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厉:从须弥到沧海——读吉狄马加《大河》一诗

作者:石厉    2018年02月02日 10:08  《草堂》2018年第2期    2012    收藏

微信图片_20180202095938


石厉,诗人,文艺理论家,文史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线装书局学术顾问,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学术顾问,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三月风》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事业部主任,《环球企业家》杂志社主编,现任《中华辞赋》杂志总编辑。出版诗歌著作《幻象集》《梦幻集》《走向彼岸》《天倪》,翻译出版狄金森诗选《天空中的紫丁香》;出版《春秋公羊家思想考略》《诗歌的范式》等10多部学术理论专著。1984年在大学校园主办《第三代》诗刊,1986年诗作入选《中国先锋派诗选》。被认为是中国先锋诗派代表人之一。曾倡导口语、意象、进入客体、复归自然的先锋诗歌主张,后又发蒙新理性主义,对诗歌一直具有自己固执的理解与追求。


读吉狄马加《大河》一诗

——从须弥到沧海

文/  石厉


吉狄马加的诗歌或者许多优秀的诗歌,不惟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这个概念所能穷尽,抒情只是诗歌的一种属性,诗歌还兼有对他物进行最大可能的摹写。他的长诗类似交响乐,由多种艺术要素混成,甚至常常出现一系列短语的排列,有如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壮观,造成一种音乐般的宏大场景。好诗,不是在语言表面的滑行,而是在繁词密意间的迅速脱离,从而攫住事物的本质。语言既是缠绕,也是路径;语言既是广阔的水墨,又是在空白处一不小心造成的污点和浪费。以往那些优秀的诗人,不会被浮于表层的语言所迷惑,一开始就是隐秘世界的转述者,而非语言东拼西凑的实验者。转述,几乎接近神性的复述,类似西方思想类著述中被译为“神入”的这个词,不只是介入自己,不只是对自己的重复与抒写,更重要的是介入他物,是对事物无限高度的接近,它在语言的描述中所达到的极致,让每一个或每一次的阅读者,都充满了期待,也同时让叙述者叙述的激情和想象有了充分的理由。它是所有古典教义与史诗最痛彻而经典的叙述形式,随着神话世界的破落,这种本质化的形式和它的法器已烟消云散,对于现在大部分的写作者,已经非常陌生,但吉狄马加在他近年以来的长诗中,似乎复活了这种古老传奇的法则和有关心灵的技艺,并表现得驾轻就熟,从而显示了自己的特质。事实上,吉狄马加早已越过了探索者的阶段,而成为了一个诗性世界的转述者——那种类似《格萨尔王传》一样的转述者。不过,转述只是神性写作的出口,当他面临描述对象,尤其面对一条伟大的河流时,他同时面临的必然是要用想象中的语词,精确而流光溢彩地创造出一个在语言世界中,能够让人无比惊奇和无比赞叹的河流,这条精神的河流将比拟和超越现实中的河流。那时候,神性转述的力量,又反过来加持了他诗歌的创造力。吉狄马加在诗性语言方面的这种能力本来就是超乎寻常的。他能够突然之间,撇开一切日常语言的干扰,进入梦幻般的诗意,潜入其水底,然后平静地露出水面时,几乎不起波澜,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常常让人大吃一惊的杰作。这首长虹般纵横了东西腹地的《大河》(见《十月》杂志2018年第1期)长诗,再一次印证了他诗歌表现力的辉煌。从雪开始,他一直在艰难地寻觅潜入河流的高度与角度:


在更高的地方,雪的反光

沉落于时间的深处,那是诸神的

圣殿,肃穆而整齐的合唱

回响在黄金一般隐匿的额骨

在这里被命名之前,没有内在的意义

只有诞生是唯一的死亡

只有死亡是无数的诞生


在诗意的游走之间,诗人在引导你,向一个令人窒息缺氧的圣殿般的高度攀登。要纯粹创造一条语言世界的大河,这个过程犹如在意象的群山上爬行,每有收获的愉悦时都蕴藏着艰难和晦涩。要真正理解一部作品犹如倾听鸟儿的鸣唱,需要进入它们内在的语言结构,在那个特殊的穹顶之下,时空将会呈现一个特殊的安排,而这个过程也并非轻而易举。上世纪的诗歌大师艾略特说:“《天堂篇》中‘难懂的段落’毫无疑问是但丁的困难,而不是我们的困难,他要使我们感受到至福的各种状态和阶段的困难。”(见王恩衷编译艾略特《但丁》一文)要从冰雪开始,在河水的源头,寻找到大河的迹象,甚至在顷刻之间诗人就能概述河流的发源与终归的结局,其实也就是类似一切生命的死亡与诞生,抑或是诞生与死亡,这样直接的跨越与描述,是对于孕育了大河高地的再一次咏叹:


对生命的救赎不是从这里开始

当大地和雪山的影子覆盖头顶

哦大河,在你出现之前,都是空白

只有词语,才是唯一的真理


首先对”词语”顶礼,这是获得至高词语的前序。当然可以这样表述,诗歌的文本最后留存的只能是语言的针脚,比如“大河”一词只有在诗人抒情的视野中出现时,关于这条河流的真理才随之出现。这与河流的存在以及所有有关河流名词的存在并不冲突。大千世界,浩瀚无尽的事物与名词,只有当诗人用自己的方式将它唤醒时,它才在人类的意识中开始流动与活跃。而要关照这条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一般的描写与叙述者,确实是难上加难,吉狄马加却以一种无限的想象,突然折入一滴晶莹的雪水,在他交响乐一般的语言中,让这滴神奇永恒如恒河之沙的雪水,浓缩了整条河流的声像与全部,而这滴水,成全了这条河流,这条河流,也终将在生死的意义上超脱涵养了她的高原雪山,好像雨水超脱了云影。相比一条大河,集所有难度于一身的还是这滴水:


从这里出发。巴颜喀拉创造了你

想象吧,一滴水,循环往复的镜子

琥珀色的光明,进入了转瞬即逝的存在

远处凝固的冰,如同纯洁的处子

想象吧,是哪一滴水最先预言了结局?

……

在这里只有石头,是没有形式的意志

它的内核散发着黑暗的密语和隐喻

哦只要有了高度,每一滴水都让我惊奇


诗人在词语的创造中,终于攀上了一个绝佳的高度,同时也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角度,那就是从一滴巴颜喀拉的雪水开始,让这滴水进入这首诗歌的心脏,给这首试图横贯中国大地的黄河的颂歌注入了奔腾的源泉。这滴水距离欧亚大陆最高的地方喜马拉雅山不远。喜马拉雅,即佛学所称的“须弥”,那是东方人智慧中,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也是该世界最高的地方。据佛经《长阿含经》卷十八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的宫殿,山脚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台阶,沿着台阶的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盾、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门、墙、窗、栏、树等,皆由金、银、水晶、琉璃等组成。鸟语花香,果繁叶茂,诸神住于其中。须弥山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居住之所。如此雄伟高大齐天的神圣之山,在佛学的视野中,却可以缩小在一粒微小的芥子中。在汉传佛学的用语中,有“芥子须弥”的说法,以此来显示佛学“大小无碍”的理论。既然一粒芥子可容纳须弥大山,一滴水又怎么不能容纳一条大河?诗人的智慧竟然与佛学的智慧在这块高地上开始相知相遇。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一滴水中包含的大河,在歌者的咏唱中,又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是水让他们的双手能触摸梦境

还是水让祭祀者抓住冰的火焰

在最初的曙光里,孩子,牲畜,炊烟

每一次睁开眼睛,神的面具都会显现

哦大河,在你的词语成为词语之前

你从没有把你的前世告诉我们

在你的词语成为词语之后

你也没有呈现出铜镜的反面

……

当你的秀发被黎明的风梳理

少女的身姿,牵动着众神的双目

那炫目的光芒让瞩望者失明

……


通过一滴水感知一条大河,再由一条大河表达无数消逝的水滴,这样的过程是一种天然而完美的过程。从十八世纪兴起,一直到近年毫无审美疲倦的解释循环学的理论认为,要认识整体必须回到个体,而要认识部分,又必须要回到全部,所有完整的理解力,只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听起来是多么动人,但这种高居其上、貌似无漏的理论,要分流到真正诗性的感知与想象中去,却依然是路途遥远。而这样一个优美的认知框架,竟在吉狄马加这首诗歌的结构中得以呈现,我想,所有的阅读者当会在这样一种合理的诗性结构中感到阅读的愉悦。这一滴水的大河,在青藏高原的流淌,是明亮、秀丽而清澈的,仿佛少女的姿态。大概这也是诗人之所以坚持将这首写黄河的诗歌,不以黄河命名,而要固执地以“大河”名之的潜在原因。当这样一个过程越来越漫长,越来越雄壮,河流也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为必然要成为的自己。去过青海的人都知道,“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一过贵德,飞流直下,切入黄土高原的河流开始变得发黄、浑浊而沧桑。事实上,黄河也只有进入了大陆的腹地,才开始丰满而成熟,才可称为养育整个文明与民族的母亲河。


