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诗创作的“十忌十求”

作者:田 湘   2018年09月27日 16:31  中国诗歌网    3779    收藏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也更能反映和表现现代人深广、丰富、细腻的生活、情感、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尤其是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现代诗的写作和阅读群体不断扩大,现代诗得到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而与此同时,许多人把现代诗看得太容易,取法不高、守道不严,出现泥沙俱下的局面,对现代诗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创作的感性认识,浅谈现代诗创作的“十忌十求”,不求理论之深切,但求对习作者有所裨益。

一、忌太满求空灵

古人作画常有“疏可走马”、“计白当黑”之说,意为虚和实相互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作诗也是一样。但是许多习作者经常把要表达的东西,不加选择的放到诗里去,使一首诗变得太实太满,面面俱到,这样格局和空间反而小了,也使诗歌失去了神韵。所以作诗要注意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空间,诗歌也就有了精神和韵致。如娜夜的《起风了》:

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

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思想

只需要芦苇 顺着风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们的爱 没有内容

这是一首极简主义的诗歌佳作。此诗之妙,可用简、淡、空三个字概括。简:着墨简净,形式简约,题旨简脱,简到极致,却生丰富;淡:淡淡的语词,淡淡的意绪,淡淡的一缕清愁,淡淡的一声叹;空:空而明,平而远,以空计实,留白之处,弥散着言外之意。再如汤养宗的《光阴谣》:

一直在做一件事,用竹篮打水

并做得心安理得与煞有其事

我对人说,看,这就是我在人间最隐忍的工作

使空空如也的空得到了一个人千丝万缕的牵扯

深陷于此中,我反复享用着自己的从容不迫。还认下 

活着就是漏洞百出。 

在世上,我已顺从于越来越空的手感 

还拥有这百折不饶的平衡术:从打水 

到欣然领命地打上空气。 从无中生有的有 

到装得满满的无。从得曾从未有,到现在,不弃不放 

这首诗很简单,就是从竹篮打水到欣然领命的打上空气,但经过诗人似不经意的摹写,意涵却变得非常丰富以至厚重。这已然不是舒缓可人的谣曲,而是呈现了巨大的空无和日常图景中百无聊赖“忙碌”之间的精神往返与尴尬无地的状态,使得诗歌写作真正成为生命诗学。再如胡弦的《雪》:

爱是佯装在画其他事物,

把空白的地方叫做雪。

恨是谈论爱那样谈到恨,谈到

疲惫被理解成沉默,

天地都静了,只剩下雪飞。

无所谓爱与恨是堆雪人,

是把一个不相干的人领来尘世,

并倾听

它内心的雪崩。

该诗极为省静,贯穿全诗的只有一个意象——“雪”。这一意象融入了诗人关于爱与恨的情感体验,在物我之间粘合。其背后隐蔽的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但又不能准确把握,从而将诗歌导向意味的无限性。

二、忌直白求含蓄 

小说家宁肯说:“小说不能写破,可一不留神就会写破。写破就没有意思了,劲儿就泄了。你要表达的那个最核心的东西一定要含着,掩着,攻而不取,围而不打,山环水绕。即使就差一层窗纸了,但就是不能捅破”。诗歌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更讲求含蓄。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对含蓄作出了非常形象的解释。陈先发就是一位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继承较多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注重意象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隐喻和寓言的诗境让诗歌充满了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实现。如其《群树婆娑》中:而树影,仍在湖面涂抹 /胜过所有丹青妙手 /还有暮云低垂 /淤泥和寺顶融为一体/万事万物体内戒律如此沁凉 /不容我们滚烫的泪水涌出。这几句诗用群树婆娑的意象诠释了生存的沁凉,而诗人个体生命却在这一诗境中得到了生发和张扬。又如顾城的《有天》:

