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翟永明:与“白夜”相守

作者:南风窗记者陈莉莉   2018年04月08日 09:48  南风窗    1201    收藏

从80年代走来的人们,形容她是那个时代的可人儿,如四时繁花靓丽了整个文坛。于她自己,打理白夜酒吧的这20年里,她始终在坚硬的现实里捕捉诗意。


微信图片_20180408094326


那天她感冒、也觉得累,但还是在傍晚时分赶到了酒吧。初春时分的成都稍有凉意,她坐在酒吧院子的椅子里,看上去有些疲惫。


周围是忙忙碌碌、人来人往。这是让她感觉“美好又厌倦”的酒吧主人的生活。


那晚酒吧举办纪念王洛宾的音乐活动,主持人说到了她的名字,人群里响起了掌声,还有零星的口哨声。


她朗读了自己的一首诗《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既然是纪念王洛宾,得找一首与音乐有关的诗”,她这样想。


“我要修理我的灵魂

让它更骨感

我要抓住我的呼吸跑动

离开和回来”


她嗓音低沉,词语于夜色中的音乐声里跳跃着,就是一种诗意。


她穿行于人群中,试图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和需求。有人说看着这个美丽的女人守在这里,就觉得踏实。


酒吧叫“白夜”,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白夜》。翟永明1998年创办了它,起初是希望辞了职的自己依靠它能有尊严地去写作。


20年的岁月更迭,白夜已成为成都的文艺地标。曾经的美丽“小翟”变成了通透的“翟姐”。它们共同构成更多元的成都。


她与白夜相互依傍的故事似乎告诉人们,写作者的另一种可能性。尤其是在城市蜕变的进程中,如何于坚硬的现实里捕捉诗意,如何让庸常的人生拥有浪漫和美好。


1986年,《女人》组诗的发表奠定了翟永明在当代诗坛的地位,随后《静安庄》的亮相让人惊叹翟永明诗品的“纯正”,近作《随黄公望游富春山》也让人看到了她思想的沉淀和气魄。


从迷人的80年代走来,人们形容翟永明是那个时代的可人儿,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尚,又如四时繁花,靓丽了整个文坛,成为众多诗人回忆录中最旖旎的一笔。


她在中国诗坛被认为是一个神话和传奇。她的诗歌、容貌、情感,是神话和传奇的组成部分,被人们欣赏和珍藏。


微信图片_20180408094400

翟永明

1955年生于四川成都,198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4年完成组诗《女人》,被誉为“女性诗歌”在中国的发轫与代表作品;1998年在成都开“白夜”酒吧,同时潜心写作并策划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使“白夜”成为颇具盛名的艺术场所。

    

写她独自从沼泽地里站起来,走出去 


那时候就是阅读。童年时期读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进入以后,就恶补,这是翟永明那一代人成长的背景。她形容她的文学营养“很综合”。


大概16岁左右吧,也就是1971年左右,翟永明得到了一本残缺的《简·爱》。那是她第一次从一本书中读到一个女人的性别意识,第一次读到一个女人如何在爱情里追求平等。


“在我们那个年代,革命是唯一的主题,男人和女人的结合要讲究门当户对,这个门户指的是阶段、立场、成分。”虽然当时也有江姐、吴清华这样的女性形象,但她们是样板戏中的形象,高大,不食人间烟火,是革命的榜样,反而让翟永明感觉特别遥远。


虽然简·爱更遥远,因为那时候翟永明连苏格兰、爱尔兰、英格兰在哪里都不知道,但一个女性如何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如何对一个身份悬殊的男人产生爱情,如何在感情以及命运中坚韧不拔,还是一下子把她给击中了。


她突然意识到,女性的精神世界和男性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也不同。她在想,一个“贫穷、低微、不美、矮小”的女人,为什么把尊严与独立看得那么重?但也是简·爱的坚韧不拔,在沼泽地里的绝望挣扎,支撑着翟永明度过了下乡两年中最苦恼难忘的时光。