我们把你称为母亲,那黝黑的乳头

在无数的黄昏时分发出吱吱的声音

在那大地裸露的身躯之上,我们的节奏

就是波浪的节奏,就是水流的节奏

我们和种子在春天许下的亮晶晶的心愿

终会在秋天纯净的高空看见果实的图案


一旦进入对河流的叙述,铺天盖地的语言浪潮自然会席卷而来,每个人的心跳,春华秋实的繁盛,两岸的历史与灾难,都会在一条大河中泥沙俱流。人类自古逐水草而居,这条河流,是中华文明真正的缔造者,是无数过往历史几乎不留痕迹的承载者,正如孔圣所感叹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如诗人笔触所掠:


哦大河,在你沿岸的黄土深处

埋葬过英雄和智者,沉默的骨头

举起过正义的旗帜,掀起过愤怒的风暴

没有这一切,豪放,悲凉,忧伤的歌谣

就不会把生和死的誓言掷入暗火

那些皮肤一样的土墙倒塌了,新的土墙

又被另外的手垒起,祖先的精神不朽

穿过了千年还赶着牲口的旅人


诗人无所不能的语言,穿越生死,穿越今昔,穿越祖先和旅人。语言的世界可以揭示自蔽的物质世界。黄河在时间中的流淌再漫长、再复杂,现实中的黄河都无法自己展示自己叠加中的过去和未来;眼前的河流,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永远是事物自身,既不同于一瞬之前,也无法幻化为一瞬之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指也包含这个意思。因此单纯世界的真实只能是一片混沌,只有在人类主观世界的描述中,它的真实状态才能够清晰起来。而诗歌艺术,是语言对于对象世界复杂关系的摹写,这样的摹写,能够在语言的图画中,为人们勾勒一个相比真实世界更加综合与抽象的世界。语言中呈现的世界真实性比单一的对象世界的真实性要更进一步,因而是一种更高的真实。但这个更高的世界,本质上不是发现,而是一种遵循人类认知规律与修词规律的语言创造,也就是说,对事物能够圆融而澄澈表现的语言,才可构成诗歌,这样的语言,是语言的晶体,它处处都散发着通透的光彩,即使暂时不被人完全理解,但越过时间的门槛,在神圣的殿堂,它映入天窗的肌体与结构脉络清晰:


他们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过你落日的辉煌

在那更远的地方,在更高的群山之巅

当自由的风,从宇宙的最深处吹来

你将独自掀开自己金黄神圣的面具

好让自由的色彩编织未来的天幕

好让已经熄灭的灯盏被太阳点燃

好让受孕的子宫绽放出月桂的香气

好让一千个新的碾子和古旧的石磨

在那堆满麦子的广场发出隆隆的响声

好让那炉灶里的柴火越烧越旺

火光能长时间地映红农妇的脸庞


诗人对大河的描述,也紧随着河流的节奏,汹涌地掠过群山、村庄、和孕妇被照亮的脸庞,也划过无数仍然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歌谣。他对黄河沿岸歌谣的礼赞,仿佛一个亮丽的漩涡,在整首诗歌中,独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段落,这也是对于所有两岸那些优秀的歌谣在修辞上的欣赏、体认与互文,也更像一个转折,在这里稍一停顿,这条越来越宽阔的大河,就开始要缓缓汇入大海。

从河流的角度,归入浩瀚的海洋,就是一种消亡,或者就是一条大河经过时空中的漫长和曲折之后,终于要回归为一滴水的过程。黄河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母亲,但大海又好像是这条河流的母亲。当这条河流还是一滴水的时候,她就开始朝着大海呼唤的方向奔流。大海接纳了这条河流,让这条河流的终端一次次消失,但这是所有消亡中最伟大的消亡。与其说是一种消亡,倒不如说是消亡的消亡,是一次又一次让黄河获得了新生的死亡。“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就是一滴水的故事,一滴水自生至死无限循环从而接近永恒的故事,其中的艰辛与悲壮,正如它自己的颜色与宣泄。且听诗人超凡绝伦仍在持续的咏唱:


同样,大海!你浩瀚,宽广,无边无际

自由的元素,就是你高贵的灵魂


地低亦为王,终聚为海。从最高到最低处,生与死,竟然可归于同一。如此的自由,将构成了世界万物最终的秩序与理想,值得让歌者颂扬。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即将隆重开幕
  2.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5.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6.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8.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9. 吕进:关于《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的回忆碎片
  10. 遂宁国际诗歌周暨《诗刊》2018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