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强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坊间蜂起各种给中小学生编的古诗文读本,我也浏览过若干,各有各的特色。而最近面世的《中小学古诗文分级读本》,是山东大学文学院联手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内容充实,编法新颖,有这么几点给我的印象颇深。
一是努力配合教育部组编的小学到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目尽量考虑和教材中的古诗文“搭配”,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增加阅读量。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靠“慢功夫”,要长期的熏染、积累、习得,这就必须大量读书,没有别的捷径。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以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语文。而目前语文教学费力多,效率低,主要因为没有抓住多读书这个“牛鼻子”。光是围绕教材那数量有限的课文精读细讲,反复操练,而缺少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那么无论如何,也很难提升语文素养。所以要把课内和课外打通,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为此我提倡要“1加X”,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可以在课内安排读,也可以在课后读。老师稍加点拨,但不要用精读课那一套去要求和限制学生,也不要全都指向考试,只要学生能读、有兴趣去读,就好了。这套分级读本正好可以用作“1加X”。
二是这套读本称之为“分级阅读”,和教材配合,每个年级都有对应的读本。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古诗文教学的需要,从读本中找到相应的阅读材料。读本还试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心智发展的程度来编写,由浅入深,逐步扩大范围,这也是一种“分级”,符合教学规律。当然,这种“分级”是相对的,有个大致的梯度。需要注意的是,与中学生阅读比较,小学生的阅读分级要有更细致的指导。到了中学阶段,则可以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甚至不太懂的书。有时,让孩子适当读“深”的书,反而可以避开流俗文化,促生学习的“向上力”。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阅读分级的梯度可能就不那么明显,选择使用这套书也可以更灵活。也不一定非得对应教材,学生拿到这套读本,有兴趣挑选来读,或者从头到尾读一遍,也都是值得鼓励的。
三是这套读本的编写努力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古诗文产生的年代久远,和当代青少年会有隔阂,适当的解释和引导是必要的。读本的注释和导读转为学生设计,较关注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导语没有照搬一般的赏析的套路,努力避免以概念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注意发掘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都是符合课改精神的:阅读教学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坊间类似的读本不少,但在发掘学生阅读接受主体性这一点上,做得好的并不多,这套读本想在这方面多加努力,令人赞佩。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古诗文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情感表达,有精致的语言形式和文人意趣,那些不可重复之美,是穿越时代,古今共享的。传统的语文教育很重视以诗文诵读来“开蒙”,这的确是中国特色的教法,在诗文诵读中让学童得到人文熏陶,还有语言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升。现在提倡中小学生多读古诗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是登临中华文化殿堂的台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素养。
古诗文怎么学?反复诵读和背诵,是最好的办法。诵读不一定是现在用得很多的朗诵,也可以采取吟诵。朗诵一般是读给别人听的,还可能带有表演的腔调;而吟诵主要是自己读给自己听,大致按照作品的节律来读就可以,方式不拘,能达到“进入状态”和“自我陶醉”就好。有时候甚至用方言来读也未尝不可。
学习古诗文不必像学其他课文那样过多地关注和概括什么主题思想之类,不必做琐碎的分析,我们要的是“浸润式”学习,通过诵读,努力将整个身心沉浸到作品的氛围节律中,去感悟、体味和想象,就能达到审美的境界,理解那些普世而又独特的情感表达,欣赏那些音韵节奏之美。读古诗文不能很功利,如果处处想着如何写作文,或者如何应对考试,那就“煞风景”了,千万别这样。
我在设想中小学师生如果拿到这套古诗文读本,会怎样使用?我倒是建议能放松一点,审美一点,不完全被考试所束缚,真正是“读书以养性”。反过来,对古诗文的兴趣激发起来了,读书多了,素养提高了,考试拿到好成绩也就顺理成章。更何况如今高考中考都在改革,越来越注重考阅读视野和阅读品味呢?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