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漂:诗词的当代魅力与价值

作者:何漂   2017年02月21日 15:16  中国诗歌网    6160    收藏

hp


● 第二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选登九


【摘要】

当代中国,诗词作为文学艺术,仍然深受老百姓青睐,诗词艺术在当代依旧绽放着魅力,依旧实现着价值,依旧展示着风采。诗词艺术的当代魅力与价值主要体现在:诗词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诗词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魅力与实力;诗词对于社会民众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诗词艺术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

文化基因、文化自信、现实意义、美育价值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光辉诗篇,在记载历史、传承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交流情感、享受艺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其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积淀了异常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诗词作为中国的国粹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内核,积淀和涵养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新时期以来,诗词创作渐渐成繁荣盛况,当代诗人自觉主动地紧跟时代,坚守内心生活,不忘流风遗躅,传承民族文脉,以积极健康、热情澎湃、认真负责的姿态投身诗词实践和探索,抒写历史风云和幸福生活,不仅繁荣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为社会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溯历史,“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着一个个朝代最高的艺术成就,今天,作为诗词大国的中国,我们还能够创造辉煌的诗词艺术成就吗?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作为一门文字艺术,再创辉煌取决于它在当代的魅力展示和价值意义。研究诗词艺术的当代魅力和价值,自然而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要解决诗词在当代的发展问题,首先应该溯本追源。诗词是基于中国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着的文学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可以说诗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学。如果要说概念,“诗词”特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中国传统哲学内涵和中国集体人格魅力且不断反映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历史和人们生活生存思维的一门文字艺术。因此诗词具有四大历史特征,即:人文性、传承性、时代性、发展性。


人文性不仅是指诗词源于人民而服务于人民,更是说诗词代表着人民所创作的文化中优秀而健康的部分,它是一种崇尚高雅的美、一种可以穿越时空的美。传承性主要是指诗词的文化根基是牢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无论历史变迁、朝代更替,诗词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必须要传承的,诗词文学的价值取向和伦理标准是必须要传承的。时代性主要是指诗词的功能、作用、取材等方面,以不同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而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所谓“文章合时而著”。发展性主要是指诗词的表现形式和创作内容以及创作时所需要依据的音律、布局、章法和技巧运用等是随着诗词艺术的创新和社会前进要求而不断革新和变化的,比如因为“诗”而发展有“词”“曲”等。


“诗”与“词”一脉传承但又各有千秋。“诗”和“词”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背景依托,以中国传统哲学作为思想基础,以中国人格思维作为生命特征;它们二者宏观上在意境方面都比较强调催人向善、真情流露,注重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它们二者宏观上在结构方面都比较强调对称性、填充性和格式化;它们二者宏观上在音律方面都比较强调规范性、节奏性、协调性。


“诗”是一种读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的,思来形象生动、联想翩翩的,写来章句分明、层次有序的,以高度凝练的文字为表达和集中反映的感情为载体的文学。


“词”是一种因为文字和音乐结合的艺术欣赏需求而从“诗”的范畴中逐步区分但又不完全脱离的韵文。较“诗”而言,“词”读来不如“诗”那样的节奏分明、朗朗上口,但更具跳跃和个性;思来不像诗那样的环环紧扣、起承转合,但更让人情感波折跌宕、想象层出不穷;写来不像诗那样章句分明、层次有序,但更显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词”也是以较为凝练的文字为表达和较为集中反映的感情为载体的文学。“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沁园春”“浪淘沙”等,它根据不同的曲名发展而成不同的格式,再以格式化的形式填充文字。


