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梦里,悬崖到处都是。
你不断跳悬崖(或类似悬崖),跳入光亮。
它有轮廓,因为亮着,不能确定其深度。
每次跳完,你又从里面升上来
继续跳,变换姿势跳。跳过来跳过去,
死不了,跳崖的恐惧明显如初夜。
现实中,你不该这样操作,即便二楼,你都颤抖
如某种临危的小动物。有人不信,在桥上,在楼顶
在树上,跳下去,死了,我为这些死难过。那么难过。
比较梦境和现实是没意义的。它们没尺寸,可是
谈论一尺、三尺、六尺却是有必要的。
相较而言,我喜欢游离之物。你有忧伤,我也有。
忧伤突然显现,像感到幸福那样
进入醒着的洁白。在十一月初的清晨,我感受最多的
是内心的悬崖。陡峭而且芬芳。现在,我们坐在这里。
并不多话。在野兽的眼里跳过来跳过去。
点评
这首诗的标题叫“婚姻”,但正文却没有明显谈到婚姻的词句,诗人对于婚姻的某种观念、想法或感觉完全是通过其它类比的形象暗示出来的。这是诗歌的一般性的表现法,但是很多的初习者甚至一些已经写作多年的作者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大多的作者习惯于直白的、散文的表达,还有少数作者则过于隐晦,以致诗意不能得到适当的呈现。“暗示”的“暗”是要藏,“示”却是要显,“暗示”就是藏与显的平衡。这首诗的作者,应该说,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平衡的技巧。不直接触碰主题,当然是暗,是藏。从修辞的角度,这首诗的显是通过梦中的跳崖和现实中的跳崖这两个类比形象的指示性来实现的。此外,其特殊的声音和语吻也起到了显的作用。对声音的这种运用手段和能力,是诗歌才能的一个主要表现。
这首诗一共十七行,可以按六五五分为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六行,写梦中的跳崖,它有恐惧,但没有危险,跳下去,还可以从里面升上来,“继续跳,变换姿势跳” “不断跳”。这六行对梦境的描写很传神,“它有轮廓,因为亮着,不能确定其深度”,在梦里跳崖就是“跳入光亮”。如果作为婚姻的一个类比形象,这些描写可以说是多余的,是修辞的浪费和多余之物,但作为诗,这些描写又具有特殊的价值。因为正是这些描写使梦中跳崖这个类比形象摆脱了散文的、应用的需要,而具有了诗的独立的、审美的价值。
接下来的五行写现实中的跳楼、跳树、跳桥,它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因为它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死。然后诗人说,“比较梦境和现实是没意义的。它们没尺寸,谈论一尺、三尺、六尺却是有必要的”。梦没有尺寸,现实却是有尺寸的,然而从意义的角度而言,现实也没有尺寸,因而无法比较,但从实用的角度而言,现实永远无法绕开尺寸。这两行是对前九行的小结,显示了诗人对人生和现实的洞察。
最后五行应该是进入婚姻的本题了,但作者依然采取迂回的策略。“喜欢游离之物”的“我”,对进入某种确定的状态感到犹豫,这种犹豫的心理状态带来忧伤。“你”也是如此。而这种忧伤是伴随幸福感一起出现的。这些叙述让我们猜想,“我”大概正面临是否进入婚姻状态的选择。它就像一座内心的悬崖横亘在“我”面前,“陡峭而且芬芳”。“我”是跳呢还是不跳呢?如果跳,这座悬崖可不像梦中的那座,可以一再重来;如果不跳,它却以幸福的名义召唤你。“我”和“你”最终以延宕无为来代替决断,“我们坐在这里,并不多话”。“跳过来跳过去”是一种心理游戏,而不是实际行动。也就是说,“我们”把现实游戏化了。在这种游戏中,“我们”让现实与梦发生了连接。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蒋浩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