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理论批评家王光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西川应邀出席了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The Universty of Oklahoma)与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美中诗学对话”系列活动。
这项活动是中美两国诗歌研究、交流活动的最新举措,也是马克•艾伦•弗雷特(the Mark Allen Everett)诗歌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从今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奇数年份在美国,偶数年份在中国举办,邀请两国著名诗人与批评家共同讨论中美诗歌现状与历史,促进大国诗歌的交流互动。
今年的“中美诗学对话”活动于10月22——27日分别在美国国立俄克拉荷马大学与阿肯色州作家营、州立博物馆举行。美方出席对话会的主要嘉宾有:诗人兼批评家Hank Lazer(汉克·雷泽尔)、Stephen Fredman(斯蒂芬·弗雷德曼)、Jonathan Staling(石江山)、诗人Mer-Mer Berssenbrugge(白萱华)、Arthur sze(施家彰)、Denis Wair(梅丹理)等。
本次诗歌活动的内容主要由两国诗人的诗学对话与朗诵活动组成。由于诗人骆英的《“虚无”与开花》诗学论文、中国诗歌学会与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诗歌年度报告》已经被翻译到美国,为不少诗人、学者所了解,“诗学对话”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化对美国诗歌的影响、美国诗歌对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影响等话题上。一些美国批评家、诗人提出,庞德向美国社会介绍中国文化虽然有很大功劳,但庞德介绍的主要是儒家文化,而美国社会需要的是道家文化和佛教,道家和佛教中某些虚无意识也是今天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倡导实验精神,也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只是美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对杜威的意义认识不足。西川的即席演讲对这些观点作了回应,他认为道家思想有我们所未意识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应该注意道家与道教、法家的关系与区别,它们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也有互补性。
王光明为对话准备的发言是《美国诗歌对与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影响》,十分巧合的是,美国学者关于杜威的发言,所谈论的主要对象正是杜威的中国学生胡适。王光明介绍了19世纪翻译《人生颂》以来美国诗歌在中国的传播,重点讨论了胡适通过翻译“借体寄生”的个人写作现象所体现的新诗理想。胡适的翻译和写作现象,引起与会者广泛的关注。
诗歌朗诵是本次诗歌交流的另一个重要形式,三场朗诵会分别在俄克拉荷马大学艺术博物馆、阿肯色州尤里卡作家营和阿肯色州博物馆举行。王光明朗诵了卞之琳、冯至、穆旦的诗作,其他诗人多数朗诵的是自己的作品。西川分别用汉语、英语朗诵同一作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常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这次诗歌交流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上述两项主题活动外,两国诗人、学者还参观中国文学翻译档案馆和“发明的诗学”展览。文学翻译馆最令人注目之处是收藏了阿瑟·韦利三分之一的档案,包括庞德《神州集》韦利的批注本。而“发明的诗学”展览则让每一参观者对石江山(Jonathan Staling)教授的执著探索精神产生由衷的敬意:他“发明”了一种用中国宋代的拼读方式学习英语的教学体系,这与其说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不如说极其诗意和美学意义。有趣的是,在前往阿肯色州尤里卡作家营,途经阿肯色大学所在地小镇午餐时,竟然发现了石江山教授记忆深刻的一家二手书店,当时石江山还是一个13岁的少年,偶经这家书店时买过唐诗和《毛泽东诗词》,从此与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结缘,并成为“发明的诗学”的发明者。这次中美诗学对话,他也是主要组织者之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