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作诗,都是从教起承转合开始。一个人刚学诗,老师先要求他胸中有明晰的主题,再安排妥当第一联怎么起,第二联怎么承,第三联怎么转,第四联怎么合,这样做违背了诗性思维的规律,也对初学者的能力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诗与作文不同。文章家作文,大多先于胸中拟好提纲,列出一二三四,如何起笔,如何承接,如何转折以增加波澜,正说反说以面面俱到,最后又如何点明题旨,总结全文,这些都想好了,才会挥洒自如。诗不必像文一样细密理性,诗是感性的,诗人大多数时候,是先有了一点感兴,一点触动,由此而先得一句或一联,再扩充成整首诗。诗的主题很少有一开始就明确了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全诗完成了,才会自然产生主题。
传说有“诗鬼”之称的唐代诗人李贺,经常骑一驴,让一小书童背着破旧的锦囊跟在后面,一旦得了好的句子,就取纸笔写好,投入囊中。回家后再根据所得的句子,完成全诗。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李贺得句之快,其实一般的诗人作诗,大多也是先得好句,再成整首的。古代奴仆又称“奚”,因有李贺的这个故事,人们把贮藏诗料的袋子称作“奚囊”。现代名画家溥儒,他的《寒玉堂诗集》书尾附了不少平日所作的精警的联语,那些也是他的奚囊中物。
业师陈沚斋先生在为近代诗人梁鼎芬的《节庵先生遗诗》作笺校时,得见其《课子联》993副,由他的弟子杨敬安手写油印。沚斋先生命我以《课子联》中的联语为作业,要求学员择一联为基础,补足其他六句,而成一完整之五律。这一做法较逐句和古人的韵要难一些,但比起独立成诗,却又要容易得多。和韵成诗,就像是练书法的描红,由古人的联语或成句而足成诗,就像是临摹,独立成诗就是书法的自由创作了。
有学员得诗如次:
古意用“词凉三峡水,诗思九秋云”入律
古意生清节,高心发正文。
词凉三峡水,诗思九秋云。
楚畹人无二,唐风书逸群。
他年传文苑,名字合推君。
由“词凉三峡水,诗思九秋云”这两句,有着基本的学诗的基础——也就是背诵过不少唐宋名篇——的人,应该第一时间想到杜甫的名作《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可知“词凉三峡水,诗思九秋云”也适合放在一首怀人诗中,用以对所怀之人文辞的赞誉。“诗思(sì)”的“思”字是悲的意思,故与“词凉”对仗。作者把这副联摆在了颔联的位置,当然,如果她愿意,也可以放在其他任何位置,摆放在不同位置,写出来的诗的意味是完全不一样的。“云”是上平声十二文的韵,所以其他六句,都要从十二文的韵字中找。作者由颔联的这两首形容文辞风格的句子,联想及其人的道德品格比辞章更重要,所以首联用对仗的句法,写出其人尊崇古道,富气节,深于悲悯而发为正论的品格特征。颈联称颂对方的风度高雅,书法有唐风,尾联说假使他年修《文苑传》,一定要有对方的名字。“他年传(zhuàn)文苑”,列传的“传”用如动词。
另有学员得诗云:
放吟用“绿阴人静坐,芳榭鸟频来”入律
日杲上高台,天边云散开。
绿阴人静坐,芳榭鸟频来。
世路无长策,生涯有酒杯。
春郊放吟罢,明月共徘徊。
诗词中写树阴都用“阴”字,现在常写作“荫”字,但“荫”念作yìn,是仄声,写作树荫、绿荫、春荫都是不对的。因颔联为近景,首联则为鸟瞰镜头,交待了时间——日出之时,地点——高台,人物——我,行为——登览。一般登览诗的中间二联,一联写景,一联感慨,故颈联用来抒情,好与颔联搭配。尾联的“明月共徘徊”,化用的是李白的《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
又一首是用“坚心穿铁砚,佳字集珠船”入律:
焉知沧海客,终岁枕忧眠。
季世随风改,吾衰使气平。
坚心穿铁砚,佳字集珠船。
幸得斫轮手,高标大雅篇。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王微之云:‘观书每得一义,如得一真珠船。’”珠船用此典。“吾衰”出自《论语》:“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斫轮手是斫轮老手的省称,则是《庄子·天道》里的典故。此诗的第二联,误用了“平”字的读音。“平”也在下平声一先韵中,但只有在“王道平平”这个成语中,才念一先韵的音。被我指出后,改为“郑声赛鼓阗”,但犯了孤平,遂改定为“昏鸦赛鼓阗”。但我们看这首诗前四句与后四句意脉断了,前四句是忧世之怀,后四句又变成了对“斫轮手”的颂扬,接不上。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的顺序调整一下,再改动几个字,诗意会更圆融:
幸得斫轮手,高标大雅篇。
坚心穿铁砚,佳字集珠船。
德草随风偃,文华着意妍。
莫教沧海客,终岁枕忧眠。
全诗大意是幸有豪杰之士,提倡大雅,他们意志坚定,著述丰富,故能教化世人。希望再不要让处于沧海之上的野客,独抱文化衰亡之忧了。“德草”句用《论语》上讲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草上必偃”之意,文华的“华”其实就是“花”字,故与德草对仗。
又一诗云:
有感以“忧民愧一饱,救世戒多言”足成一律
观书慕圣贤,以血荐轩辕。
振羽雁鸿杳,当途鼠雀暄。
忧民愧一饱,救世戒多言。
勉力需吾辈,甘成曳尾鼋?