总有那么一天

阳光都变成叶子

我的路成为宫殿

每块石头都可以住一住

那里的花纹

最大的画家都惊叹

总有那么一天

叶子都变成阳光

我的木台升到天上

每个小铁钉都会讲故事

那里的新奇

最小的孩子都入迷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也是唯一一位纯粹的“童话诗人”。这首诗作于顾城与谢烨热恋之时,虽然顾城已经失业,人间的痛苦依然存在,但是爱与被爱使诗人对生命充满了童真的信念,仿佛世界可以由他“任性”的描绘和构筑。诗中,诗人就用“叶子”、“阳光”、“石头”、“木台”、“小铁钉”、“宫殿”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天真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似有似无,却引起了读者对童话世界的无限幻想。

三、忌晦涩求哲思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推进,食指、北岛、舒婷、芒克、顾城等一批年轻人走上诗坛,他们以内心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形成了影响一时的朦胧诗派。但也有很多作品呈现出诗境模糊、主题多义的特征,读者读来似懂非懂,百思不得其解,其弊病日益显现。受其影响,当代还有许多诗人,在创作中过分追求个人个性化情感的表达和呈现,诗句如梦人呓语,晦涩难懂,读来让人气闷。而与此相反,许多优秀的诗歌,注重对人生哲理、普世情感的阐发和思考,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成为传世的佳作。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间隐藏着脸庞 

这首诗,还被当代歌手赵照改编成歌曲《当你老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又如余秀华的《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

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

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

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

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

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同样在春天里生长,不同的植物在春天有着不同的待遇,就像不同的人在世间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作者在这里的隐喻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再如雷平阳的《亲人》: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

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它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 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初读时,读者大多会惊讶于这憨直到近乎“楞”的表达,但这却清晰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思考和认识。在中国现代的语境中,“爱”经常和一些宏大的对象关联在一起,比如“祖国”、“人民”等。“大爱无疆”一词在某些特殊时期一度成为霸道而空洞的流行语。诗人大约是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状况,反其道而行之,理直气壮地宣告自己的“小爱”,完全颠覆了对“爱”概念化的惯常表达。

四、忌空泛求细节 

    当代诗歌的叙事性,已形成一股写作潮流,引起了业内诗歌同仁的广泛关注。有的把它称之为又一个美学原则的崛起,有的认为是对处于低迷的当代诗歌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有的则认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产生了广泛的认同感。因为空洞的抒情,很难给人留下记忆。土耳其著名诗人帕慕克就曾说过:“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用一根针挖一口井”。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学创作的艰辛和漫长,另一方面就是要用细节把人们的想象无限延伸和拓展,让我们享受精彩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当代许多诗人更加注重和拓展了诗歌的叙事功能,为新诗创作注入了活力。如汤养宗的《过半百岁又长智牙帖》:

4月18日晨,刷牙,往嘴腔里的一个火山口一摸

虫子们闹事的深渊里,竟又长出一颗智牙

相当于星空出现新星座。你们一定要原谅

我老来得子。还要原谅,林子间冒出来的剑客

我的身体在改动,按老脾气,本已整齐

比如我长成的文字,平衡术,一旦遭删减,无异剜肉

更不能多。多是由呼吸变成了呼噜。难看的

第十一个指头。或者正遭受注射。而这回是更新 

电脑在修复漏洞,一键还原。一个哨兵倒下 

另一个又要到他要的战壕。前些日子 

有人往我博客里贴字:越老越急。现在不单是急 

还长出了新牙。说明我依然有本事把说过的话 

说得像第一次说出。我不但可覆盖自己 

还将用这颗牙,去啃比你更新的东西。可这又怎么样 

我追究这颗另名智慧牙的家伙,你来干什么 

来跟我继续吃苦头?啃难啃的人间百般硌牙的问题? 