在当代中国,诗词作为文学艺术,仍然深受老百姓青睐,诗词艺术在当代依旧绽放着魅力,依旧实现着价值,依旧展示着风采。那么,总体而言,诗词艺术的当代魅力与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诗词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明确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孑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基因的作用就是传承和发展。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记录着中华民族最美最凝练的语言艺术,也刻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与气质,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的见证者。今天,诗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将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至关重要,甚至是迫在眉睫,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有上述阐述。比如我们的基础教育,保留课本上的传统文化因素,尤其是古典诗词内容,让诗词等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滋养着我们这个时代,继往开来,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似乎就是以诗歌文学发展为脉络的历史。诗从何而来?诗歌的起源离不开劳动、祭祀、两性和宗教等,民间一些山歌、歌谣、曲子等以及官方用于庆典、祭祀等活动的歌曲文字脚本逐渐被古代懂文字的有心人挖掘、提炼,渐渐整理和收录。当孔子编辑当时世界上第一部伟大的诗歌合集《诗经》的时候,他万万没有想到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他的学生和子孙们仍旧把《诗经》作为经典,仍旧在传承和发展着诗歌这门古老的文学,仍旧在热爱着诗歌、创作着诗歌。回眸《诗经》,虽然大部分的原创作者至今我们无从查找,但是因为孔子的整理和编辑,让这部伟大的诗歌合集得以流传至今,我们可以从《诗经》里寻找到孔子时代以及在他之前的社会的信息。因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亦具有史料价值。这种史料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谈及的“基因”的表现之一。诗词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它承载的信息不仅仅是在文化自身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它是历史的记忆碎片,我们把这些零碎的历史记忆进行有效整理,可以成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有效佐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诗词来寻找历史的片段,我们可以通过诗词发展的脉络来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其实诗词文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栩栩如生的中国历史。


当然,我们今天在传承着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诗词同样可以作为今天文化发展的基因,它将为后世储存着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若干记忆,为后世储存着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有价值的信息,充当着历史侧影的刻画者、书记员。


诗词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如古诗词中有大量书写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丰富的传统习俗,能够使得我们触摸到古老的文明。诗词保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能让我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和高尚的情操,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词以它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书写了一部完整且美妙的历史书,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书写了一部浩瀚且高尚的正义歌。


诗词构建着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六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为我们中华民族构建的正义的生死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为我们中国老百姓构建的的乡愁文化共识,深植在中国人的骨血里;“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为我们在构建一种爱情的力量;“哀民生之多艰兮”,这是为我们的“士大夫”构建的民生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我们构建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国家使命。等等此类,比比皆是,可见,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留存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具有永恒的魅力。叶嘉莹先生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历经千百年淘拣的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


时至今日,诗词艺术的魅力,仍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它完全超出了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的范畴,它更像是中国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旗帜,更像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自信的资本,更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递给世界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诗词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势,广大诗词热爱着通过写诗填词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新生活的态度和愿望,也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化生活,更成为新时期社会百态在文化方面的重要反映。当代所创作的这些诗词作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人文的组成部分,也将成为未来研究今天的有效素材之一。这一点,更言中了诗词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特质,它不仅仅是古往今来文化传承的基因,更加成为开启中华文化在未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基因。


二、诗词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魅力与实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丰厚而美丽的中华诗词就是中国文化展示其自信力的底气。诗词的博大精深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一。其一,汉字艺术的独特性;其二,汉语表达方式的独特性,而诗词又是汉语之美的最高境界;其三,诗词艺术所积淀着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博爱情怀;其四,诗词是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所贡献的独特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所积累的诗词,尤其是经典诗词作品,其传承的理念,其表达的思想,其代表的精神,已浸润在每个国人心中,成为中国集体人格,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构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就文学的角度而言,诗词所展示出来的魅力与价值就已经让世界叹为观止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文学繁荣高潮一浪接一浪,而这种高潮的核心其实就是诗歌文学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可以说,诗词艺术代表着中华文学的最高成就,从《诗经》、《离骚》到今天,诗歌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奇葩,历史上涌现的无数诗人和无数诗篇,成了我们今天自豪的文化资本。中华文明史上,由诗词谱写出的一篇篇辉煌华章,是那样璀璨夺目,是那样绚丽多彩,是那样彰显风流。江山多娇,无数英雄竞折腰;山河如画,代有才人领风骚。我们不得不为中国历史上的诗词艺术成就而感到骄傲和幸运,庆幸着我们生活在一个古老的诗歌王国,拥有者如此丰厚的诗歌历史文化。


