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当代诗歌简史(1968—2003) 作者:张桃洲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153-5201-5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第一版
装帧:精装;页码:208P;定价:68元
【图书简介】
本书以简洁的文字,勾画了中国当代诗歌1968-2003年间的发展脉络。全书主体部分包括8章,分述以食指等为代表的“地下诗歌”、以北岛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以昌耀等为代表的西部诗、以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以翟永明等为代表的女性诗歌、海子等所彰显的诗歌转型、以王家新和臧棣等为代表的1990年代诗歌的嬗变;“引子”介绍了中国当代诗歌最初十多年的情形,“尾声”讨论了构建汉语诗歌“共时体”的问题,“附录一”对“70后”诗人的长诗创作进行了探讨。本书既有宏观的历史描述,又有微观的作品分析,展示了中国当代诗歌流变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和诸多代表诗人的文本特征。
【作者简介】
1971年生于湖北天门,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等论著。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等。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引子 “时间开始了!” (003)
1.“地下”的“火种” (015)
2.“朦胧诗”浮出地表 (032)
3.西部风景:新边塞诗与巴蜀诗群 (060)
4.众声喧哗:“他们”及其他 (078)
5.“黑夜意识”和女性诗歌 (097)
6.转型期的诗歌场域 (111)
7.1990年代的“中年写作” (126)
8.在新的躁动中向纵深地带延展 (143)
尾声 构建汉语诗歌“共时体”? (159)
附录
极限中的迂缓——“70后”长诗初探 (175)
“同质”背景下对“异质”的探求 (193)
后记 (207)
【选读】
引子 “时间开始了!”(节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展开。诗人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以惊人的迅捷回应了新时代的到来,他在随后不久创作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中表达了对新时代的呼唤和礼赞:“时间∕奔腾在肃穆的呼吸里面”,“祖国,我的祖国∕今天∕在你新生的这神圣的时间∕全地球都在向你敬礼∕全宇宙都在向你祝贺”。这部长诗第一章《欢乐颂》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惊住了一切人”,倍受关注。胡风在给妻子梅志的信中写道:“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激情的作品,差不多是用整个生命烧着写它的。还要写下去,这几天就成天在感情底纠结里面。好幸福又好难受呵。”[晓风选编《胡风家书》,第130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但他并没有料到,这部他倾注了巨大心力、格外看重的长篇诗作很快受到批判。
《时间开始了!》引领了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的风潮。受制于当时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政治抒情诗对政治的书写体现出明显的直接性,在追求“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诗学’和‘政治学’的统一,诗人和战士的统一”[ 贺敬之《〈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郭小川诗选续集》“代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方面,与1920年代革命诗歌之后各种政治诗创作(如中国诗歌会的作品)有一脉相承的地方;这种直接性,还包括对象征、比喻等手法的模式化运用。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如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贺敬之(1924— )的《放声歌唱》等,无不强调观念的重要性,在字里行间空前高涨的政治热情与渐趋单一的抒情方式奇妙地糅合在一起。
政治抒情诗在1950年代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成为令人瞩目的诗歌景观。不过,在这股强劲的诗潮中,也存在着某些可予辨察的异质现象。拿这一时期受关注度极高、也备受争议的郭小川来说,他的作品中既有像《致青年公民》之类极具政治意识的诗作,又有《团泊洼的秋天》这样“矛盾重重的诗篇”;他的诗富于思辨色彩,表现出评价现实生活的习性,这多少显得不合时宜。在《望星空》中,某种属于个体内在的犹豫与困惑,借助于与一个超越现时物象进行对话的方式袒露出来:“在那遥远的高处,∕在那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时间对于你,∕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而《一个和八个》、《白雪的赞歌》等诗作,“在50年代关于革命将建立在怎样的‘新世界’的争辩中,提出了一种肯定人道主义和个体精神价值的社会想象。这种想象的动人之处,以及它的脆弱、矛盾的‘乌托邦’性质,在诗中都得到展示”[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第97~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这些显得“非正统”的创作,与当时同样“偏离”正常诗歌“秩序”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蔡其矫)等作品一道,将会丰富人们对于那一时期诗歌面貌的认识。
19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部分特点,在1980年代初期的青年诗人叶文福(1944— )、雷抒雁(1942—2103)、熊召政(1953— )、张学梦(1940— )、骆耕野(1951— )等的新的政治抒情诗中得到了接续。其实,在1980年代初,不惟这些青年政治抒情诗显示出对政治的巨大热情,那些经过了特殊历史命名的“归来的诗”和“朦胧诗”也不例外,毋宁说政治关怀(对历史、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对未来的期冀)正是当时诗歌的主要动力。富有意味的是,此际引起强烈反响的一些青年政治抒情诗(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熊召政的《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曲有源的《关于入党动机》等),却因涉及“敏感”题材而遭到批评。这似乎体现了诗歌与政治相纠结的悖论。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