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诚:“与二十世纪同行”——变动纷乱中的稳定与信赖

作者:洪子诚   2018年11月13日 09:45  文艺批评    1308    收藏
编者按:2018年10月16日,上海市高峰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与二十世纪同行:现代文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洪子诚老师在会议上发言,因为时间的关系,会上只读了其中的一部分。现将精彩全文推送,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181113091902

洪子诚在上师大发言


“与二十世纪同行”

变动纷乱中的稳定与信赖


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许多朋友多年没有见面了。最近一次见到李陀,是2004年在海南开“文本分析”的研讨会,《天涯》杂志组织的,已经快十五年了。上次见到陈思和,是他到北大参加完比较文学年会来我家,那时他的头发还是黑的;估计距现在也有十五六年。王安忆的作品当然经常读,也是她的粉丝,在书刊报纸上无数次看过她的照片,但见到真人还是在今天。当然,蔡翔、罗岗、毛尖、倪文尖见面机会比较多。刚才播放了李欧梵先生的视频;他是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上有很大影响的学者。八九十年代,我从他的《铁屋中的呐喊》,和收在乐黛云老师主编的《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中他的六七篇论文中学到很多,可惜他今天因故没能出席这次会议。

 

微信图片_20181113092152

左起:王安忆、洪子诚、李陀、陈思和、蔡翔


“与二十世纪同行”的题目很好,也很大。“同行”的说法浪漫、惬意,不过,每个人和“历史”的联系其实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可能是叱咤风云的弄潮儿、冲锋战士;有的是像鲁迅谈柔石《二月》说的,“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柔石作〈二月〉小引》);当然还有是被裹挟者,或成为“历史”的囚徒的……

对这个严肃的问题我确实想了好些天,也不知道能说什么。我就谈一些零碎、感性的生活碎片吧。十好几年前到俄国旅游,离开莫斯科机场已经下午三四点,旅游车便把我们直接拉到吃晚饭的北京饭店——一座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期修建的、斯大林式的宏伟建筑。吃了一顿与这座建筑全不相配的“旅游饭”后走出饭店,发现前面广场中心有一尊高大塑像,走近一看,啊,马雅可夫斯基!他是我们这些游客——孙玉石、赵园、吴福辉等都十分熟悉的诗人。这时暮色渐浓,广场上行人不多,他依然高傲、酷酷地站在那里,却显得孤单落寞。我骤然意识到,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想到他,也没有读他的作品了。五十年代上大学,有几位外国左翼诗人参与塑造我们这些“爱诗者”的诗歌意识:聂鲁达、希克梅特、艾吕雅……其中最重要的是马雅可夫斯基。“假如你们愿意——/我可以变成百般顺从的温情的人/不是男人,而是——穿裤子的云”;当然,读得最多的还是他的《列宁》《好!》《向左进行曲》。《好!》之中如“生活/是好的/生活得/很好”这样“创世纪”式的语句,呼应着我对新生活和新生命的想象。可是,曾经喜爱的诗人,为什么会这样轻易地、转眼间就从自己的记忆里清除?这是当时在这个名为“马雅可夫斯基”的广场上留下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181113092219

马雅可夫斯基广场


八九十年代编写《文学史》,后来写《阅读史》,在查找材料过程中,看到我“文革”前夕和“文革”中的一些笔记、文章。当年批判电影《早春二月》,我也是参与了的,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曾在全系师生会上宣读,并登载在学校内部刊物《红楼》上,另一篇和教现代文学的一位先生合作,用笔名登载在北京市委主办的理论刊物《前线》。重读这些让我感到十分陌生的笔记和文章,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惊讶我怎样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设想如果不是留存有这些“证据”,我是不是会否认它们出自我的手?俄国的别尔嘉耶夫在他的思想自传《自我认识》里说,“选择完成记忆”。这种记忆中的选择,有的时候是自觉的,也有的时候其实是无意的。

1959年集体科研,我和谢冕、孙绍振等编写《新诗发展概况》,我们用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斗争来处理新诗史的诗人和流派。在我负责的部分中,“新月派”“现代派”以及当时成为“右派”的艾青,都被列入资产阶级、反动,或有问题的行列,推举的则是臧克家、殷夫和“中国诗歌会”的杨骚、蒲风、任钧。可是,前些年我和一些先生(奚密、吴晓东、姜涛、冷霜)合编《百年新诗选》,这些原先推举的诗人,都没有在里面出现;相反,“反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诗人则出现在显著位置上。


微信图片_20181113092222

百年新诗选


这些前后分裂,既是我的情况,但相信并不只存在于我的身上。这印证了米兰·昆德拉的一段话:“历史的加速前进深深改变了个体的存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个体的存在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里进行,如今却要横跨两个时期,有时还更多。……历史奔跑,逃离人类,导致生命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四分五裂。”(《相遇》,蔚迟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33页)这也是福泽谕吉说的“一生而历两世”的情形。