通过研究中国诗词对西方诗歌的影响,我们可以找出诗词艺术的文化自信之源泉。其一,中国的诗词更加注重含蓄表达和语言的委婉,比如汉语在诗歌创作的运用角度上,不像英语诗歌那样地明显和精确,汉语诗歌以含蓄来展示美,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其二,中国的诗词讲究语言表达的简洁凝练,以简单的文字来囊括大量信息本身就是创作才能的体现这对于创作者的要求似乎更高更严格。其三、中国的诗词的创作艺术本身就不断影响着西方文学的发展,比如,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事实上,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本土新体诗歌的创作同样深受着传统诗词艺术的影响。


就思想价值的角度而言,诗词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文化砝码。综合国力离不开文化实力,而中国诗词就是中国文化实力的体现之一。就作品总量而言,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诗词作品数量是世界之冠。就诗人的数量而言,我想这一点恰恰是值得我们骄傲的重要资本,历史源远流长,江山代出人才,因此诗人的数量更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就作品的运用价值和艺术魅力而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曾经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在诗词创作内容上,其所囊括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涉猎包罗万象,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继承并发展诗词,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也承载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纽带。


因此,诗词界要牢固树立对诗词艺术传承、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文化自信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上的责任和担当。


三、诗词对于社会民众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有一种感觉,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处处有诗词。比如微信发朋友圈,配几张照片,签名一句诗词;比如报纸、网站的新闻标题经常运用诗词;比如听到的歌曲常以诗词中的名句命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青青河边草》等。可见,诗词与生活、与社会息息相关。


首先,诗词可以促进人们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提升。诗词艺术能够给人以更多的感受和体验,在创作中大量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使诗词在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并不显得呆板,而是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引用古典诗句、谚语阐述思想,展现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也展现了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二,诗词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和品格。黑格尔曾说:“诗的对象是精神的无限领域,它关心的是精神方面的旨趣。”(《美学》第三册)诗词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反而是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比如人在工作之余读读诗词,如果能够写诗填词,自然而然是一种高雅消遣方式。“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们日常生活中多读一些经典诗词,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见识和才华。以诗词艺术来陶冶性情和品格,也有几种境界,第一是以诗自娱、言情咏志,曹操说:“歌以咏志”,陶潜说:“常著文章自娱”,毛泽东说:“诗言志”等等,大概就是说的这一种境界;第二是心忧天下、针砭时政,白居易说:“文章合时而著”;第三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透人性、洞见未来,这恐怕是一般人难以到达的一种境界。浸淫在诗词艺术之中,可以让你远离喧嚣,敢于忍受平庸、冷眼、困惑和寂寞的心路历程;可以让你不被权威、世俗、自我的成就所压倒和轻易折服;可以促使你敢于挑战、创新;可以促进让你实现自我价值。


其三,诗词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联网的兴起,手机的智能化,为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诗词的传播的渠道忽然全面打通了,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也将更多了。诗词作品可以毫无阻碍地传播,诗人们以诗词互致问候,互相唱和,互相交流,因为诗词而相识的机会增加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高效、便捷、开放、互动的现代信息化社会对诗词的传播、交流、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当代诗词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其四,诗词有利于健康养生。医学界认为,影响人健康长寿与否取决于三个因素,心态、运动、饮食。三项因素中,心态好不好占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运动占三十左右,饮食占二十左右。当代人进行诗词创作,可以使人精神愉悦。虽然李白写“借酒浇愁愁更愁”,但是诗却可以帮助人排挤烦忧,诗词可以让人增添满足感和幸福感。写诗是作者的一种心理活动,情性所致,有感而发,这种过程其实就是心理调整的过程。当人们移情于诗词写作,自然忘却烦恼,使心灵宁静,从而有利于身体分泌快乐激素。


其五,诗词可以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产业。大量的诗词文化资源都具有吸引力的特质,比如常德的诗词墙,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比如古代著名诗人的故居等。诗词的兴盛也可以带动文化交流,这是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比如时下兴起的诗词之旅、诗词夏令营、诗词自驾游等。就社会效益而言,诗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加了解、加强友谊;就经济效益而言,诗人之间尤其是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诗词艺术的美育价值