梁节庵原对的意思是,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他惭愧于自己生活无忧,而社会贡献不足,是唐人“邑有流亡愧俸钱”之意。他认为要救世,不尚空言,须看行动。此诗将梁节庵原联放在了颈联,很可能作者先想到了尾联,再写首联和颔联,这种情况在作诗时也十分常见。曳尾鼋用《庄子·秋水》里的典故,说是楚王派使者见庄子,要请他当宰相,他对使者说,有一头活了三千岁的神龟,你说它是愿意死后被人拿他的壳当珍宝呢?还是愿意“曳尾于涂中”(在烂泥里摆尾巴)呢?原典里曳尾涂中的是龟,这里因为要押上平声十三元的字,所以用近义词“鼋”来代替。因有颈联尾联两联的意思,再想到自己所受的鲁迅先生的影响,遂有了首联,又用颔联来解释一下首联。这首句最大的毛病是,“我以我血荐轩辕”已是鲁迅的名句,次句缺乏剪裁,就有剿袭之嫌了。
又有学员以“读书兼学剑,忧国竟还家”入律,另一位学员则步他的韵和了一首:
原作:
我亦多情者,春来感岁华。
读书兼学剑,忧国竟还家。
世势元难挽,孤怀合自嗟。
眼前风物好,长忆去年花。
和作:
苏世林栖者,经春览物华。
读书兼学剑,忧国竟还家。
大道浮槎远,幽心仗酒嗟。
魂惊千里梦,弹泪杜鹃花。
原作不如和作。原作把梁节庵的原对放在颔联,应是先完成了颈联,再前后各补首联与尾联。然而中间两联意脉相接,首尾二联又是另一意脉,把首尾二联合起,可成一意思圆融之五绝,中二联又得可一五绝,但交织在一起,却是离而不合,不能成为“一棵菜”。
“一棵菜”是京剧大师萧长华老先生的话。他认为舞台上一出好戏,每个人的表演都要和其他的人配合无间,像一棵大白菜一样,菜叶与菜叶咬得很紧。作诗亦当如是。上面的和作胜于原作,便因和作更像是“一棵菜”。
和作大概是从颔联出发,先写颈联、尾联,最后才写首联。“大道浮槎远”是《论语》里的典故,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尾联是受了唐诗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的影响,子规就是杜鹃了。首句的“苏世”,出自屈原的《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林栖者指的是隐士。全诗写一位清醒的隐士,在春日见物华更新,心有所思。他虽曾读书学剑,却遭到贬黜,失意回家。因大道不行,只能借酒销愁。蓦然从报效国家的白日梦中惊醒,忍不住泪水溅湿了杜鹃花。
有人会质疑:这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情感?这种质疑看似有理,其实不然。须知道学诗伊始,都是在练笔,只有把诗的技巧练得纯熟了,驱文遣辞得心应手,才能很好地用诗词抒情达意。近代诗人黄遵宪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这是黄遵宪在镕铸六经,会通百家之后,才做出的尝试,而实际上他用俗语入诗的尝试已经被证明是失败了的。如果一个什么书都不肯读的初学者,也在嚷嚷着“我手写我口”,不肯向古人虚心学习,永远也写不好诗。
(作者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