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宋诗研究怎样突破

作者:胡晓明    2017年10月17日 09:23  程门问学    780    收藏

我今天到南京大学讲宋诗,是向程千帆先生致敬来了。在我看来,宋诗的研究无论如何有了多少新的进展,新的成果,如果要想有真正的突破,还是得要从千帆先生这里重新出发。所以我们每过一段时间应该有学术史的重新学习,向程先生这样的大师朝觐,以获得新的灵感与能量。


向程先生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学术的大目标,一是学术的方法。我先讲前一方面。


现在,全宋诗、全宋文也都已经编好,文献上是有很大的进步了。论文成果也很多,新的领域、新的论述,不断涌现。但我认为有两个倾向是否有待于克服:一是周围研究的流行。周围研究就是找一个外面的角度,然而把文学对上去。大家大概是习惯于唐诗研究的做法了,又开始在“宋诗与XX”的模式下展开研究,这样下去,有进一步将文学史学化,使文学朝史学附庸的方向继续发展。尽管西方也有这样的主流,文学、思想,都敌不过史学。然而,这样一统天下的局面,毕竟不是正常的。现在很多文学研究,收集了很多材料,整理了很多文献,然而永远只在文学的四周打转,永远也不愿进到真正的文学里面去。他可以讲几小时的诗歌,却可以一首诗都不愿讲。他可以讲几天的文学,却可以根本不提语言的艺术,更不提文学的心灵。因而,文学研究的回归,是我们期待很久的正道。程先生其实早就见到了他身后学术界的道术为天下裂,他提出的考据与批评结合起来,真的大有深意。他讲的批评是文学批评,是提醒大家不要流于繁琐和细碎,要回到文学大义上来。


另外一个倾向是提不出大的目标,也似乎不在乎大的目标,只满足于一些小的题目,流于一些局部的成果。或者只热心某种占地式的考量。程先生他们心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还宋诗一个与唐诗“并肩诗衢”的地位,他们有一个整体战役,即宋诗争夺战,因为,宋诗毕竟承载的中国文化的程量更为厚重,更为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之花的美丽。我们看程先生在给曹虹书写的序言,以及为全宋诗写的序言里,都讲得很清楚,我们看程先生写陈寅恪、写马一浮的文字里,也都有相关的意思。


但是我认为程先生他们这个目标还是没有完成,宋诗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还是没有过办法与唐诗相比。不仅是一般知识大众,而且古典文学专家那里,唐诗都还是高于宋诗。这个千年门户之见,太深重了。


学术研究有课题,人家做过,就没有必要再做了,因为你不应该重复别人的工作。但是有的课题,值得从不同的角度再做,因为这个课题不是一次性的,唐宋诗之争,就不是一次性的。只要你有新的解读,为宋诗得分,那都是学术的重要积累。


所以,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宋诗经典化的工作,包括流派、史实、诗选、理论、文化、断代史等,工作还有很多,几代人都做不完。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大的目标,要时时回到程先生这里来,充充电,正心诚意,然后格物致知。


其次,程先生的方法,我以为是中国诗学研究的正路、大路。对于宋诗研究而论,有两点是重要的。一是以作品为中心的方法。现在很多人讲文学变成讲故事,放弃作品、放弃理论、放弃美学了。二是比较的方法。


程先生讲作品讲得很细致,特别注重词语。词语其实是诗学的基础。


程先生的比较方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我最喜欢《四篇桃花源作品的比较》,是唐宋诗学的经典。如果让我选一篇程先生的论文作代表作,我就选这一篇。这篇作品的大目标,正是唐宋诗并肩的问题。是为宋诗争一大口气。如果将韩愈也看作宋型诗,无疑程先生的美学倾向是宋诗。而且他令人信服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王维无疑是唐诗的典型。浪漫高华,贵族气的、唯美的人生。但是你只要读韩愈的桃花源诗,不能不承认他更有文化内涵,更有深度。因为他颠覆了王维的虚幻的美的陶醉,直面现实人生。如果我们再看王安石的诗,特别是那样石破天惊的发问:“天下纷纷经几秦?”你就不能不说,宋诗确实比唐诗更有力量。


中国诗并不是像西方纯文学那样,只是一种文艺性的东西,中国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思想的文学。诗言志,没有志,或者小感觉,不是诗,不是士的文学。五四一个问题,就是把中国诗变成了文艺之一种。他们还自以为是进步,是启蒙。这个是讲宋诗最后不能不涉及的大问题。关系到现代文化建设的大问题。


沿着程先生的路子,再加以新的综合,可以对宋诗做哪些事情呢?