诗词艺术的当代价值,最为深远的还是其美育价值。诗词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所以经久不衰,之所以代代相承,之所以源源不断地发展,之所以被历朝历代的人们喜闻乐见,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美育作用。从《诗经》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的写诗填词,两千多年来,诗都在为人类传达美的感动、传递着心灵世界最真诚、最朴素也是最令人魂牵梦绕的感情。为什么我们会爱上诗词这样的艺术?不管你是创作者,还是读者,我们如此热衷地爱着它、恋着它,甚至使用着它。因为诗词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朋友,是我们情感生活的知己,它能够让我们在千古浩瀚的诗海中找到让我们情感产生共鸣的表达。


而我要说,一切艺术的核心在于传递美的感动,一切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美的传达促进人们灵魂的纯净和升华,进而使人向善,使人拥有健康而积极的精神世界。诗词如此,书法、美术、音乐亦是如此。我们在体会诗词魅力的时候,应该是感动而并快乐着的,无论我们是离愁别绪,还是神情激荡;无论我们是表达忠诚爱国,还是表达儿女情长,我们会为自己在茫茫历史之中找到灵魂共鸣的诗句所带来的美的感动而幸运、幸福。


我们这里的“美”,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更多是讲述通过美的感官刺激和内心触动,而产生的心灵升华、精神享受。这样的“美”是可以让人们所认识、体验、感受、欣赏的,同时也被人们所创造、所表达,是人们对宇宙世界和自我精神的追求、理想,从而形成情操、品格和素养。


诗词艺术应该可以成为全民美育的基础,对全社会普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通过诗词艺术进行的情感教化,比任何一门艺术都有普遍性。诗词本身的传播就是美的传递,然诗词而歌,结合音乐而传递美;诗词而书,结合书法而传递美;诗词而画,结合美术而传递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视“诗”、“乐”的学习,非常重视诗歌审美教育的作用,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因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作为诗词艺术,其核心意义就在于它的美学价值,而美学价值不仅仅是诗词本身的所谓“建筑美” 、“声韵美”、“意境美”、“自然美”等等,更重要的是诗词艺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的动情和传神,诗词艺术温润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思、使人共鸣等等,这是升华的美、发散的美,也是可以穿越时空的美。比如当我们吟诵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会激发我们的爱国壮志,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怀;比如我们吟诵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凄美之句,我们会涌动内心深处的悲悯和伤感,我们会为古人的凄美爱情而打动。


我一直认为,美育之真谛,不在于说教,更重要的是感化人心。《礼记·乐记》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说诗词艺术最终是将世间万事万物以美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使人受到熏陶,进而产生美的感悟。比如《诗经》里的《关雎》,内容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到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的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试问这样的相思,是不是人们情感世界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反应呢?当我们为了爱情而苦苦追寻的时候,我们便想到了《关雎》里的诗句,我们便可以把这样类似的感情寄托在诗歌里。我们是在诗词艺术的升华中得到感动的,这种感动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就是一种美的传递。诗词艺术的美育作用,最大的体现就是“感动”、“感化”,进而润人心田,使人产生真诚而善良的对“美”的悟性。可以这样说,诗词艺术是为“真善美”而孕育而生的,是为人的思想感情而服务的。


诗词艺术是如何来感化人心的呢?


诗词艺术可以通过“形象”而打动和感化人。比如北宋诗人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多好、多美、多么活泼而生动的画面。此词上片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色彩鲜明、生动可爱的画面;下片则通过写游春人或者说是作者本人的神态和心理,传达出词人感概人生如梦、感叹韶华易逝的惆怅,反映出此刻的词人油然而生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思想感情。且看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其诗歌语言勾勒出的画面栩栩如生,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读此词,能被作者描绘出来的传神画面而陶醉其间,进而与之共鸣,发人感概,不知古今,何分彼此?这就是诗词艺术通过形象的描写而达到动情目的的例证。尤其是词人以拟人的手法,一个“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诗词艺术一定要注重语言本身的张力,通过语言的力量来传达思想感情。什么样的诗词语言才是好语言呢?最关键的就是形象化的语言来写抽象事物,把诗词的语言之美、语言力量淋漓尽致地体现、发挥。


