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三十三岁的周作人来到了北京大学任文科教授。这一年冬天,北京的雪下得纷纷扬扬。课余时的周作人,看到了这雪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名为《两个扫雪的人》的诗:
阴沉沉的天气,
香粉一般白雪,下的漫天遍地。
天安门外白茫茫的马路上,
只有两个人在那里扫雪。
一面尽扫,一面尽下:
扫净了东边,又下满了西边,
扫开了高地,又填平了洼地。
全没有车辆踪影
粗麻布的外套上,已结积了一层雪,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雪愈下愈大了;
上下左右,都是滚滚的香粉一般白雪。
在这中间,仿佛白浪中浮着两个蚂蚁,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次年的3月15日,《新青年》杂志刊载了这首诗。 这是周作人的第一首新诗,语言简淡而通俗,情感朴素而真挚,似乎昭示着冬雪之后春意的降临。
众所周知,周作人晚年以旧体诗而闻名。《儿童杂事诗》影响甚大,几乎可以与他的散文相提并论,却鲜有人言及他的新诗。
其实,文学史上的周作人,最初是以新诗而引人瞩目的。长诗《小河》曾被誉为“新诗中第一首杰作”(废名语)。
与胡适作诗如“一只被裹了很长时间以后重新放开的脚”不同,周作人作新诗从一开始就摆脱旧体诗的影响,完全以“白话”入诗,展示了现代人精神界面的多样性。
细细品味周作人五四时期所作的一系列新诗,我们会发现周作人在追求白话诗“新”的同时,更侧重于对诗味的发掘。为了使“白话”更具有诗的意味,周作人借鉴了日本俳句的表现手法,用简练而朴直的语言来塑造诗的哲理。
在周作人看来,诗最重要的是语言的凝练。他以细致幽微的心理来探寻着白话诗诗意层面上延展的可行性。在诗里,他还特别注意对“小孩”意象的运用。周作人以为,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代表着新生、发展的力量。只有儿童的世界完整了,社会才有进步。后来,他专门作的一组旧体诗《儿童杂事诗》,也是秉持着这一理念。
青年时代的周作人写诗,表现技巧单一。可能是受到欧化诗的影响,他更注重象征、隐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荆棘》一诗,用小孩和老人来隐喻改革与保守,用它们之间的对立来凸显着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而不断提及的“种荆棘”,则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潮流;长诗《小河》则用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古老的中国在历史中所陷入的困境。
而后来的周作人,作诗则以冲淡意远为主基调,兼有歌谣体的风格。这种转变主要是他的文学思想发生了改变。那时的他,早已不再是那个五四时期的“叛徒”,而更像是一个生活在都市高墙里的“隐士”,大半光阴都沉湎于“苦茶”里,以悠游苦雨度日。
周作人曾说,诗的文句都是散文的,所以,诗“表现出当时的情意,亦即是过去的生活,与我所写的散文没什么不同。”赵景深评周作人的诗,亦有“极平淡的事实,能够以极清隽的诗写出来,而能使人感到美妙”一语。
其实,周作人作新诗不过是沐浴在“欧风日雨”下的一次“自我救赎”,属于“过去的生命”。不久,他便躲进了“苦雨斋”,专心侍弄起他的“美文”来。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