有三个新意,一是电子古籍的条件下,可以做更为细致的比较。把程先生他们没有办法做的事情,做得更细更彻底。我记得程先生说他有时候也会为一个典故,转好几天一无所获。


二是可以在理论上做大,增加解释力。可以在新宋学的框架下,强调其中的文化心灵的不同。这是程先生在桃花源诗比较中已经涉及到的,可以再深入。


第三是可以比较辩证,唐宋诗的相互成全。下面我就举三组诗例来谈谈。


第一组


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宋诗中最好的读书诗,读书人不可不知。早晨读来,心头满满,素朴而华贵。


比上一首更显得有宋人特点了。试比较:“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何等的销魂,而这里是宋人清醒自信的理性气质:“无花无酒过清明”。且“晓窗分与读书灯”。一大早起床读书。书与火之意象——“以书为资粮,以文为火种”的隐喻贯穿其中,而一种优游涵咏于人文生活的情调,表现了清新明朗、自在潇洒的书生情怀。


一年之中,天最清宁,地最平静的时节,如果拿一个节日无花无酒,那就是清明。现代中国人不热闹不足以过节。但是这里有一点古意,毕竟有了一个安静的读书节。甚至不点火,有点斋戒的味道,又不那么太宗教。一切都从新开始,新的风景岁时、新的心情感受,以书为缘。请再参读下两首写宋人清明诗:


每年每遇清明节,把酒寻花特地忙。

今日江头衰病起,神前新火一炉香。

(《清明》,《古今岁时杂咏》卷一五)


可惜韶光过眼明,一分流水二分尘。

杜鹃声感客中客,蝴蝶梦飞身外身。

一滴清明寒食酒,万家红杏绿杨春。

斗鸡走狗非吾事,新火书灯谁共亲。

(《清明次韵周君会》)


两首都是不要热闹的,有宋人气味。前一首是新火先从神前起,一种准宗教的心情。后一首是在“一分流水二分尘”的淡泊心境中,与书灯相亲。


宋人喜读书生活,青少年时代的读书底子,是人生无上的财富。更请参证:刘克庄《记梦》:“纸帐铁檠风雪夜,梦中犹诵少时书。”刘跂《学易堂作》:“老不任作务,读我少时书。”陆游《怀旧用昔人蜀道诗韵》:“却寻少时书,开卷有惭色。”陈造《客夜不寐四首》:“少睡更堪寒夜永,新来熟遍少时书。”——皆可见宋人少时读书集义的文化生活带来的人生底气与生命意义,“少时书”成为宋人的新经典。“少时书”包含着重要的教育学信息:生命有自己的季节,一旦错失了,就永远没有意义了。我想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少时书”。晁冲之《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唐人骑马诗多,宋人读书诗多,亦可见唐代是“功名的社会”,而宋代则是“书香的社会”。


另一首清明诗是山谷的: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


你们看第五六句,很有士风士气。


第二组


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万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送我还。


“绿”字的用法在唐诗中也有用过,但宋诗却非常注重“诗眼”,即往往用一个字可以打开全篇,也是诗中最闪光的亮点,比之唐人,则唐人多讲究全篇(意境、势、象)、而宋人多炼字讲句法。“绿”可为此诗的“诗眼”。


更具有宋诗特点的,我以为是后两句。“春风明月”这一词语的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还”不是还乡,而是指何时还都,即回到报国、报君的政治生活之中。表层意思,“春风”是美好的政治气候,“明月”是贤明的君主提携。春(清)风明月,在抒情传统中本来是指回归家园的、快乐自适的理想生活境界。如“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寒山《诗三百三首》),“明月清风,良宵会同,今夕不饮,何时欢乐”(夷陵女郎《空馆夜歌》),“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白居易《长安正月十五》)等,而王安石这里却故意一反旧义而出新。春风、明月分开,分写时间地点,均代表人生中用世报国、发挥才能的美好理想。这也一种脱胎换骨法。


深层意思,更引申说,诗人不仅想象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定会有“春风明月”的良机,而且在诗人那里,春风、明月更是宇宙中最美好长青的生命存在,有这样美好的景物在,人生便有根据。宋诗中,“清风明月”已成常语,多表宇宙恒久美好之证,如欧公“清风明月本无价”,山谷“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寿圣观道士》),王十朋“清风明月处处共”(《宿东林赠然老》),王质“清风明月万古长如此”(《陪林守游南湖月下歌》),以及东坡“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前赤壁赋》)等,已成现成思路。唐诗中(如: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岑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也有乐观的成分,但宋诗中这种乐观,乃成为有口号有套语、贯穿语言与信念的一种诗化信仰。


