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飞地(Enclave)主办的“图像与修辞——吕德安&王艾双个展”将于5月27日在飞地书局文学艺术空间举行。此次展览将展出两位艺术家——吕德安与王艾近年创作的部分作品。其中,作为本报主办的深圳知名品牌文化活动“诗歌人间”的老朋友,诗人吕德安也将带着自己的画作与鹏城的市民与艺术爱好者见面。昨日,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吕德安
吕德安,1960年生于福州,著名诗人,画家。上世纪80年代创建诗社“星期五”;南京“他们”文学社成员。著有个人诗集《纸蛇》《另一半生命》《南方以北》。90年代旅居美国纽约,创作长诗《曼凯托》。
在中华文明长河中,诗歌与绘画可谓最为比肩同美而又炫目的浪花。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是诗圣杜甫写景的名句,是诗境,是画境,更是化境。在吕德安眼中,诗歌与绘画是相得益彰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共同指向诗意的表达。
谈及自己的身份认同,吕德安坚定地说,他首先是诗人,其次是画家。他对自己拥有的双重身份非常自豪。
在他的理解里,诗画同源,这源自中国的书画传统,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文化基因。吕德安在纽约旅居生活过,对西方艺术也有亲身的观察;同样他在福建居住过,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碰撞与思考中,他体会到东方文化的重要性。他看抽象派大师波洛克的画感受到强烈的本能的诗意,从此改变了他对抽象艺术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认知。波洛克的作品中所透出的诗意的力量也引发他的思索。绘画所传达的信息,是诗意与诗性,是直接而朴素的。
吕德安《近景和远景》
吕德安在诗歌界名声斐然,风格独立。而在绘画界,他也是早就浸染在艺术的怀抱中。吕德安告诉记者,他念书的时候读的是工艺美术,一直与艺术发生着联系。在上世纪80年代,新诗重新绽放光彩的时候,吕德安以诗歌的方式表达自我,在他看来,是不自觉的创作。彼时,西方当代艺术也涌入中国,一时之间,让吕德安充分吸收各种艺术养分。
在早期,吕德安受到印象派大师高更、莫奈以及维也纳象征主义大师克里姆特的影响。他仍然记得年轻时阅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给他带来的内心的震撼。“这本书以高更为原型,打开了我的世界。显然我受当代艺术所吸引,被不断提示着艺术是一种终极的经验方式的传达。”
他具体解释说,这种经验可能是“师法自然”的一种道,可能是一种自我存在的认知,就像诗歌写作中对共性的理解。诗歌创作与绘画创作,相互参照,相互促进,在吕德安的艺术生涯中一直是两条并行的轨道。
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吕德安从2013——2017年所创作的作品,与早期相对具象、侧重表现性、色彩鲜亮有着明显不同,此次展出的作品更偏向抽象,色调偏灰,主题相对集中,多方位地呈现某种时间的积淀。
他告诉记者,他早期的绘画表达更具趣味性,偏向于日常所见,与诗歌有着很多相似点。近期创作的作品则与自己的经历与变化有关,从具象到抽象,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他对艺术的思考。
著名年轻诗人、学者朵渔用“素朴而感伤的灰”来形容吕德安的油画。在他看来,在吕德安的画作前,作为一个观者,如他所言,让我们重新回到“看”,既是单纯的,也是幸福的。“吕德安笔下的灰不是一种纯然感性的灰,虽然他拥有素朴的可贵品质,但他最终却总能成功地将其转向一种沉思,并为我们带来莫名的感伤。他的灰里仿佛暗藏着全部的丰富性,仿佛有光透过。”
无论是尺幅小品,还是大作,吕德安的画面基本上都很简朴,但笔触充满灵感,每一笔都有其使命,每一个意象都暗含着命运感。他的笔下都是些简单的事物,石头、大海、光和大地,展现了他对生命的关照。
画笔赋予了诗意,作品就富有了生命。长期对艺术的思考,让吕德安越发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对传统的认知有时很狭隘有限,相比于西方艺术,我们也有自己的经验,值得学习与珍视。但凡伟大的艺术直指某种被遮蔽的经验,它是反映人性的,人类文化的基因。”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