微信图片_20180408094535

《简·爱》剧照


文革结束后,大概是197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开始出版新的世界名著译本,当年翟永明看的那些缺头、缺尾、断成两截的书全都重印了。她看到了更多的文学风景。


翟永明又多次读了《简·爱》。后来的再读,比之前超然,会从写作的技巧上,从文学史的重要性去评价它。“用今天的眼光看,结尾是个败笔。简·爱获得了遗产,看起来是门当户对了。之前两个人苦苦追求的精神上的平等似乎还得落到经济上的平等。”


翟永明也知道,作者连自己的笔名都只能用男性的名字,才能出书,免不了有它的局限。但是她依然认为,那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小说,一本文学经典。


在她看来,事实上,直到今天,很多中国女性都没能真正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标准,比如女性幸福的标准,还停留在女人就得把自己嫁给一个成功的男人——这个成功在翟永明小时候指的是成分有多好,现在指的是有多少钱,有多大权力,其实都一样。精神上的平等,心灵的自由,依然被忽略不计。


“如果让我写《简·爱》的结局,我会写她独自从沼泽地里站起来,独自走向未来,而未来如何,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她的组诗《女人》,也是在这个意识之上创作出来的。标举“黑夜的意识”,就女性诗歌的发展而言,被认为具有开拓性意义,确立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建立起女性诗歌的话语体系。


时间进入了9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走入了极端化的误区,翟永明提出了新的写作形式,“不以男女性别为参照但又呈现独立风格的声音”。


诗人欧阳江河说,她有着惊人的创作力,创作从内省式的自我经验表述转向公众视界,把眼光投射到社会的弱者身上,写出了《老家》《雏妓》等,“从女性意识出发,又超越了女性意识”。


她认为每个时代都需要诗歌,“只是跟任何时候一样,诗终归还是少数人的事情”。她还是手写的习惯,写好以后找人录入;也尽量让自己与热点事件保持距离。对于诗人食指与余秀华之间的互怼,她认为“因为没有诗意,才会形成热点”。


“分析它,必须去看两个人不同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离开人,才有可能看见人群。”


微信图片_20180408094539


清洗被污染的词语  


回想成名的80年代,那是她那一代人的文学童年,她住的单间经常很多人来聚会,文学交流很多,“又开放又保守”。


她生得美,欧阳江河说当时诗坛认为“她是东方最美女诗人”。川籍作家洁尘说她就像是一朵艳丽的具有西班牙风情的花。摄像师肖全、画家何多苓让她的美定格在了他们的作品里。


单位是成都一个严谨的研究所,朋友却是诗歌圈摄影圈爱穿奇装异服的人。1986年是她的转折点,社会上征集诗歌爱好者开展改稿会,翟永明去太原参加活动,正式走上诗歌人生。


那时的成都,在诗歌方面具有极强的先锋性、探索性,是除了北京以外的另一个诗歌重镇。“这座城市很奇怪,不排外,虽然对本地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但对新的东西关注、好奇。”


微信图片_20180408094542


翟永明在微博里写下:“1998年某天,白夜一角,那时常有女孩下午在这里读书。”


1990年到1992年,翟永明去了纽约。她形容那段时间如做梦一般,纽约成为她走进西方世界的第一个关口,也像一个杠杆,把她的生命撬动到另一段新的旅程,让她更客观地看待传统与现代,看待作为诗人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在纽约,翟永明没写诗,“好像被关上了水龙头”,但是回到中国,接连创作了很多首诗,诗风也发生了转变,她觉得自己还是需要在母语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写作。


这些年来,翟永明说她一直在反思,中国的现实在改变,中国的诗歌也应有所改变。“我个人不喜欢重复,一旦重复了,我认为没必要再写了。”


社会对诗人有一个偏见,觉得诗人不接触现实,翟永明总要去纠正这样的想象。她强调说,诗人一样要食人间烟火,而且诗人可能要为人间烟火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


