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对于这些不结果的树木而言
鸟窝是唯一的果实
与那些没有鸟窝的树木相比
这多出来的重重的一笔
把一棵树的一生
描写得更加绘声绘色
而故乡终究是潦草的
一些探头探脑的鸟
它们无意间窥见了
村庄所有生老病死的秘密
它们居高临下的样子
多么像童年的我
向一只蚂蚁伸出了碾子一般
罪恶的食指
没有蚂蚁的村庄
一树鸟窝不比一户人家
更加寂寞
点 评
就内容而言,《树上的鸟窝》并不复杂;诗的意图明显指向乡村的败落,以及这种败落背后的一种更具有象征色彩的文化的颓败。这是一种痛到难言的衰败,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在这无可逆转的颓丧中自生自灭了。诗人见证了这种衰败,但除了把它记录成一种情感的文献,除了隐隐的愤怒,诗人意识到可预见的未来,根本看不到它止步的迹象。
这首诗中,诗的感染力发挥得很巧妙。诗的主旨尖锐,但诗人并不想放纵带有愤怒色调的感情;那样的话,诗很可能会流于一种廉价的指责,从而失去诗的见证的力量。诗人使用的视角对诗的感染力的散射,乃至对诗的主题的演绎,起到了关键作用。乡村的败落,作为一种典型的现代命运,很容易被写成一种来自外部的带点煽情的新闻报道。而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得很克制,他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揭示存在的真相。诗人运用的视角,并不单纯来自城市,来自外部世界的投射,而是来自诗人切身的经历。就像诗人交代的,它来自童年经验,来自对诗人的出生地的深切的回望。这样,生我养我的“故乡”已大面积沦为一种半死不活的废墟,才显得惊心动魄。
在很大程度上,这首诗内在的力量来自诗人对乡村的现代命运的清醒的觉察。这种觉察不乏总体性的视野,而诗人采取的手法近乎一种突袭。从单纯的意象入手(树上的鸟窝),诗人像编织毛毯的手工艺人那样,将复杂的情绪轻快地编织进了语言的肌理。不要小瞧诗人在“鸟窝”和“鸟巢”这样的细节上所做的选择,它揭示了诗人对语感的自觉。“鸟窝”在语感上更贴近童年的经验,它是活生生的,偏于地域的口音;并通过带有方言色彩的声调,夯实了这首诗的真实性。
第一节中,“不结果”的意象,近乎与艾略特《荒原》中呈现的“不孕的土地”的意象同声相和。把“鸟窝”强行指为“果实”,既有反讽的指涉,也有经验的反转。有鸟窝的树和没有鸟窝的树之间的对比,强化了不孕的土地的意象。曾经的再也回不去的出生地,“故乡”胆怯的像试探命运的“鸟”。“无意间”窥探到的“秘密”,其实并不真的是“无意间”观察到的,它是一种注定的命运,它注定得就像“童年的我”“向一只蚂蚁伸出”的 “碾子一般罪恶的食指”。这个比喻,使用得很大胆,也很有新意。它也让这首诗的批判指向变得更具有包容力。原本“童年的我”,就主体形象而言,似乎应是纯洁的,绝缘于历史之恶的。但正如诗人直觉到的,在乡村的普遍的颓败中,甚至连“童年的我”都可能在一种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损害的举动。而诗的结尾,“没有蚂蚁的村庄”“一树鸟窝不比一户人家更加寂寞”,更是写出悲凉到骨髓里的悲剧意识。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蒋浩 贾鉴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