乍看该诗第一句:“4月18日晨,刷牙,往嘴腔里的一个火山口一摸”,就能感到此诗鲜明的叙事性。诗人以超强的细节和叙事能力对年过半百长智齿这件事进行了抒写,但诗人并没有陷入过于贴近原生事物,使诗变成“事物之诗”,而是通过大量内观、寓言质地的诗歌话语,与“身体经验”和“个人现实感”发生关联,使细节得以诗化,是对诗歌叙事功能拓展的成功尝试。再如江一郎的《向西》:

西行的路上

我赶上一个朝圣的人

他用额头走路

我让他上车,他摇摇头

说,你的车到不了那儿 

全诗没有一个抒情的词语,却是难得的佳作。尤其是结尾的对话,使一个藏民信念坚定、始终不渝的精神牢牢地印到了读者的脑海里。

五、忌说教求喻体 

喜欢说教是初学写诗者比较容易犯的毛病,但空洞的说教只能让人反感。诗歌忌讳说教,而应用故事或喻体来讲述,这样才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如于坚的《恒河》:

恒河呵

你的大象回家的脚步声

这样沉重

就像落日走下天空

这首诗短促有力,苍凉古朴,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凝重感。这主要得益于喻体选择的准确与恰当。恒河流经恒河平原,由于地形平整,流速很慢。正因为流速缓慢,诗人才说是“大象回家的脚步声”,而又为什么这么沉重,因为它负有沉重的使命,它要孕育两岸的人民,续写印度的文明。又如张枣的《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此诗用“梅花”谢落谐音寓意后悔。从开篇“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梅花便落了下来”,到最后“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梅花”意象的运用,不但营造出一种落寞凄美的意境,更深深地表现出诗人对错失“她”的不尽悔意和对这份感情的难以割舍。再如陈超的《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

桃花刚刚整理好衣冠,就面临了死亡。

四月的歌手,血液如此浅淡。

但桃花的骨骸比泥沙高一些,

它死过之后,就不会再死。

古老东方的隐喻。这是预料之中的事。

年轻,孤傲,无辜地躺下。

纯洁的青春,在死亡中铺成风暴。

如果桃花是美人,我愿意试试运气。

她掀起粉红的衣衫,一直暴露到骨骼。

我目光焚烧,震动,像榴霰弹般矜持——

在最后时刻爆炸!裸体的桃花第二次升起

挂在树梢。和我年轻的血液融为一体。

但这一切真正的快乐,是我去天国途中的事。

我离开桃林回家睡觉的时候,

园丁正将满地的落英收拾干净。

青春的我一腔抱负,意兴遄飞。

沉浸在虚构给予的快乐中。

我离开床榻重返桃林的时候,

泥土又被落英的血浸红。千年重叠的风景。

噢,我噙着古老的泪水,羞愧的,炽热的。

看见喑哑的桃花在自己的失败中歌唱。

唉,我让你们转世,剔净他们的灰尘。

风中的少女,两个月像一生那么沧桑。

木头的吉兆,组成“桃”。一个汉字,或更复杂些。

铺天盖地的死亡,交给四月。

让四月骄傲,进入隐喻之疼。

难道红尘的塔楼上,不该供奉你的灵魂?

你的躯体如此细薄,而心灵却在砺石中奔跑。

五月,大地收留了失败,

太阳在我发烧的额头打铁。

埋葬桃花的大地

使我开始热爱一种斗争的生活!


乌托邦最后的守护者——

在离心中写作的老式人物,

你们来不及悔恨,来不及原谅自己;

虚构的爱情使你们又一次去捐躯。


而这是预料之中的事:

桃花刚刚整理好衣冠,就面临了死亡;

为了理想它乐于再次去死,

这同样是预料之中的事。

这首诗主要抒写了“桃花”的凋谢与夭亡,但却通过隐喻深刻呈现了诗人对于死亡的理性认知与情感态度。正如谭五昌对该诗的解读与阐释》:“诗作具有表层与深层的双重结构,巧妙地对应着‘桃花的自然凋谢’与‘有理想的热血青年志士的自觉牺牲’的主题结构。诗中,作为核心意象的‘桃花’的基本含义,在其最主要的精神指向上,无疑可以理解为‘有理想的热血青年志士’(对应于诗中的‘乌托邦最后的守护者’),而该诗的核心主题意向,无疑是围绕着有关‘桃花’的死亡幻象(或死亡想象)以全面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的死亡认知、死亡体验与死亡态度”。再如笔者本人的《雪人》:

一个人老去的方式很简单

就像站在雪中,瞬间便满头白发


没想到镜子里,有一天也下起了大雪

再也找不到往昔的模样


可我不忍老去,一直站在原地等你

我固执地等,傻傻地等

不知不觉中已变成雪人


我也因此有了一颗冷酷而坚硬的心

除了你,哪怕是上帝的眼泪

也不能将我融化

在这首诗里,雪人就是“我”的外化。在严寒的环境里,雪似乎很容易成为冰,变得冷而硬:“我因此也有了一颗冷酷而坚硬的心”。但是“我”的心哪怕真的变冷变硬了,也会因为你而随时融化:“除了你,哪怕是上帝的眼泪/也不能将我融化”。因此,在你面前,“我”只有融化的命,而融化后的水是心底里淌出来的忧伤。

六、忌滥情求隐忍 

抒情是在朴素铺垫后峰回路转的一点轻灵,滥情是在斑斓排比里不过如此的幽怨。抒情一定要有度,不能滥用感情,过度宣泄,用力过猛也是诗歌的一大忌。节省、克制、隐忍将使诗歌更有杀伤力。如英国诗人伊丽莎白•詹宁斯的《缺席》:

我去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地方。

什么也没改变,花园照管得很好,

喷泉喷射着它们惯常的稳定的水流;

没有迹象表明某事已经结束,

也没有什么教我学会忘记。


一些愚笨的鸟儿从树里面窜出来,

唱着我无法分享的欢喜,

在我的思想里玩弄诡计。当然这些

欢乐里不可能有要忍受的痛苦,

也没有任何不和谐颤动这平静的风。


只因这个地方还和从前一样,

使得你的缺席像是一股残忍的力量,

因为在这所有的温柔之下

一场地震的战栗来临:喷泉,鸟儿和青草

因我想起你的名字而颤抖。

诗中,女诗人独自重访与情人最后一次见面的地方,物是人非,故地重游,多么令人感伤的事情。但是诗人忍住了,没有一点感情的宣泄,只是客观的描述所见的场景:“什么也没有改变”,花园照管得很好,喷泉水流稳定,风景的平静与内心的波澜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欲盖弥彰的微妙让读者感到,时间并没有终结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也没有让诗人忘却心中深埋的恋情。随后,鸟儿的欢喜与诗人的内心痛苦之间的对比,使得痛苦的情感张力进一步深化。“只因这个地方还和从前一样/ 使得你的缺席像是一股残忍的力量”,景物的在场与恋人的缺席,爱的缺席之间的联想对比,使得伤感的浓度更为强烈。三重对比,情感逐渐铺垫,增强,直至达到沸点。克制的语调下所掩藏的深深失落与伤感,终于无法克制,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同“地震的战栗”。又如扎西那姆•多多的《见或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这首诗也没有太多感情的宣泄,在冷静的叙述中,表达了对感情的笃定。既有佛教意味,又有爱情的味道。导致很多读者甚至杂志一度认为这是仓央嘉措的诗。

七、忌俗套求陌生 

世界不仅为我们准备了食盐,还准备了花园、道路、田野和闪电,万物都是作诗的对象。写诗不能人云亦云,要独辟蹊径,巧于构思,使诗歌有陌生感,读来让人眼睛一亮。如大解的《仿佛创世之初》:

