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说微诗(76-80)
作者:山城子 2019年03月18日 11:29
249 收藏
活用11——微说微诗【76】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本篇说短语活用为动词。举例如下:
邻家女孩
文/ 波吒
水灵灵着,滑过
窗内窗外。天蓝蓝着
空气无遮拦地流……
【微说】
本诗中出现了两个叠字短语:“水灵灵”与“天蓝蓝”,由于它们的后边都缀了时态助词“着”,于是就都动了起来。这可以称之为短语活用为动词。
不妨造出三个句子,看是否容易?
“远处的大海,蓝蓝地波涛着”;
“近处的山岚,濛濛地细雨着”;
“太阳,躲到云层之上目光灼灼着”。
请体会一下,是不是比较容易呢?
2018-7-5
2019/2/13定稿
活用12——微说微诗【77】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本篇说说成语活用为名词兼拟物式活用。例如:
秋声
文/ 波吒
“分手吧”,一句话
很轻、很轻,象一片落叶
划过:昔日的海誓山盟
【微说】
很看重末行的成语“海誓山盟”,其因与前面的动词谓语“划过”搭配,遂于句子中充当了宾语。于是,整体上就有了物的感觉(阅读效果)。这就是具有词类活用性质的“成语活用为名词,兼拟物式活用”。
传统的成语活用种类有:易序式、易字式、扩充式、节缩式、离析式、标点式、否定式、易色式、别解式、意译式、双关式等11种之多。
而类似词类活用的成语活用,除了本篇说到的活用为名词,还有活用为形容词,以及比喻式、拟人式•、拟物式、移就式活用。
例如“三尺青峰的词人/只剩瘦骨嶙峋的马车/痛成一杯对饮(摘自朱佐芳的短诗《隔世离空的蓝颜》)“瘦骨嶙峋”这个主谓结构的成语,是修饰马车的外观形象的,因而整体上具有了形容词性。
再如“琉璃在八月集合/玛瑙在含蓄中珠圆玉润”(摘自青鸟依依的诗《回合欢树》)
“珠圆玉润”,不联系全诗而单看这句子,其中的“琉璃”“玛瑙”是借喻格的使用,是对石榴皮与石榴瓤的比喻。喻体“玛瑙”在分句中又充当了“珠圆玉润”之本体(一个个籽粒)的整体。于是“珠圆玉润”这个喻体,是直接与其本体的整体搭配的,所以是活用,而非借喻。
2018-7-5于黔
2019/2/13重阅定稿
活用13——微说微诗【78】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既然找到了现成的例子,就说说喻拟兼通感式的活用吧:
任性的夜
文/鼎立
非得
服下你那粒“晚安”
方能入睡
【微说】
数量词“一粒”在自由体新诗中已经被普遍运用,自然为了追求语言的新颖别致,谁都不肯用于以“粒”为计量单位的物品上。微诗中也有,今天在鼎立诗友的作品中看到,于是想说一说。
原来一声“晚安”,也可以“粒”的。这让我想到安眠药是颗粒状的,诗人在此是暗藏着比喻了。声音变物,又藏着两种积极修辞,一个是拟物,另一个是通感。于是,“那粒'晚安'”这个短语,就成了喻拟兼通感式的活用了
我还想说,由于一些东施效颦的人,不明词类活用的原则,就不管什么都“粒”一下子,什么“一粒鸟鸣”“一粒犬吠”等等,仿佛他不“粒”一下,就达不到诗人标准了似的。既然“粒”,就得与粒状相关。相关才可以实现艺术的准确。鼎立诗中的原意隐约可见,恢复不精练的非诗句当为:“非得听到你的那一声‘晚安’,就像服下一粒安眠药片一样,我方能入睡。”这“粒”活用得没毛病,实现了艺术的准确。而“鸟鸣”成“粒”,就很不阅耳了,美感顿失。
类似乱用“粒”的无逻辑的活用,也还不时地碰到。具体到人,还批评不得,他会振振有词地说,某某都这样用了云云。呜呼——诗坛乱象,由兹而生,令人悲哀而无奈。
2018/7/6于黔
2019/2/13修订于辽
活用14——微说微诗【79】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活在诗里老师有一首《野外琴韵》,个中恰有词类的兼类活用。兼类活用不是固定的,可以随着不同的文本语境,出现不同的情况。可以是AB ABC AC BCD FE 等等。
请看诗例:
野外琴韵
文/活在诗里
飞上树枝 伴鸟鸣
洒在草丛 绿了憧憬
丢进小河 指尖上 芬芳 笑声
【微说】
飞上树枝——兼类活用;作为动词谓语,其主语是标题上的“琴韵”。“琴韵”一飞起来,就有了喻拟为鸟的感觉,且立刻化听为视了。这就是喻拟兼通感式的词的兼类活用。
绿了憧憬——兼类活用:形容词“绿”的拟物式兼通感式活用,再兼活用为动词。
前者,因为与非物搭配,就有了拟物的阅读效果,同时也就变得可视(通感)了;后者因为加了时态助词“了”,就有了动词的性质。
能不能造个兼类活用的句子呢?不妨一试:
“歌声跳过墙头,飞落邻家。”
两个动词,都喻拟为能跳或能飞的动物了,同时由听觉转换为视觉了。也是喻拟兼通感式的活用。
2018/7/7于黔
2019/2/13重阅定稿于故乡
活用15——微说微诗【80】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微诗虽微,却也可以连续出现词类活用的积极修辞,从而有效增强自身的艺术性。顺手拈来赤道雪域老师前天贴出的《听雨》,就有四处活用。请看:
听雨
文/赤道雪域
蛙鼓粉底
荷抬高绿云的声线
描红满塘瓣的涟漪
【微说】
名词“鼓”活用为动词,这是继承传统的积极修辞。却新在蛙敲出的声音,要由眼睛来体验那“粉底”,这就是整个句子的通感了,合在一起也是活用为动词兼通感式活用。
动词“抬高”是拟人式活用,且有“声线”配合,也是兼类活用,既拟人兼通感式活用。
“红”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落笔“涟漪”依然是由听转看的通感。应当说:正确的积极修辞,是诗文本获得艺术美的最佳选择。
附:后记
来到天歌论坛已经有14个月了,期间与老师们诗友们的探讨交流,胜过在别的论坛二倍至三倍的效果。收获之大,就都记录在这个《微说微诗》系列里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赤道雪域老师一直以来给予我的热情鼓励、厚道的关爱和不可或缺的指导。正是那篇篇亮起来的文题,牵引着我,一步步地前行。诚然,还有众多的老师、诗友的参与探讨交流,也给了我同样的积极向上的动力。这段刻骨铭心的历程,为我的网络人生,涂上了一笔温馨的亮彩。我感到幸福。
谢谢天歌!
谢谢老师们!!
谢谢诗友们!!!
山城子2018-7-7于黔
2019/2/13重阅定稿。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