这种分裂,也体现在细微的、隐秘的心理、感情层面。大学毕业的六十年代初,曾一度沉迷于契诃夫的小说、戏剧,读过关于他的许多评论和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有一本书叫《回忆契诃夫》,里面收了阿维洛娃的长篇回忆《在我生活里的安·巴·契诃夫》,也收了契诃夫妻子、大剧院演员克尼碧尔的回忆文章。阿维洛娃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是契诃夫的“秘密情人”。我眼泪汪汪地读了阿维洛娃长达几十页的“照亮自己灵魂”的爱情描写,对克尼碧尔显得平静的叙述却没有什么感觉。可是2010年我写《我的阅读史》重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发现感受发生了翻转:无感的是阿维洛娃有些撕心裂肺的倾诉,亲近的却是克尼碧尔懂得人与人之间理解和感情联系的限度,因具有深刻的悲观因子,而体现出节制却并非无情的叙述。这就如同戴锦华先生的一位学生在评论契诃夫时说的一句话:“不爱是容易理解的,而爱却永远无法成为谈话的内容。”这种感受上的激变,既与年龄有关,与当时一个刚二十出头的人的处境有关——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女孩子肯拿正眼看他——但也是时势变迁所导致。

 

微信图片_20181113092329

我的阅读史


情感、观念、评价标准发生颠覆、翻转,所引发的生命分裂,不仅发生在个体自身,而且也体现在因不同个体对时代感知的错位,而形成的对比。正是这个因素,让我读王安忆的《英特纳雄耐尔》时,在这段话上面停留许久:

 

我一直追索着他,结果只染上了他的失望。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先以为的东西……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而他已经被时代抛在身后,成了落伍者,就好像理想国乌托邦,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它,却已经熟极而腻。


波兰诗人米沃什的《礼物》这首诗,现在已经为读者熟知,我至少见到六七种中译文本,里面有这样两行——我用的是西川的译文: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这是饱经沧桑的老者晚年的平静心境,是他对自己生命过程的回顾。有的译文将“羡慕”译为“嫉妒”;我不知道哪种更接近原文,但感觉“嫉妒”在情意上有点强烈。对我来说,“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也许有达到的可能,而“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却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如何通过阅读、写作来修复生命中的裂痕,重新建立一种故我、今我同一的整体性,对我来说始终是个难题;这也许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我的当代文学史研究,自然主要希望能够深入把握对象,但也是对自身问题的清理与回答。

那么,在这变动纷乱,许多时候个人无法预测自己命运的世纪里,在这生命呈现众多裂痕的人生中,是否还存在稳定、可靠、值得信赖的事物?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搜寻起来,我想到那些本原性的、朴素而日常的事物和观念——犹如那躲避着一切名称的鼠曲草,“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冯至:《十四行集》)。如果希望成为一个连贯的主体,以便能承受“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关键便是形成自己的思维构造和行为方式。通过转化引起自我共鸣的思想资源,而建构的个体与时代洪流最具主体性的结合方式,不是将自己无保留地交付给某种方向、立场、阵线,“不是瞄准新的可能性一口气飞跃”,“而是确认自己当前所在的地点和自己的力量,然后一丝不苟地干该干的事,从中寻求前进的保证”(丸山升:《鲁迅和〈宣言一篇〉——与〈壁下译丛〉中的武者小路、有岛的关系》)。

还有就是对文学的信心。在人们熟知的左翼批评家看来,“只要有人支持‘回归对于语言的敏感’,即使彼此政治立场南辕北辙,也都能在精读细品文学中找到共通点”(泰瑞·伊格顿:《如何阅读文学》,黄煜文译,商周出版,2014年,单德兴推荐序)。台湾一位左派学者言及他和我的区别,说在文学问题上,他是“灵魂工程师派”,我是“文学自主派”;但是,“我们都把我们的人生体验和某种伟大的艺术世界结合在一起,从而为我们的生命找到一种寄托”,“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伟大之处,这是我们共同肯定的东西”,“有了这种肯定,其他差异就显得不怎么重要了”(《阅读经验》,人间出版社,2015年,吕正惠序)。这大概就是文学的超越性吧。


微信图片_20181113092333

阅读经验


在座的毛尖,被一位年长的学者友善地称为“小左派”——这里的“小”,不是说分量、价值,指的是年龄、身材。可是我发现,自己和她同样有着共同肯定的、让“其他差异显得不怎么重要”的东西。举例来说,我们都认可苏联导演丘赫莱依1959年的电影《士兵之歌》里,那个火车上没有多少台词的舒拉,是“整个二十世纪最纯洁的姑娘”(毛尖:《夜短 梦长》,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2018年,69页)。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光阴里的诗意与传承—— “青春诗会”40年:记录时代脚步,见证数代青年诗人成长
  2.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3. 重立人民性与重塑主体性——对当前新工业诗歌写作的一次掠观或几点体会
  4.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7.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9. 诗人陈先发当选安徽省作协主席
  10.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 《青春,如风有信》(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中外对照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
  2.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东京梦华·菊香宋韵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开幕式暨座谈会成功举办
  6. “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开幕式暨“青春四十届·致敬诗歌和青春”座谈会隆重举行
  7. “每日好诗直播间”暂停一周
  8. 第444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10. 博士论文《〈诗刊〉社“青春诗会”研究》(节选)丨左存文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