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歌先生的诗歌创作
柳歌是一个在古典意境中创作的诗人,在我所读的他的作品中,几乎他的每一首诗都有古典情怀的印痕,他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现代的手法描述和诠释属于自己内心的诗之境界,进尔抵达精神的原乡。我把这类诗人理解为心灵的行者。
诗歌是生命的哲学。笔者,从柳歌不同创作时期,其作品所呈现的感性、知性、理性几个层面进行论述。按照感性——知性——理性这样的方式分析人的认知能力的哲学讨论,在中世纪哲学中已经出现,但是真正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认识论探讨方式是康德首次提出的,黑格尔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这里,不过多阐述。这里所说的感性、知性、理性,泛指人类运用思维把握对象的能力,借此,对柳歌不同时期的创作状态和阶段进行阐述,以此,来更清晰地了解柳歌的诗歌创作。
感性:用直观呈现事物的原态
感性是指人以直观(即直接与事物打交道)的方式把握对象性质的能力。
柳歌生活工作在有着刘邦斩蛇传说故事的河南永城,那里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颇多,在这里诗人既受到历史的熏陶,也积极吸取历史文化精髓。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他的诗一直以来都以“东方古典情怀”来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也具有深刻的人类意识和。
在诗歌创作中,柳歌对于诗“有着一种极为朴素的认识,与深厚真挚的感情”,具备以东方审美趋向和直观的方式迅速把握诗之性质的能力。在此,我把感性理解为他诗歌创作的一个创作阶段。在这个创作的阶段,诗人以自己个体的觉察来营造文字,是自我创作的过程,也是诗人逐渐成长的阶段。
组诗《田园奏鸣曲》是柳歌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
“七尺多高的汉子/总是羞红了面孔/虽有玉树临风的身材/却无风流倜傥的秉性//一幅火红的模样/一颗赤色的心灵/掩护过民主的星星之火/参加过争取自由的战争/农村包围城市的滚滚洪流/也是在这片青纱帐里形成//如今村里的那些青年/依旧踏着先辈的足迹前进/守护家园的光荣使命,只好/交给了老弱妇孺,和这些/乡里最高的男人”(高粱)。
“因为心里热爱/所以总在模仿/不仅有着金色的发髻/而且有着太阳的模样//腹内虽然心事重重/脸上依然春风荡漾/栉风沐雨的日夜守候/全是为了那一片阳光//从未见过如此的爱情/表现得这么的如醉似狂/竟把一个遥远的身影/当作她一生眺望的方向”(向日葵)。
“比你想象的速度/要慢/但比你曾经的爱情/缠绵//没有一个家园/却拥有整个的大地/没有更多的财富/却有一套精致的房产/而且,拥有完整的个人产权
后代可以继承/与楼市涨跌无关”(蜗牛)。
“喜欢,在指尖闪烁/如果有翅膀/那就是飞翔。是一朵鲜花的气息/是一只蜜蜂的嗡嘤/是一匹天马不息的奔腾/淋漓的汗水/凝结的一尊雕像//春泥里拱出了一丝嫩绿/秋枝上浮动着几多金黄/也是坟前竖立的那块墓碑/冰冷、锐利/但是安详”(思想)。
组诗《田园奏鸣曲》共7小首,作品以对各个事物感性的认识起笔,通过不断铺展的诗意,层层递进,使田园中的“高粱”、“向日葵”、“蜗牛”、“蚂蚁”、“蝴蝶”、“蜜蜂”,以及人类的“思想”,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一曲田园的奏鸣曲,读来直观而深刻。尤其是最后一首《思想》,把“思想”赋予“活化”,写得形象而生动,别具新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田园”。
柳歌的“田园”是从现实中提取和诗化了的“田园”,是用直观而又有考量的表述来呈现事物的原态,没有体验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写不出这么洞察作品来的。同时,诗人柳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融合和运用,以诗人人格,与外部世界进行“文字的调解”,为其将来长远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柳歌诗歌创作的起点之高。
知性:用文字清洗血内的杂质
列夫·托尔斯泰在解释哲学命题时,曾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这样一句话。在诗歌,我个人的理解是:诗歌的价值,并不是用词语,而是用诗所表现的深度来评价。
在感性创作使作品呈现事物原态阶段的基础上,诗人柳歌进一步通过对事物的规律、必然性、本性进行思维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以更接近诗的间接的方式,用文字清洗诗之外的一些杂质,这是柳歌从自我创作到自醒创作的阶段,也是诗歌创作的提升阶段,也让他的文本更接近诗之本质。
为网络上许多诗人所看好的《想起》,是柳歌这一阶段或时期作品中值得注意的一首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李白的《静夜思》的“静夜”和“月光”切入主题,在心灵最贴近诗的地方放飞怀想和思念。
“一想起静夜,这床前的月光/便愁成了寒霜/再想起故乡,那头上的明月/便有了慈母的模样/尚未想起千里,可栏下的五花马/便有一种归还的冲动/被挽在了谁的,心弦之上//接下来想起的,是那条小河/还有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及那一条弯弯的小路/是不是还有芳草,连接着天涯//那个雾气朦胧的村头/桃花,还依旧笑着春风么/还有,那位长辫子的伊人/是否已经望穿了秋水/还有没有明媚的眼波/在一个人的心底,久久地荡漾。”(想起)。