我很少倒立起来, 

把地球举过头顶。

现在我做了, 

却突然感到两脚踏空。 

天啊,

我竟然以虚无为支点, 

找到了通往上苍的捷径。

我看到颠倒的世界上,

践踏大地的人们带着原罪, 

徘徊又徘徊, 

不知所以。

而我举着地球, 

仿佛创世之初, 

为上帝搬运。

放在这里。 

放在那里。

到了第七日, 

我和上帝一起休息。

诗意都是隐藏在日常事物的背后,只有洞悉人性的一段秘密,走入记忆的一段时空,或者让语言生长成想象中的植物和花朵,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歌。大解的《仿佛创世之初》是一首替神写的诗,有着深深的解构色彩。首先,画面荒诞而真实,因为地球是圆的,人和其它生物就可能完成倒立。“现在我做了,却突然感到两脚踏空”,为人类找到了观察世界的另一个极点,这是化实为虚的写法。而“我看到颠倒的世界上,践踏大地的人们带着原罪”是借题发挥,也是诗歌意象群不可分割一个组成部分。结尾也很巧妙,正好合了基督教七天礼拜一次的周期。又如张执浩的《高原上的野花》: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

这里,在这里,我愿意

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

我真的愿意

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这首诗是语言陌生化的典范之作。开句为“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过去常有人把美女比作花,但是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高原上无数的野花比作“众多的小美女”;“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这里”,“祖国”原本指祖先开辟出来留给后人的生存之地,这里喻指诗人的精神家园;“搬迁”则表示诗人要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来历不明”指身份不详,没有名称,增强了诗的神秘感,但是体现出没有被污染,沉浸在高贵的精神之地。这样,诗人通过将一些习以为常的词语叠合在一个语境,更换其内涵、外延,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同时也贴切合适的表达了诗意。

八、忌肤浅求厚重

宋代诗人黄庭坚评杜甫晚年到夔州后的诗歌“平淡而山高水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做现代诗也要有思想和内涵,言之有物,有信息量,包括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肤浅的表达,缺乏深度的思考,就会让诗歌失去厚重感,读来轻飘,甚至味同嚼蜡。李少君的《碧玉》就非常有厚重感:

国家一大,就有回旋的余地

你一小,就可以握在手中慢慢地玩味

什么是温软如玉啊

他在国家和你之间游刃有余

一会儿是家国事大

一会儿是儿女情长

焦头烂额时, 

你是一帖他贴在胸口的清凉剂

安宁无事时, 

你是他缠绵心头的一段柔肠 

《碧玉》在体式上类似现代小令,篇幅不长,但内涵却饶有意味。这种出入的从容撑开了这首诗的感情空间,诗人将私密的情感与公共的文化经验巧妙地叠合在了一起。碧玉和国家,本来扯不上关系,但在此诗中,它们却构成了感情空间中的两极,不是作为对立的两极,而是作为互为补充的两极。又如杜涯的《黄昏》:

在黄昏,辽阔的光耀里有我的信任

它分隔大地,像金黄的伤口

而田野,群山,树林,似乎这些

人间失去的,会在那里永恒燃烧


又一天已走过来了

就像这一生已经完成

最后的微风吹着林边的光线:

一切在世界上都被安置,都已完工


只有宇宙的光亮还不曾消逝

在日落的地方,它横亘千里

闪耀:那故乡的影像


只有黄昏是永恒的信任

它保存我今生失去的东西:

树丛,上午,和星星

黄昏、朝霞,以及自然环境是杜涯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这体现了诗人对时间和空间,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说:“她的诗歌处理得是生命体验和时间意识,其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情景就是秋天和黄昏,其中有一种深沉的想象。她对朝霞和落日都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因为她深知时间意识是一个诗人必须面对的终极话题。她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是树木和自然环境,也频繁出现了乡下、郊区。这是一个写作者与世界和现实的深入对话。”而这种“深入对话”本身就极具深度和厚度,从而使“她的写作像秋日暮晚或春日朝霞晕染下的大平原一样开阔而平静”(吉狄马加语)。又如笔者本人所写的《沉香》组诗第一首,沉香作为一种艺术品,经常被人把玩、欣赏,容易写得轻薄。但将树木遭受刀砍、雷劈、虫蛀、土埋,在自我修复中受到真菌感染,最后结油成香的过程写出来,“我被爱是因为/遭遇伤害”,把沉香现世的美与前世受过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就有了情感和思想的厚重:

