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广交”)将迎来建团60周年大庆,恰逢今年也是“乐圣”贝多芬去世190周年,为此,“广交”特别约请世界著名作曲家、有着“活着的贝多芬”之称的克里斯托夫·潘德烈斯基创作一部以中国诗词为歌词蓝本的交响声乐套曲《中国组曲》(暂名)。该作品已定于今年9月16日由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执棒,在广州交响乐团2017-2018音乐季开幕式音乐会上作世界首演。
“活着的贝多芬”克里斯托夫·潘德烈斯基在指挥。
委托约请作曲家创作新作品,是许多世界知名乐团的通常做法,这对作品的传播也大有益处。“广交”团长陈擎表示,通过乐团与知名作曲家合作,能迅速让新作品为世人所熟知。潘德烈斯基《中国组曲》的创作不仅有利于广州交响乐团的自身发展需要,更有利于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普及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目前,作曲家对该作品的脚本构思、创作大纲已完成。
克里斯托夫·潘德列斯基是当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的贝多芬”。此次他为乐团创作的《中国组曲》(暂名)是其在翻译成德文的中国传统诗词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来的作品,而且由歌唱家演唱的亦是德文的翻译版本。据悉,《中国套曲》总时长约60分钟,共分为6-7部,目前,已完成了三部的创作。在这套组曲中,展现了潘德列斯基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和中国人民的友谊。作曲家极为重视歌唱的价值,追求和谐之美,把纯净和谐的声音作为乐曲的主要元素,同时要求作品拥有清晰的结构,仿佛作品本身就在熠熠发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套曲创作中,潘德列斯基化身为夜晚彩绘的画家,在他笔下,一幅幅美丽、迷人而又神秘的夜色在男中音优美的吟唱声中呈现,与乐团演奏交织出的“夜景”“闻笛”“月夜”等唯美画面,有如乐器与人声对话。近日,在完成了广州新年音乐会的演出后,潘德烈斯基就这部尚在创作阶段的作品,以及中国交响乐未来的发展等问题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先锋”是一种不停探索的创作态度
南方日报:2017年是贝多芬这位乐圣逝世190周年,作为乐坛后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纪念它?您创作的多部作品都成为20世纪先锋音乐的经典代表作,在您看来,“先锋”应该如何定义?“先锋”作品在不同时代是否也有它不同的价值?
潘:最好纪念贝多芬的方式就是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并且把它演奏好。作为作曲家,我非常欣赏贝多芬,自己也有创作交响曲,我能从实践中感受到贝多芬的伟大。所谓的“先锋”其实是一种创作态度,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作音乐了,6岁开始学小提琴,7岁就开始作曲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一直都没有停止探索——那就是,不断寻找新的方式去表现你的音乐。
南方日报:在您的工作中,指挥和作曲是怎样的关系,两者之间会彼此赋予灵感吗?常年保持旺盛精力的秘诀是什么?
潘:作曲和指挥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是相辅相成的,我很幸运,因为我能够指挥自己的作品。我习惯创作以后第一时间演出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版本”,众所周知,同一个作品通过不同音乐家的演绎效果是不同的,所以作为一个会指挥的作曲家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我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也会创作很多室内乐的作品,不用带指挥,指挥的工作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音乐。
我好像与生俱来有这种能力,我每年指挥40—50场音乐,每一年有不同的状态。在我排练指挥演出结束后,我很自然可以坐下来创作音乐,这种习惯我一直保持着。唯一的秘诀就是热爱音乐,当你热爱一件事物的时候,你就会不知疲倦地追寻它。
建议在西方舞台多演中国作品
南方日报:您此次受广州交响乐团邀请创作《中国组曲》,可否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结构、特色和灵感来源,以及它将要传达的您的音乐理念?人声将会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乐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潘:我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第一次来中国是20年前的事情。一直以来,我都和中国的乐团和观众保持很好的关系,我也希望多创作一些以中国为主题的题材。这部作品是以中国诗词为灵感的,因为我不懂中文,所以歌词是以德语来演绎的,但是没有关系,音乐可以超越语言,我会在我的作品里引用很多中国的元素。
作品中,男中音是独唱的角色,我特别喜欢男中音,因为它介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是非常暖和的声音。我之前已经创作了3首男中音的作品,这次是继续把整个声乐套曲完整地完成。未来呢,我也有兴趣为中国的乐团创作音乐。
南方日报:您如何评价这次委约演奏《中国组曲》的广州交响乐团?对于广州,可否谈谈您对它文化氛围的印象?对于即将听到您作品的广州观众,对他们有何期待?
潘:我之前和“广交”合作过9次,第一次在2004年。“广交”是反应非常灵敏的乐团,我们有非常愉快的合作,包括和音乐家有很好的互动。“广交”是中国很有代表性的乐团,我建议乐团为未来在西方舞台上多演出这样的中国作品。同时,“广交”除了对当代作品的演绎也是很棒的,不只是古典音乐。
广州观众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演绎我的作品,我喜欢广州,也来过很多次,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我很难用形容词概括出来,需要我不断的亲身经历来感受。我最大的感受是广州的观众,每次演奏的上座率也很高,观众也听得很专心,可见,广州是一个有音乐传统的城市。
“中国音乐让人感觉新鲜而神秘”
南方日报:您认为,中国题材的交响乐作品目前在世界上演的数量和水平如何?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中国作品和中国作曲家?
潘: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我听得不是特别很多,但是中国音乐让我感受到一种很新鲜、神秘的魅力。这次我回到我的作品里,和以前作品相比,我会有很多全新的尝试,会完全不一样,大家会听到我的新音乐。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未来中国作品想要在交响乐领域扩大影响力,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大投入和努力?
潘:我觉得在西方社会,大家对中国的音乐作品和作曲家还不是很了解,对中国音乐也不是很熟悉,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带领中国最好的乐团和音乐,多在世界舞台表演,把更好的作品带给世界的观众。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