李白为世人所传诵的《静夜思》,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华美的辞藻,用叙述的语气,抒写游子思乡之情,因意味深长写出了通感,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柳歌借用《静夜思》的“静夜”和“月光”起笔,可看作是诗人一方面受古诗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从自我到自醒创作动机的驱使。开头的“一想起静夜,这床前的月光/便愁成了寒霜/再想起故乡,那头上的明月/便有了慈母的模样”,由“静夜”到“月光”,从“寒霜”到“故乡”,再到“慈母的模样”转换自如,承接有致,诗文所表达出的古典的情怀,古典的意境,既是一种人文的美,也是人性的美,更是诗人弹奏如练月光演绎的一曲感人的怀想。
对于诗人,故乡是他一生也走不出的思念。为读者所欣赏的《思乡曲》是柳歌自醒状态下的一首代表作品,诗之本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尤其值得关注。
“一朵白云飘来,一朵故乡的目光/盛开在我的窗外。我不是游子//却总是记起慈母,用手中的线/把我与那个村庄缝合。远则千里//近则咫尺,那连绵不绝的丝缕/时时扯得我的心疼。接天的芳草//铺不满回家的路,满目的青青/是我的心在发芽。枝头的桃花烂漫//并不是她的容颜,那朵该开的花儿/或许已经谢了。老屋前的那株梨树//还记得我的乳名么?回归的几只燕子/飞入了旧时巢穴。小河的潺潺流水//载不动我的乡情。那些思念的鱼儿/游进了我的春梦。路边的那块青石//正在默默点头。阳光灿烂的照着/我的心头,却有一丝冰冷。”“自醒”即:自我反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这首诗里,诗人把“白云“比作盛开在窗外的“故乡的目光”,去掉直观的描述,意向转换叠进,让多重意想营造出无已复加的思乡氛围,并用文字清洗出血内浮躁的杂质,使作品更具质感和纯感,行之有效的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沉思与渴望。这个阶段是诗人作品更加深入的阶段。
理性:以反思金黄诗歌的内核
自觉在诗人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是一种更为广阔的文化境界,也是一种执著的追求,和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责任感的文化理念。
柳歌很多年前就喜欢诗歌,但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始于最近两年,但就在这短短时间内,却先后在《星星诗刊》、《中国诗歌》等许多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其中还被《河南作家》、《东京文学》、《中国诗歌在线》期刊作为首席诗人重点推介,并有诗作入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接连获得中国散文学会“华夏情”全国诗文大赛金爵奖,《中国诗歌在线》期刊年度中国诗人奖,《商丘作家网》“桂冠诗人”称号;出版了个人诗集《自然与沉思》等;先后加入河南作协与中国诗歌学会,属于厚积勃发的诗人。这与他理性的反思后,自觉地直抵诗的内核是分不开的。这一阶段,是他把诗融入生命、以生命写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他创作日益成熟的阶段。
《一条河流与我背道而驰》一诗,是柳歌这一阶段的重要作品。
“沱河,从我的门前缓缓流过/像流逝的岁月,从我的身边/悄悄的溜走。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带走什么//我却知道,流走的不仅仅是水/还有日月的碎片、出走的白云/一个天空的倒影,以及一些/不小心掉下来的星辰//还有两岸树木周而复始的梦//它们每年与叶子一起枯荣/那些立足未稳的小草、与之俱下的泥沙,以及隐匿其中的/许多灵魂//我经过世界时并不能带走什么//而流水与我相反,两手从不落空//就像岁月,在我的体内一直做着减法/不露声色的,淘空我的青春//这样,大河就与我有了来往/我开始关心它的涨落、它的流动//但更多的还是关心它的流向//这是首要问题,攸关我的生命//不过,大错在前世铸成命里注定,今生再也无法纠正//从一出生,我就朝着西方飞奔//而沱河的流水,与我背道而驰/浩浩荡荡,一路向东。”(一条河流与我背道而驰)。
自觉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在《一条河流与我背道而驰》一诗里,柳歌把自己融入到故乡的沱河之中——这条沱河是他成长的母亲河。走过人生的四十多个春秋后,人生的实践和生命的体验让诗人“自觉”的同时,开始让诗人反思、顿悟。诗行里不但蕴涵对生命之河感恩的朴素理念,并在与河的“来往”中,观察自身与河流的“涨落”、“流动”,更“关心它的流向”——也是自己的“流向”。诗中思辩的描述中,用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诗人不为岁月所折身,积极开拓人生的姿态,给人以关于人生的启迪。
人的内在生命本身的意识本体与物质本体构成人的内在本质,其基本属性就是有意识的维护、发展自我本体。在与外在物质世界的矛盾过程中发展自我本体,也创造出自我的基本规律。诗歌艺术作为比较特殊的一个艺术门类,其诗歌个性源于诗人的性格、环境、经历、修养、悟性等因素,个性和气质的展现,伴随着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作为诗人,在哲学命题下,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是对诗人一次真正的洗礼。
而在这种洗礼中,柳歌在吸取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以反思抵达和金黄诗歌的内核,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创作理念、和人生的信仰为作品定格,以诗人个性和古典情怀打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在古典的情怀里抵达精神的原乡,不知中完成了诗歌精神的重生,这对他而言,是诗歌的走向成熟,也是柳歌诗歌道路上新的开端。
(赵福治:奥组委文化部《2008奥运诗》编委,北京《中国诗歌在线》期刊主编)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