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吉狄马加在“潜江诗群”研讨会上发言 通讯员郑囯华摄
时间:6月24日
人物:吉狄马加
●人物简介
吉狄马加,1961年生,四川凉山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诗人,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近50个国家或地区出版发行。曾获南非姆基瓦人道主义奖、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等成就,他创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等活动,已成国际诗歌交流的盛会。
●对话背景
在当下的社会里,诗歌是在回暖,还是从未远离,也许是个见仁见智的事。
6月24日,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来到潜江,虽然他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江汉平原上的小城,与当地诗人们的相聚却如回家般亲切,夜谈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多。“诗人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气息,你讲不出更多的道理,但会觉得我们就是一个家族。”
此次来潜江,他是参加当地举办的“潜江诗群”研讨会暨首届章华台诗会。只有百万人口的潜江,居然活跃着100多位诗人,诗歌创作的氛围非常浓厚。“爱诗写诗的人都是比较纯粹无私的人。”
“最好的时期并不代表所有诗人都写出了最好的作品。”吉狄马加认为,当下中国正是诗人进行创作的最好时期,最重要的还是要完成对世道人心的心灵陈述,这也是诗人永远不可替代的精神职责。
诗人在全世界都能找到朋友
记者(以下称“记”):百万人口的小城有100多名诗人,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潜江诗群”这样的诗歌现象?
吉狄马加(以下称“吉”):一个地方出现令人关注的诗歌现象有很多原因。江汉平原历史悠久,有深厚的诗歌传统,诗人的写作以及出现好的作品,很多时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潜江有一批痴迷诗歌的创作者,几十年持续着共同的诗歌追求,再加上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和引导,从整体上营造了很好的诗歌环境,所以出现“潜江诗群”并不奇怪。
记:这里的诗歌创作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你觉得有哪些共性和个性?
吉:我认为任何有诗人群出现的地方,其最大共性肯定是这个地方有很好的诗歌文化氛围。要说个性,必须体现在诗人个体的写作上,因为任何所谓的共性,都不能离开个性的加入,更何况每个地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差异。像我的老家四川大凉山,那里是海拔两千以上的高原地区,我们的山地文化就和千里沃野的江汉平原不一样。
记:与诗人朋友们在一起交流的感觉应该不错。
吉:这么多朋友相聚在潜江,说明我们都是诗人家族。我和哥伦比亚国际诗歌节主席费尔南多·任东开过一个玩笑,我告诉他我们就像国际歌里唱的那样,只要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兄弟。
越是物质时代,越考验诗人
记:你是中文系毕业,那个年代诗歌爱好者很多,你刚才说诗歌正在回暖,是否说明它曾被边缘化。
吉:诗歌是不是被边缘化了,往往是外界对它的某种议论和评判,它从产生起就没离开过人类的现实和生活。我认为任何时候,如果诗歌完全成为一个被所有社会人所关注的中心,并不是件正常的事;如果所有人都忽视诗歌,这也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诗歌不能直接解决贫困和疾病问题,也不可能把卫星送上天,但如果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没有了诗歌,就应该去反思,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记:你觉得现在是诗歌创作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吉: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时代,越是在这样一个消费和物质主义的时代,恰恰是考验诗人的时候,真正的诗人应该在这个时代有所建树。但是,最好的时期并不代表我们的诗人都写出了最好的作品。现实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人类那些关于爱、关于自然、关于人性,关于心灵、关于梦想等东西,依然是诗歌最基本的主题和内容,和二十世纪那些世界性的大诗人相比,应该说我们的格局还不够大,诗歌作品要更多关注人类的生存现状和未来。
官员与诗人身份,不能简单分割
记:你之前曾是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策划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成为世界第七大诗歌节,也推动了多个国际诗歌交流活动,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热情和行动力?
吉: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歌国度,应该有在世界产生影响的诗歌节,这也是我创立诗歌节的热情和动力。不管我是作为一名诗人,还是一个文化组织者,双重的身份都让我有责任去做好这项光荣的事业。但是,创立一个有影响的诗歌节相对容易,要延续下去困难就会很多,中国有许多好的文化品牌,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持之以恒地去做,才可能成为有历史、有深厚文化积累的国际品牌。
记:在诗人和官员这两个身份中,您更看重哪一个?
吉:这么说吧,写诗的时候,我更看重我的诗人身份;面对工作的时候,我看重的是我公务员的身份。我觉得这是两个概念,不能简单混淆。诗人不是职业,官员这样的公职有时间界限,而诗人的角色是伴随其一生的,哪怕肉体消失了,他的作品还有可能留在世界上。
一位评论家告诉我,在关注我的所谓双重身份时,总有两部分人会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当你作为政治人物做出一定业绩时,他们并不看重你的行政能力,而会定位说你是一个诗人;当你写出了具有一定高度的诗歌作品时,他们却喜欢遮蔽你的诗人身份,强调你是所谓的“官员”。其实我在24岁就获得了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也就是现在鲁迅文学奖的前身,当时的获奖者还有诗人北岛等人。
最重要的挑战来自诗人内心
记:写诗似乎很容易,但要真正写好又很难,诗歌界很容易就发生一些受人关注的现象,像之前的梨花体、废话体等都引起过争议。
吉:你说到的这些诗人,其实都是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诗人,我读过他们的一些作品。如果要从评论角度评价一个诗人,我以为应该完整地去阅读他们的作品,不能断章取义为博取他人的眼球。不是每个诗人的全部作品都是上乘作品,比如说我的诗,从诗歌艺术和技艺上来讲,大概80%都不太好,只有20%还可以,我觉得对一个诗人来说就可以了。前年与俄罗斯杰出诗人叶夫图申科在北京见面,他对他的诗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幽默和玩笑,其实都是来自心里的话。
记:你与国外诗人交流频繁,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你觉得中国诗歌走出去的状况如何?
吉:当下中国可能是诗歌活动最多的国家之一,现在许多外国诗人也都往中国跑,来参加我们的诗歌交流,与过去相比,中国诗人被翻译出去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但也要承认,汉语仍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相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学汉语的外国人会更多,其中必将涌现出更多具有诗歌翻译才能的译者。
记:全球化时代对诗人创作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吉:我觉得最重要的挑战还是来自诗人内心,一个诗人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灵魂,面对纷纭复杂的时代和生活,而不被外界所左右。现在很多诗歌缺乏精神高度,作品离人类的心灵很远,离现实很远,我认为好的诗歌任何时候都要坚守真诚,否则就不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