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转来一位参加过边境作战的诗人所创作的一部诗集《士兵花名册》(红旗出版社)。我知道,在国人的眼里,我是一个小说家。其实,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用说识文断字的人,就是连自己名字可能都写不出来的人,嘴巴里也会吐出几句“顺口溜”。而那些所谓的“顺口溜”,也像牙牙学语的小儿嘴里背诵的“鹅鹅鹅”一样,再正常不过了。一直以来人们公认“诗书画”是一家,从这个角度上讲,作为汉语,小说能写出诗意,影视能达到真正的诗意的效果,包括人的日常生活能活出“诗意”来,那都是最高境界了。换句话说,“诗意”就是中国文化最高的审美意趣了!
但是,说句实话,由于种种原因,我这些年接触新诗还是有限的。
看了“战士诗人”陈灿的诗,还是给我带来一些意外的收获。那就是作为一个部队文艺工作者,我为部队培养出这样一位战友而感到高兴。这不仅是因我们都喜爱文学,更为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脱下了军装,但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情怀,而且笔下始终书写反映军旅生活的作品,一直为军队、为战友倾注着他的情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对那场战争的情感注入。所以,正如陈灿自己所讲的,他虽脱下军装,但他脱不下军人的情结……这些,都是我愿意为《士兵花名册》说几句话的理由。据说,他们到前线在临上阵地前看的是根据我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的电影,许多战友哭得稀里哗啦。这一点我能理解。这不是我们的战士不够坚强,实际上,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在参战前就已经看过这部电影或小说了。但作为一般的观众和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看这部作品,那种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所以,虽然自古以来写战争的诗篇有许多,但是在众多关于战争体裁的诗篇中,真正出自参过战、又是写战争诗的诗人的作品并不多,尤其是在和平时期。
在这篇文字里,本来我不想也不能对他的诗句做过多的主观评价,但当读了《一个士兵留下什么》《这样一群人》《出征酒》《出征的人》,还有《士兵花名册》《搬运遗体》《一块头盖骨》等诗作时,给人所带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是我始料不及的,仿佛一个新兵初入阵地被枪林弹雨铺天盖地、劈头盖脸《落下来 落下来》……我觉得,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对新诗有限的阅读中,我所能读到的一个参加过战争的士兵所创作的关于那场战事的最让人怦然心动的一部诗集。读他的作品,没有当今诗坛存在的浮华与虚假。更可贵的是,从他前后跨度30余年的诗作中,几乎每一首都包含着一个军人的至深大爱、家国情怀,即使为数不多的抒发个人情感的小诗也写得如此鲜活、激情饱满、令人震撼。抛开他出色的诗才,这都是一个真正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战士,对国家、对亲人、对生活、对美的独特心领与神悟。这也是一部参战士兵的个人心灵史。每一行诗句中都能够读出诗人饱蘸着激情、热血与大爱的大气抒怀。你仿佛看到诗人手中握着的不是笔,而是把自己的灵魂捧在手上;那纸上游动的文字,仿佛是一个个“碎了的名字”,真的被诗人喊了起来,在诗句中闪动着惊异的目光,似在追问,又充满渴望、期待与感激。
但凡有过从军经历的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留存着军人的印记。而作为一个参过战的老兵,在他的生命中,这一种经历应该是更加刻骨铭心。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曾经穿过十几年军装,现在脱下军装十几年,但军人的情结无法随着军装一同脱下,“感情里始终有一颗上了膛的子弹”。诗人怀着对国家的赤子之心,对军队的血肉情缘,对战友的一往情深,对故土的至深爱恋,都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了无限敬意。如果说,我那部作品是我当年作为小说家,用小说的形式献给那些牺牲战友的花环,那么,我认为,陈灿这部诗集《士兵花名册》是继小说、影视等文学形式之后,一位亲历过战争的“战士诗人”献给与他一同出生入死战友的一份诗的花环。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