“因为诗歌不可能成为你生活的物质来源,所以你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解决你的生活问题。无论你有一个酒吧还是咖啡馆,麻烦事特别多,而且都不浪漫。但是你必须去做,你才可以写诗。”


写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但像诗歌最终也只有少数人可以看到。“诗人可能比一般人要敏锐一点,更愿意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有很多词语应该是被资本或者其他东西污染了,诗人要把那些被污染的词重新清洗,让它产生比较新的意义。这是诗人应该做的事情。”


不仅仅是通过出版传播,不同的作品也在进行新的尝试,比如《迷途的女人》被谱成曲,成为一首歌。她也会去参加《为你读诗》的活动,她读她写的《在古代》。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更多年轻人念念不忘她的诗句:


“在古代 我们并不这样

我们只是并肩策马 走过十里地

当耳環叮当作响 你微微一笑

低头间 我们又走了几十里地”


新生代成为粉丝,她们感叹“原来是位女诗人”。她还是逃不掉“女诗人”的说法。


自1998年以来,从玉林西路到窄巷子32号,白夜酒吧20岁。对翟永明来说,经营其实很费力,“好几次都想放弃了”。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她去写专栏,写了一年,发现深深的不自由感,“还是好好把白夜经营下去吧”。


这20年,白夜仿佛一个窗口,她透过它进行与日常生活的对视。“我是金牛座,会理财。”


区别于那些将她定格的作品,现在的她留着短发,她对摄影师说:“等我头发长长了,再请你来拍。”


她正尝试给人生做减法,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坚持每天都去酒吧,从家到酒吧13公里左右的路程,对她来说“有时太远了”。


2018年3月的生活还是被她安排得满满当当,“写作、看书、看病,还要去扫墓”。



微信图片_20180408094546


对话翟永明:女性解放的路很漫长


南风窗:80年代中期,《女人》《静安庄》奠定了你在当代诗人中的地位,那个时间,大家以及社会对于诗的需求度,对诗意的向往与追寻,跟当下有什么不一样?


翟永明:人们对诗歌的认识和需求有变化。在80年代,大家的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精神寄托也比较少。再加上80年代也是刚刚文革结束,整个社会有一股反思的状态,所以就成为诗歌集中爆发的时段。现在呢,跟社会互动的办法有很多,可以去拍电影、写微博、写公号,对精神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兴趣都细分化了。


以前被关注与现在被关注不一样。以前被关注主要是关注作品,你是男是女,你是干什么的,你的人生经验,都不重要。今天其实是粉丝文化,所谓粉丝文化就是说粉丝不是太关注你真正做的事情,也不会关注你的作品,他只是关注你这个人。


这些年,通过白夜可以看得到社会的变迁以及审美的变化。很明显的就是,关注诗歌的人群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早都是一些圈内人来参加活动,有聚会性质。大概从2005年开始,每次活动会来很多特别年轻的朋友,都是完全不认识的圈外人。你能感觉到,他们就是为了感受诗歌的气氛才来的,他们的参与感也特别强。


南风窗:20年前,酒吧文化不仅仅是在成都,在国内都应该属于比较先锋,曾经说白夜的经营给写作带来了视野上的不一样,想知道其中更多的缘起。


翟永明:9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转型期。80年代的诗人可以混生活,尤其在成都,因为这是一个闲散的城市。没有工作无所谓,你可以蹭饭。但是到了90年代就不一样了,眼瞅着商业社会就来了。


我90年代初去了美国,对商业社会还是很了解,我知道混吃混喝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你必须给自己找到一个经济的背景,让你不那么没有尊严。虽然是在写作,但是自己的生活弄得乱七八糟我也是不愿意的。


白夜是书吧、咖啡厅、酒吧的混合文化体,可以做活动。我在研究所的那几年做的都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对我的心理创伤比较大,所以我就需要自由,可以自己控制。相比以前那样的体制内工作,我宁可选择商业,除了商业规律,就没有别的东西束缚你。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