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国的“中国诗词大会”落幕了。当尘埃落定、繁华消歇,你还会爱诗词、读诗词、品诗词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次“诗词狂欢”呢?来听听谢琰老师的独家解读吧~
这个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了。与此同时,“我是歌手”第五季也火了。但是,如果像迷恋“进口小哥哥”、“谭晶大魔王”一样,去吹捧叫好武亦姝、陈更,显然不是诗词大会节目组的初衷,也不是这个节目的意义所在。看娱乐节目,是观赏别人的梦想;而看文化节目,应该利益自己的心智。可惜大部分的情况,是“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节目本身,则必须为之叫好!选手的才华,董卿的气质,四位点评老师的口才与博识,全国人民都看在眼里,崇敬在心里。我由于稍微做了一点幕后打杂的工作,了解到更多的艰难与琐屑,所以还想为以下几位叫个好。
第一位是总导演颜芳女士。颜导说,去年做完第一季,累到想死,发誓再也不做,可是今年还是着了魔般地又做起来,而且更用心费力,更百折不回。她永远笑脸迎人,永远温婉而高效地处理一切杂务。把文化类节目,做得如此悬念迭起、环环相扣,达到真正“好看”的效果,在如今的中国,真是奇迹!
第二位是个集体,就是出题组。王立群老师、康震老师在节目中不止一次提到:“这道题出得真好!”题目是节目的“食材”、“原料”。据我极为有限的了解,出题组是在京郊封闭多日,如同高考命题一般,日夜开会,覃思竭虑。他们是幕后的“大厨”。其中方笑一、李小龙两位,是我极佩服的学者,我相信很多“好题”出于他们的灵机。
第三位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古典文学专家李定广老师。我斗胆封他为“幕后导演”,他是这个节目文化品质的良心保证。从出题,到审题,到现场监制,到后期处理,直到最终审核,他无不参加,无不呕心沥血。我看他现场监制时,托着额头,紧缩双眉,仔细地听着主持人、点评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处引文、每一个用词乃至每一个字音,随时记误,责成纠正。四位点评老师的无限风光,离不开李老师的严苛态度;而前者的完美表现,也没有辜负后者的心血。我要为五位老师的精诚合作叫好!
叫好之后,我还是得说几点自己的感想。
第一,“诗词大会”终究是竞技,而竞技类节目很容易产生“技术”的幻觉。比如看了“我是歌手”,就去KTV飚高音、玩转音。看了“汉字听写大会”,就赶紧去背字典。我很担心,很多人看了“诗词大会”就赶紧回家背诗,当然,更可恶的是让小孩背诗而自己只管抽查。如果音乐只剩下高音、转音,如果汉字只剩下字形和写法,如果诗词只剩下记忆的数量和准确度,那么,人和机器有何区别?我觉得,这一季“诗词大会”已经传递出很多文化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节目组希望观众去关注记诵之外的更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让更多行业的人去讲述他们的诗词故事,比如更多的题目不是在考记诵,而是考理解、审鉴乃至文化史的综合知识,比如点评老师总是试图用诗词作引子来讲述历史、传播文化。
作为北师大的老师,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圆通快递的老曹登上“百人团”,并且被董卿采访。对老曹而言,诗词让他的业余生活变得更美、更充实,给他枯燥的工作带来了色彩和趣味,同时愉悦、感染了他人,如此一举三得,岂不远胜过满腹诗词而伤春悲秋?我知道,一定有人说,这样的节目设置,是煽情,是炒作。但我想负责任地说,至少我所看到的很多选手,他们都很真实。他们的故事,比如因母亲重病而离场,也都是真真切切发生在现场。诗词,不是“学霸”的专利,而是每个中国人精神生活、审美世界的一部分。诗词,也不是吟风弄月、忸怩作态,而是当代人认知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一种捷径。我想,懂得了这些,才不至于陷入“技术”的幻觉,才是真爱诗词,才是真懂节目组和点评老师的心。
第二,“诗词大会”既然是竞技,那么便一定有一些“技巧”和“门道”,我虽不敢自称“内行”,但琢磨出一点小“门道”,觉得有趣,就和大家说说。比如,很多人答题出错,不在记忆的失误,而在理解的不牢。我记得有一题,李商隐诗“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纪”被挖掉了,选手来填。她答“四时”,错了,主持人说应是“四纪”,她恍然大悟说,哎呀我一开始就是想的“四季”。显然,她没有理解这句诗到底想说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盯着一个汉字看得太久,就发现不认识这个字了。同样道理,背一首诗背的太熟,就不知道它在说啥。我在选拔赛的时候,遇见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位选手抱着一大垛书进来,说你随便抽,我都会背。我说《春江花月夜》能背吗?他说能,立刻开始“春江潮水连海平”。我打断他,说我想问的是,这首诗到底讲了啥内容啊?能分成几部分呢?结果他完全语塞,我鼓励了半天,他愣是几分钟都说不出一句话。所以,在背诗之前,先有深切而完整的理解,是多么重要!
