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至5日,“新诗百年:中国当代新诗理论批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共同举办。谢冕、孙绍振、洪子诚、叶橹、吴思敬、黄怒波、刘福春、王光明、孙晓娅、张桃洲、陈仲义、沈奇、简政珍、郑政恒、朱西(意大利)、佐藤普美子(日本)、郑慧如、敬文东、姜涛、张洁宇、张立群、孟泽、李怡、谭五昌、陈卫、翁文娴、张宝云、张松建等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诗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新诗自发生之日起,至今已走过百年时间。而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是伴随着新诗的诞生,同时出现的一种诗学形态,它既植根于悠久的中国诗学传统,又自觉地汇入到了现代世界诗学理论的总体格局中。为回顾新诗的百年历程,考察当代新诗理论批评的态势、现状,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此次会议,以期总结新诗理论批评发展过程中的成就,梳理有待解决的问题,推动其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开幕式由吴思敬教授主持,谢冕、孙绍振、叶橹、黄怒波分别作嘉宾致辞。谢冕指出,此次会议的层次极高,尤其代表了当下诗歌理论与批评研究的最前沿,而作为新诗百年的节点,在2017年召开的会议更加彰显了其本身的庄严与重要性。孙绍振强调,新诗诞生于民族危亡时期,在对古典诗学传统的“打碎”与“传承”中行进,通过这种百年回顾,我们能够更为有力地看清新诗发展中的问题。叶橹重点表达了对新诗未来发展的期待,指出诗歌创作与批评应在“无序”与“自由”的状态中进行。黄怒波则展望了中国诗歌学会在今、明两年围绕着“新诗百年”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及取得的成就。
随后,与会者围绕“当代新诗理论批评态势”、“当代新诗理论批评的概念、范畴、方法”、“新诗理论批评家研究”、“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的焦点”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新诗与传统的关系、诗人的“手艺”概念、新诗研究的历史化、当下诗歌批评的“强制阐释”等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与争论的焦点,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一方面构成了对百年新诗理论批评的检视与反思,另一方面则在某种程度上为诗歌理论与批评研究的未来做出了方向上的指引。
此次研讨会持续两天,取得了丰硕的研讨成果。在简短的闭幕式上,洪子诚教授代表大会作总结发言。洪教授再次阐明了与会者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体系性批评是否存在”,以及“理论与批评”“诗评家与诗人”的关系探究等,同时表达了对会务工作者们的感谢。最后,吴思敬教授则重申了此次会议的目的,并对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学者表示了由衷的谢意。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