诗词艺术可以通过“思想”而打动和感化人。比如唐朝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通过在作品中描绘的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象,进而由景及人,感慨自己晚年生活的不幸,来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局势,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怀。读此诗,最为关键的是岳阳楼壮观之景象和诗人乃至社会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反差。昔闻洞庭水,是在哪里听说的呢?我们不免会想到同样一位漂泊洞庭湖的“哀民生之多艰兮”的大诗人屈原。今上岳阳楼,杜甫似乎在穿越时空,与屈原进行一场历史的对话。两位诗人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但同样表达的是爱国爱民的大情怀。这样的诗篇,这样的思想,无不让人震撼。且看杜甫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他的亲戚朋友都不理他、不写信给他?自己孤苦的晚年,如此凄凉,竟然无人理睬?后面紧接着的答案是“戎马关山北”,原来是社会的动荡不安,带给了自己深重的灾难。杜甫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痛苦的失落上,而是一想起一路以来的所见所闻,不免忧国忧民之情悲壮在心,涕泪如雨!我觉得这首诗有非常宏大的气势和十分强烈的感情,其一,杜甫穿越时空与屈原(古人)的对话;其二,强烈的情景反差和逻辑悖论;其三,升华的思想境界。杜甫此作以厚重的爱民思想、家国情怀而带动我们的感情,极具感染力,为后世传递着诗词思想境界的至高之美。


诗词艺术可以通过“声韵”而打动和感化人。在古代,诗词主要是通过吟诵或者演唱来传播,因此,自然而然诗词要有声韵之美。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传给听众,使他们如醉如狂地欢欣鼓舞。”(《论崇高》)。《乐记·乐本篇》指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客怨之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诗词的感情变化很大程度是基于其声调变化,声调就是为感情而服务的、而铺垫的,因此诗和歌似乎不分开,诗通过“歌”的方式而传达思想感情。于是乎,诗词艺术在以吟诵为方式的传播和表达条件下,更为直观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们心中的情感。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词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盛世有太平之歌,乱世多哀怨之曲;肉食者有肉食者的诗歌,布衣者有布衣者的心声。现在,我们研究诗词艺术,还是要从根本入手,所谓的根本,就是诗词的声调问题。由于,语言的进化和发展,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古人是如何通过吟、诵、唱等方式来演绎诗词作品的,但我们在发挥诗词美育作用的时候,一定要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将来,我们可以结合新时代的需求,结合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恢复、传承和发扬我们诗词艺术以歌唱、吟诵的形式来传达美感。


诗词艺术可以通过“故事”而打动和感化人。比如《诗经》里的《国风·卫风·氓》,通过这样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型长诗,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婚后被丈夫的虐待、遗弃等等。此诗近似于弃妇的自述故事诗,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女性的悲哀和无奈,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恋爱婚姻问题提供了素材。我们读这样的故事,喜怒哀乐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时而气急败坏,时而怒火满腔,时而同情,时而可怜,时而哀叹,时而惋惜。可见,诗词可以给我们讲故事,通过故事,我们可以对照反省,也可以检查时下。再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一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如同写剧本、小说一般,有情节的起伏,有故事的变化,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这样 “讲故事” 的作品比比皆是,而且名作众多。通过说故事来感化心灵,是文学的一种基础性功能,诗词艺术亦不例外。


四、综述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令人欣喜,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华诗词的重要性,在传承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孔子学院的兴办,也为我们在国际上传播中华诗词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这也正是我们诗词文化普及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我们既要整理好历史、把握住当代,更要服务好未来;既要服务好诗人,更要服务好社会。


(何漂,诗人,《文艺巢》主编)


参考文献:

[1] 刘宋泽.中国古代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淑萍.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彭崇谷. 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湖南诗词杂志

[4]胡杨.传承中华诗词,培育优秀价值观.理论与当代杂志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即将隆重开幕
  2.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5.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6.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8.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9. 吕进:关于《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的回忆碎片
  10. 遂宁国际诗歌周暨《诗刊》2018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