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先生是中国新诗研究版图中的大家,尤其在个人化诗学整体理论的建构层面,成就突出。《新诗美学》一书是新诗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是关于新诗阅读与阐释的一本必读著作,也是贯通中文轴心学科的文体专项必读书。此书以“新诗”为契入对象,但所阐论之诗,囊括古今中外的纷纭异作,以一种“新诗世界观”为映照尺度,从对观赏性的“诗象”敞开,皈依到对操作性的“诗芯”剥露;从微观性的文本细读,上升到谱系性的形式归档;从符号化的意象思维与审美程式,迁衍为宏构化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哲学。
书中探讨的“美学”源流与构型极为丰沛,包括写作美学、阅读美学、结构美学、功能美学、接受美学、符号美学、过程美学等。更重要的是,在狭义的美学分析外,展示出一种融汇文本空间的“大美学”,一种创化阅读机制的“实美学”,一种自内向外辐照的“深美学”。
在文学外部研究和跨文化阐释盛行的今朝,著者努力重建那条阅读的深邃正脉:从词语出发,向宇宙进达。全书首先鲜明提出审视新诗境界的诗学理念,彰显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其次以意象符号系统为阐释核心,统领对新诗的辨认行动;最后以“诗美”为论证指向,以“情感空间”为创造设想,在科学的符码分析外,建立鲜活的人文性美学解读。
此书理论视野开阔,个性视野鲜活,放眼古今,吸纳中外,锐意创新,秉承高远而纯粹的诗性理想精神。在细密而深刻的论析中,我们可以窥见一种创造性的努力:颠覆通俗的诗歌解读方式,突出个性化的诗学体系的宣叙,将结构分析与理论思辨有机融合,追求理论开拓性与实践指导性的贯通。而我们,则有幸迎来一部文学研究的源头性著作,一部新诗阐读的元著作。
《新诗美学》一书,著者宣布:诗的最高境界为宇宙形式的建立和生命形式的超拔。在书中,王维的《使至塞上》颇受推崇,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阐析,堪称诗歌研究的经典个案。点、线、面构成宇宙形式的图形系统,红、黄、青则为自然界的三原色,河、日、烟、漠更是符合传统五行学说的基本物质元素,更关键的是,诗句触响了宇宙结构与心理结构的形神双重奏,展现了静默而高远的空间,鸿蒙而神圣的时间,灿烂而恒久的瞬间。
为何新诗需要从古诗中获取不竭的诗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地球一隅,诗人窥见宇宙存在的奥秘,契入心灵感应的巅峰体验。恩斯特·卡希尔曾言:“一幅完美的风景画,或对某一风景的完美的诗的描写,都是凭想象唤出该风景的纯形象,这种形象的壮观和从这种形象中获得的快感,使我们忘记了关于这个形象本质的一切科学问题。”准确地说,伟大的艺术品是对“物象快感”的极力探索和对“科学场域”的深刻塑形。列夫·维戈茨基说:“形式情绪是开始和出发的因素。”威廉·沃林格则说:“所有艺术创造的出发点,即对抽象冲动的一种最终渴望。”“形式情绪”与“抽象冲动”在现代艺术中的意志融通,与著者的诗歌解说产生高级的共鸣。
此书的这一核心观念,令读者逐渐靠近诗学的深度区域:现代诗的命脉是“内生命”和“内科学”的双重拓掘,是“物质性真理”与“情绪性真理”的超越性汇合。新诗中的名篇,因其拨动了宇宙形式的生命触角与生命形式的宇宙情感,而散发迷人的光辉。著者重点分析卞之琳的名作《断章》,认为该作的内在美学结构细腻且丰裕:人与自然、生命与美、人与艺术、空间与时间、现实与梦想,且将“距离”这一存在本质寄寓在纵横交织的诗美书写中。
