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获得者蒋浩
蒋浩是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诗人。本届双年奖评委之一王雁翎认为,蒋浩的诗集《游仙诗·自然史》创造性发现了中国古典游仙诗传统与新诗写作暗通的元素,把他在新疆、在京郊、在海南亲历的琐碎日常生活、陆离人间镜像,经由驰骋的想象,将诗歌的修辞能量发挥到极致,获得2016-2017年度“海南文学双年奖”一等奖,是众望所归。
2月28日,海南日报记者采访诗人蒋浩,带领读者走进一场有关新诗的奇幻之旅。
用新诗致敬汉语传统
游仙诗是汉诗的一个类型,是指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广义的游仙诗,包括《楚辞》等辞赋。游仙诗在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魏晋时代,代表诗人有东晋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
早在获得本届双年奖之前,蒋浩的题为《游仙诗》的长诗曾获得“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一等奖,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游仙诗》,锤炼出字字珠玑的‘语言仙境’,导引我们重返中文经典杰作中统摄所有诗人、流派、风格和体裁的‘第一传统’:字字经营。当代中文诗,由此获得一条玲珑剔透的升‘仙’之路,带我们自觉进抵了那个诗歌内的超越之境。”
诗集《游仙诗·自然史》以长诗《游仙诗》为主体,精选了《自然史》等诗人近年写作的部分诗歌,或写人记事,或感时抒怀,或游走风景,或静观自我,蒋浩不仅像传统游仙诗人那样于自然世界中驰骋想象,更将他的游仙之域拓展到与古老仙乡大相径庭的当代琐碎日常生活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当代生活的深刻契入和向汉语传统致敬的超越境界。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在《游仙诗》中,蒋浩把他在新疆、在京郊、在海南亲历的琐碎日常生活、陆离人间镜像,以一大组十七对上下阙般呼应的诗作,构成一系列变奏,借鉴古典诗对题材的处理来表述现代经验,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用诗人、评论家姜涛的话说,“写作对蒋浩而言,更类似于一种空间配置的艺术,在各类词语、意象、经验的组织转换上,他用心良苦,又能出神入化。”当代诗人重新审视游仙诗传统时,蒋浩却从这类诗中发现了两种与新诗创作同气相求的因素:对想象力的推崇,以及对自由人生境界的肯定与追寻。
这其实不是蒋浩第一次用新诗尝试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从《修辞》到《缘木求鱼》,再到《游仙诗·自然史》,不断在新诗中烹调出“古意”,似乎是蒋浩近年来自觉追求。“小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上读到李白与杜甫,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地以为自己也能写。”提及与诗歌的缘分,蒋浩将此溯源到小学时代。
探索新诗中的海南表达
“你每次问我海的形状时,/我都应该拎回两袋海水。/这是海的形状,像一对眼睛;/或者是眼睛看到的海的形状。”蒋浩这首《海的形状》,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描写大海的诗歌作品。
蒋浩在2002年踏上陌生的海南岛前,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写作,做点为新诗添砖加瓦的事。在蒋浩看来,诗是一个时代的语言最有活力部分,也可能是时代语言最为经典的提炼和书写。诗歌使人类精神活动变得更加细腻、更加微妙、更加精确,而海南的椰风海韵,让他多了一种了解自我的方式,多了一种体会语言奥妙的机会,多了一种认识事物之美的渠道。
“如果说获奖真有什么作用的话,那就是通过获奖作品能与更多的同行和爱好者交流、沟通,一起来探索新诗中未有的海南表达和海南经验,在这个开放的全球化时代,把海南岛变成新诗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化地理,让大海和岛屿成为中国文学的新视角,成为我们文学中未来的源头和母题。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海南作协的努力和海南文学双年奖的青睐。”蒋浩说。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