再有一个小感想,就是关于“飞花令”。这绝对是这一季的最大亮点。很多观众也许会说,这完全是考记忆力啊!这些人的记性太好了!可是,我想说,“飞花令”主要考的是才思敏捷。比如只攥着“夜”这个字去想,很容易卡壳。但是,有些“狡猾”的选手,就会取巧:先组词,再想句子。比如先组“夜来”,然后背一串诗,接着再组“夜夜”,组“今夜”,组“昨夜”,以此类推。还有,要想玩好“飞花令”,不能只局限于唐诗宋词,“飞花令”的终极boss应该是《诗经》,因为复沓多。譬如玩“水”字,尽可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如此玩三遍。不知节目组会不会对此制定“禁令”呢?哈哈,供大家一笑。
严肃地讲,选手们的确对《诗经》和汉魏六朝诗,比较陌生,很少引用。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讲,唐以前诗,大都只写日月山河、风花雪柳等“常见意象”,而中唐以后,意象渐多渐杂。所以,要玩好“飞花令”,《诗经·国风》、古诗十九首、曹操、阮籍、陶渊明,都是宝藏。他们是语言的高手,是朴茂的情人,用最常见的字词意象,写出隽永惊心的效果。读这些更古老的诗,无论就情感还是就艺术而言,都是对唐诗宋词的重要补充。
第三,“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会去找各种诗词书来看。那么我想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读什么版本的诗词书?即便是读《唐诗三百首》,也有版本的问题。我建议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而《宋词三百首》,我以为选词是有偏颇的,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宋词选》。此外,《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也是比较通行、影响较大的书。我还要鼎力推荐沈祖棻先生《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选释》,赵齐平先生《宋诗臆说》,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以及叶嘉莹先生的诸多谈诗论词的著作(大都收在“迦陵著作集”这套书里面,如果觉得深,可先读演讲录一类的文字)。唐宋以外的作品,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选择,比如《诗经选》《三曹诗选》之类,都是名家做的,品质值得信赖。当代学者讲《诗经》,当然首推李山老师,他讲《诗经》的文章,在微信号“桃李国学堂”中发了很多,大家可以去搜。如果大家特别中意某家作品,想集中多读,也可同样从“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选择,如《李商隐诗选》《苏轼选集》。如果还是觉得不够味,想读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那么尽量去买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里面的书。是不是有点绕?再说一遍,做个广告!要想进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诗词阅读,请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二是怎么读诗词?我想大概有三类读法:第一类是“死记硬背型”。虽然背得“口滑”,但“食而不知其味”,此法不可提倡。第二类是“情感代入型”,也不是正法。鲁迅先生曾说读小说最大的误区就是把自己想成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比如读《红楼梦》就以为自己是贾宝玉。同理,读秦观词就觉得自己是千古伤心人,读李白诗就觉得自己豪迈惊天,都是低端且低效的读法。读的少,尚有慰藉、勉励的功效。倘若沉迷,便只是放大自己的性格局限,自我陶醉,了无所得。第三类,是我力主的“历史体验型”,就是读李白就好好读李白,不要攥着自己心里那么一点意淫,而要试图了解李白的人生、盛唐的社会,读出他的快乐与痛苦、伟大与可笑。我一直认为,审美不是只靠内心那么一点感觉,而是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深沉的思考基础之上。那么,如何进行“历史体验型”的阅读呢?捷径是:一边读某人的诗,一边读他的传记。古代大诗人,基本都有比较权威的传记。如果懒得去找,也有捷径: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虽云“思想家”,其实包括很多诗人、词人。比如周勋初先生《李白评传》,莫砺锋先生《杜甫评传》,王水照先生、朱刚先生《苏轼评传》,都是权威的著作。
以上,就是我在“中国诗词大会”落幕之际的叫好与感想。不知诸位感想如何?还是别感想了,去读书吧!“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近来我常常念叨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作者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章黄国学主编。)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