来,这一漫长过程,应该达数十万年、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第三节,寥寥数句,就把诗人一贯的谦卑之态、卑微之心加以体现。何尝不是?面对屹立了数十万年、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冰峰雪山,我们有幸匆匆一瞥,“步行的,骑车的,还是驾车的”,又算得了什么?王家洋用诗歌赞叹自然的雄奇、广阔、永恒,人类的渺小、匆促、微薄。诗人在语言表达上既朴素真诚,又溢涌着智慧与思悟,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印象。
最后来品析小巧玲珑的《反时光》:“多年来,我无法把自己摊开∕我一直在楼梯的拐角处∥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见梯子就上∥当我回过头来的时候∕我看不见远方∕但我知道∕那里一定有我完好无缺的童年”。第一节“我一直在楼梯的拐角处”,诗人以“拐角处”隐喻现实生活里、事业工作中要面对的很多选择,甚至诱惑,这个时候,要求要有睿智的目光,过人的智慧,坚定的抗干扰能力。在如此多的选择中,王家洋无疑是睿智的,“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见梯子就上”,是的,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多少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多少人左顾右盼、见风使舵,多少人处心积虑、见缝插针,多少人争先恐后、捷足先登。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挖空心思,设局陷害,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就我知道并不多的文学圈,有些人为了沽名钓誉,为了发表与获奖,跑跑颠颠,阿谀奉承,有奶便是娘,其做法让人大跌眼镜,简直斯文扫地。作家铁凝曾说:“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这首诗影射出王家洋做人处事的基本立场,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棱棱风骨。
王家洋十年磨一剑,他的《夜来花开》大多作品短小精悍,但能做到清丽与泼辣并存,舒展与含蓄兼容,诗歌表达技巧比较多样、娴熟,不少作品富有禅宗意蕴,读后余韵缭绕,让人记忆犹新,弥久难忘,我们期待王家洋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诗歌。
史映红:笔名桑雪,藏名岗日罗布,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庄浪县,九十年代入伍进藏,已转业;居山西太原市;在《诗刊》《解放军报》《文艺报》等发表诗文950余篇(首),著有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文学评论集正在出版当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