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虚掩
作 者:胡亮
出 版: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1922年,《学衡》创刊,吴宓任主编。1933年,《学衡》终刊。但其学术立场和宗旨影响深远,流布至今。“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他们不固守一端,而是博采中西新旧之长,融合一体,避免文化极端主义,显出超越时代的强韧生命力。不光有钱钟书这样的现代学者践行,在当代中青年学人、作家中亦有诸多知音。深居蜀中的资深诗评家胡亮,就是其中一位。胡亮说,“学衡派任何先贤,笔者均不敢望其项背。然则,无妨隔世鼓掌。笔者之文化立场,亦无妨稍稍趋近学衡派。”
2015年10月,胡亮赴浙江领受袁可嘉诗歌奖,期间,应《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先生约稿,写出《大江健三郎书店》一文。他以大江为例,阐明东方作家应有之文化立场,当时即已推举学衡派,以修正胡适以来之文化极端主义。
在胡亮的理解里,在当下,后世学人从“学衡派”中可以学到很多。近年来,胡亮的诗学评论,因角度新颖、文体意识,而在圈内获得美誉。他的思想正是以“学衡派”为底色。他匠心独运,反复思量,拈出“虚掩”二字来描摹这种文化立场,“文化之门,不当全闭,不当全开,唯虚掩,可得主客咸宜之境。唯愿凭此古典之心,采取西洋之蜜,有可能慢慢地——慢慢地——成就一种当代之酿。”这种酿制,近来就有一个成果——胡亮的诗论集《虚掩》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
《虚掩》书中共收录的13篇文章,是胡亮近十年诗学随笔精粹。其中包括《大江健三郎书店》,《遇真记(苏小小接受史小纲)》。有随笔,有文论,有游记,有史传,文体驳杂而交错。从外国说到中国,从当代说到古代,从头至尾,自有一颗诗心,自有一种虚掩而虚怀的态度。这些文章此前曾公开发表于《诗刊》《星星》《世界文学》等文学界一流刊物。质量更是精选之精选。
写随笔或诗论要写得好,是不容易的。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来吸引人,也不像诗歌那样以妙句震慑人,甚至也不能像散文那么过于抒情,随笔作者主要得拼见识,以纯智慧服人。同时,还不能写得像学术论文那样往往令行外普通读者难以下咽。胡亮的文体意识非常强。单从每篇的篇名,你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文心跳跃,写苏小小,他取“遇真记”为题。评纳博科夫,他问“谁的洛丽塔”?去新疆帕米尔高原,他把游记写成一次“亚洲腹地的诗歌之旅”。
胡亮的努力得到行内人士的认可。北大教授、很多诗人们尊敬的诗评家谢冕给他很高的评价,“读胡亮的文章有一种欣慰,觉得我们的事业有大希望。我寄意于年轻一代的正是如此:希望,且超过我们。”诗人,西南交大教授柏桦也看到了胡亮诗论和诗性随笔的优点,“眼界开阔,功夫扎实,细节娴熟,笔墨清扬,有考据,亦有文体,别有身段、风姿和气韵,这么好看,的确让我刮目相看,也真心推荐给大家看。”要得到同行的认可是不容易的,更何况还非常高的评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也是非常优秀的诗评家敬文东对胡亮不吝赞美,“文字充满灵性,他以诗人心态从事诗学批评,自然能见到职业批评家见不到的东西,予人以莫大的启示。胡亮是当下拯救诗学批评于低谷甚或绝境的少数人物中的一个。”
(封面新闻 张杰)
后记:为《虚掩》作
文/ 胡亮
百年来中国文化,大破,却未大立。由此亦可反推,大立,不必大破。白话文运动的结果,只要识得三五百字,就可以混迹终老,——风雅由是断绝。今日看来,关于胡适,倒是他的本家和冤家——胡先骕——的立论最为公允。胡先骕之《评<尝试集>》,以古文写就,洋洋二万余言,无不挠及胡适痛痒。可是,所谓专家,所谓学者,即便专治新诗史,又有几人正眼看过此文?
1922年,《学衡》创刊,吴宓任主编。胡先骕长文,分两次连载于是刊。胡适之启蒙,先是媚俗,后是救亡,终步入他途。胡先骕未能振聋,后来改治科学,转以植物分类学名世。1933年,《学衡》终刊。吴宓胡先骕诸公,被称为学衡派,当时即已栖身边缘。学衡派之宗旨,当年已三申,曰:“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百年来,凡违离此宗旨,文化——甚或思想——定然出现危机。
学衡派任何先贤,笔者均不敢望其项背。然则,无妨隔世鼓掌。笔者之文化立场,亦无妨稍稍趋近学衡派。2015年10月,笔者赴浙江领受袁可嘉诗歌奖,期间,获《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先生约稿,乃撰《大江健三郎书店》,欲以大江为例,阐明东方作家应有之文化立场,当时即已推举学衡派,以修正胡适以来之文化极端主义。袁可嘉先生,高兴先生,乃至《世界文学》,均以融化新知为专任,未遑昌明国粹,笔者此文,类似唱反调,竟得到高兴先生再三称赏,暗里,也不免甚为高兴,——不是为我的文章,而是为越来越圆融而通透的氛围。或以为,学衡派,复古主义者也,守成主义者也,甚而至于,骑墙主义者也,种种均非公允之论。汤一介先生——学衡派大将汤用彤先生之子——已多次予以驳斥,笔者不再絮烦。要言之,学衡派或可称为新传统主义,或文化整体主义。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非唯并行不悖,前者还是后者的当然前提。
笔者反复思量,特拈出“虚掩”二字,来描摹此种文化立场。文化之门,不当全闭,不当全开,唯虚掩,可得主客咸宜之境,——这就是这册小书的得名因缘。
这册小书共收录十三篇小文,乃是近七年的近作,均秉持上述文化立场。全书各篇,未按成稿先后编排。卷首置《大江健三郎书店》,卷尾置《遇真记(苏小小接受史小纲)》,从外国说到中国,从当代说到古代,自有一番苦心和深意。知我,不知我,均不再多费口舌。这十三篇小文,有随笔,有文论,有游记,有史传,文体驳杂而交错,篇篇都是四不像,然而从头至尾,自有一颗诗心,自有一种虚掩而虚怀的态度。小书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唯愿凭此古典之心,采取西洋之蜜,有可能慢慢地——慢慢地——成就一种当代之酿。
这十三篇小文,多曾公开发表,这里要感谢以下师友及刊物:吴思敬教授及《诗探索》,宋琳先生及《今天》,高兴研究员及《世界文学》,孙文波先生及《当代诗》,沈苇先生及《西部》,张执浩先生及《汉诗》,潘洗尘先生及《星星》,蒋浩先生及《诗林》,王学东博士及《蜀学》,王锦厚教授及《郭沫若学刊》,商震先生及《诗刊》。
还要感谢陈先发先生。没有他的鼓励,就不可能有这册小书的结集,更不可能有这册小书的付梓。
我当然清楚,小书亦是小众之书。以是故,还要感谢安徽教育出版社,感谢素心独持的何客先生,在这个物质主义时代,仍愿出版这么冷的小众之书。
谨以这册小书芹献父亲胡克俭先生——他固执,偏激,古怪,暴躁,却又无比朴实而勤劳。愿他永远健康。
胡亮
2017年1月21日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