戴望舒的《印象》一诗,也以铃声、渔船、珍珠等流动的古典意象,对应了驶向微茫与空无的宇宙形式,同时也创制出与“消失过程”状态下的人类情感溶接的生命语言,意象的物理能量与灵魂能量在美学氛围中创造出更久远的诗性共振。
此书强调,具备宇宙形式的诗作,必然具备以下审美特质:1、融合有机的意向关系;2、隐含内在的形式结构;3、孕育充沛着普遍性与本质性的永恒情感与无边意蕴。在新诗内驱力下降的当下,应该重视:诗治科学,科学制诗。诗歌主治庸俗科学主义的便捷、机巧与冰冷,科学则将制约诗歌中的无效抒情、文人遣语与微型骨骼。
《新诗美学》一书将经典的意象论再次搁置在金钥匙的盒中。意象符号系统,是吴晓先生在新诗研究领域初发的雄声。他认为,诗本体即为意象符号系统的独立生根和意象符号网体的动态震荡。因意象所具的本体能量和历史能量,使语言超越了单向度的描述与袒露。著者深刻地觉察到,中国当代诗歌将步入“意象再出发”和“深度意象”的修炼苦旅,同时以宇宙形式视野下的意象建构力为考察轴心,许多诗作将获取再判断。如张枣的《镜中》中的意象释放出古典而小资的寂寞情意。而海子的《亚洲铜》,则构建了与历史宿命同等规模的宇宙形式,及其灵魂战栗的意象象征体系。
意象符号系统的美学含量,与宇宙生命形式的镌写息息相关。著者在书中对意象的理论系统也做出明晰的勾勒:意象的外在美感与内在含量,组建意象的二维结构;意象的思维转换与直觉把握,决定意象的生成实效;意象的表现功能、表达功能、建构功能,共同展现意象的艺术劳动价值。
《新诗美学》一书,通过对“过程美”与“整体美”的符码读写,展示诗美的产生、呈现、构型,并为新诗在更高处的天空开劈出情感空间。情、思、悟之美,对过程美的兑现缺一不可。情之美必须在唯抒情与反抒情的偏见中还原情感的原生血肉,创造情感的曲折回廊,引领情感的诗思走向。而思之美必须复归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光晕中,跨越意志图解版式,跨越思想水平线的平均分,跨越格言警句体的狭隘追求,跨越无益于人类智慧谱系的智力游戏。谈及终极的悟之美,禅悟必然是境界经验和生命解脱的最高形式,但诗悟通过禅境和诗境的契合,建立以尊重过程独一性为基石的悟性链,在证悟诗语空性之外,保持对实体世界的疼痛进行逼视的思想穿越,也是对陈超所言的时代“噬心主题”进行智慧交锋,严峻完成现实批判与自我审判。
著者所言的“整体美”,比大众语义里同质化的整体概念具有更丰富的思维纹路。整体美以建构新诗情感空间为诗学普世律令,它首先需要丰饶的意象关系场,实现情感对世界生机弥漫的支配;它需要意象的有机密度内聚,生发对生活镜像的穿透力;它需要艺术节省律的灌注,创造比整体美更凝实的空间扩张。而在一切实现整体大美的艺术笔墨中,制造象征结构,放空具象限制,扩大内心结构的表情功能,是重中之重。意义不仅是诗人设定的,也是读者补充的。诗的创造,必应注重这一填充性结构,积攒诗歌的共鸣弹性与意义的再生能力。
《新诗美学》一书13章,38节,40余万字,吴晓先生在他69岁时为我们献上一部敞开式的完成性诗学体系论著。伟大的诗歌,拥怀不可解释与不可解构的内在品质,而此书的论述却对这一巍峨的奥秘,实现了从“接近”到“揭进”的阐释嬗递。先生对新诗的精神图腾抱有澄明的信仰,对现代诗的生命力与经验空白区位,更展露出拓荒的向往。诗令我们屏住呼吸,提耳聆听,而美扶我们立在紧绷的箭簇上,抖落尘埃,远走高飞。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