被你爱

只因我受过伤害

刀砍。雷劈。虫蛀。土埋

在苦痛中与微生物结缘

在潮湿阴暗之地

结油  转世

一截木头换骨脱胎

腐朽化为神奇

安神。驱邪。醒脑

把最好的眼泪给你

别人被爱是因为完美

我被爱是因为

遭遇伤害

多少眼泪 

才能结油成香

成香  沉香

让你安神竟是我的心伤

当暗香浮动了你

我所有的不幸

都变成美丽的曾经

九、忌粉饰求本真 

自然,真诚,朴实,用心灵吟唱的作品,才是好的诗歌作品。优美的诗句固然重要,但过度的粉饰和花俏,反而使诗歌变味。应学会用减法,抛开了写作手法的雕琢、语句和修辞的华丽,用朴实的句子表达最朴实的感情。如海子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仔细阅读和品味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质朴、平易近人。整首诗歌里,句子朴实、真诚,蕴含了诗人的善良、宽厚和无比诚实,以及思维里潜伏着的温暖与幸福。同时,我们还能看到诗人笔下描述的无比热烈的希望和未来。诗中,我们找不到诗人刻意雕琢的痕迹或运用的写作手法,整首诗歌没有华丽或刻意的修饰,然而它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成为闻名天下的佳作。即使是从未接触过诗歌的朋友,在读到这温暖而朴实的叙说后,也会有说不尽的欣喜和感动。又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是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是故意装作

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

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全诗以爱为主线,由四组“不是……而是……”构成,简短而齐整,采取对比的手法,层层深入,把读者带到了那种遥远距离的意境之中。写作手法非常简单,但因情感真挚,却能使诗人流露出痛苦而无奈的情怀,感染到每位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十、忌随意求打磨 

“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就作品打磨,唐代有贾岛“推敲”的典故,宋代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多次换字的故事。近代,鲁迅也非常重视打磨文章,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答北斗杂志社问》)。可见,任何一首诗的诞生,都不那么简单。有的看似信手拈来,却也是积累修炼的结果。所以在诗歌创作中,要坚持高标准,向优秀的诗歌看齐,做到反复打磨,语不惊人死不休。同时,让敢说真话的人提意见。如笔者创作《逆时针》的初稿是这样的 :

我是顺产  

顺着母亲的喘息来到世界

  

我顺着时针

每天按点醒来

我也顺着四季

长大

顺着人类

做该做的事

顺着时针的意图

老去 

可是,我有我的田径场

在每天的顺行中逆行

我颠倒四季

瓦解顺序

从大海回到溪流

由苍老回到母体

  

这是一种叛逆

在熟透的思想里

哪怕只占百分之一

后来经过不断打磨和修改,诗题变成了《逆行》,诗歌文本变成了这样:

田径场上

所有的行走

都是逆时针的

  

一万米长跑

一百米冲刺

或者只是散步

  

顺着走不好吗

顺着风

顺着河

顺着地球旋转的方向

  

可不听话的身体

偏偏喜欢叛逆

他说心脏不答应

非要逆时针前行

  

上帝说

什么都得顺着

唯有心可以任性

他是个孩子

且不可以长大

可以说,这首诗经过反复修改,除了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在文本方面早已不复原来的模样,但却比原来更洗练、更饱含哲思、更能启迪读者了。




作者简介:田湘,1962年11月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广西作协副主席,全国公安文联诗歌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公安诗人》主编,广西民族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田湘诗选》、《雪人》(汉英双语版)等诗集六部。代表作《雪人》、《沉香》、《嗍螺蛳》、《小草不是风的奴仆》等。

责任编辑:祝滢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