这样,这首诗就同时兼具了唐诗的抒情传统与宋诗之变化求新。


第三组


寇准《微凉》:


高桐深密间幽篁,乳燕声稀夏日长。

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


首先试比较诗与词的异趣:“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这是词。区别在后面一句的旨趣不同。诗与词,一筋骨,一韵度;一尚意(世间清景),一要眇(新月、人归)。


此小诗又极富于宋诗意趣。凉爽、清空,是宋人追求的身体感觉。先说宽袍大袖,风穿行其间——这种服饰曾在宋代贵族士大夫中盛行一时,以此写人,有人景合一、潇洒自如之美感。譬如:


满袖东风惬人意,见君诗与字俱清。

(黄庭坚)


凭谁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吴可)


何时着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陈与义)


对比唐人的“天香满袖归”(孙逖),“馨香来满袖”(钱起),“朝罢香烟满袖归”(杜甫),“满袖香风白日斜”(贯休),唐人的“满袖”,都是东西,而宋人这个诗语中,空灵得多,潇洒自如得多,“清”字被大大张扬了。“清”的美学,源于六朝。然唐美学以“唐三彩”为象征,豪华、瑰丽、挥洒、富于西域色彩的浓烈;宋代美学以“宋瓷”为象征:宁静、清灵。


宋诗中“清”的美学。可参张先《题西溪无相院》: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断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张先诗“入郭僧寻尘里去”,表明僧人入于城市红尘之中。宋代宗教很有人间味道,寺庙多修于城市之中,与唐代的深山修行不同。用“积水”“门静”“山影”“鉴中”等,诗人将这一寺庙写得很“清”,同时又有人间味道。是宗教的世俗化,又是世俗的宗教化。其实“清”的美学,也是即人文即宗教,即世间而超世间。宋人的宗教,是解构的,也是建构的。


顺便讲到“张三影”。这一趣味,表明了宋诗学对于“影”的审美自觉。“影”为什么美?佛家不是说,人生只是如电如露,只是梦幻泡影么?人生要义,即于无相无住中,把握本然。禅宗明此,更不立二元,转而注重现象与世间,即不舍弃梦与影,于梦影之世间求自我之证立与解脱。


“清”也是从世间物象中提纯的一种“影”之美。明明是梦,明明是幻,明明是浑沌的世间,偏偏可以发现其中的“清”与“影”之美。所以,“清”也是一种生命升华的观照。


宋诗学乃是从对于人生否定的智慧中,翻上来再肯定生命。只有洞悟生命而又喜悦生命的宋人,才会有对于“清”与“影”的美学肯定。又可参苏舜钦《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从帘里透映的榴花,梦里划过的莺声,此诗以夏日最浓的意味,写出清空而灵妙的心灵状态。又可参黄庭坚《鄂州南楼》: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大幅的清美,如现代张大千的画。如泼墨般将十里荷花、南楼一并绘出。荷花——宇宙中最有清气的生命,清凉无比的生理感觉、与文化的感知化为一体。又杨万里《闲居初夏》: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酸,用身体感觉写出夏天的节令,也是宋诗的日常意味。而芭蕉之绿被阳光反射到窗纱上,则是宋人的影之美学与清之美学合一。可见张镃谓诗人“心胸透脱”,正是一幅天地自然与人心共有的清明莹洁之美。


既能认识到人生是梦幻光影,又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美好;既不过于沉溺人生,也不夸张超越的体验,这就是宋人达到的高度。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重建宋诗学的文化高度。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吾国近年之学术,如考古历史文艺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荡及外缘熏习之故,咸有显著之变迁。将来所止之境,今固未敢断论。惟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同上引,《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上海古籍,1980)


其实,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新宋学,也是当代文化未尽之大义。讲宋诗,就是心中要有宋代文化复兴的大目标。这才是讲宋诗的正道。


(本文为胡晓明先生2007年4月9日在南京大学的演讲实录,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光阴里的诗意与传承—— “青春诗会”40年:记录时代脚步,见证数代青年诗人成长
  2.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3. 重立人民性与重塑主体性——对当前新工业诗歌写作的一次掠观或几点体会
  4.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7.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9. 诗人陈先发当选安徽省作协主席
  10.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 《青春,如风有信》(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中外对照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
  2.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东京梦华·菊香宋韵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开幕式暨座谈会成功举办
  6. “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开幕式暨“青春四十届·致敬诗歌和青春”座谈会隆重举行
  7. “每日好诗直播间”暂停一周
  8. 第444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10. 博士论文《〈诗刊〉社“青春诗会”研究》(节选)丨左存文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