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遇见作家、诗人、评论员、文学爱好者发给我链接,自由交流,探讨诗歌的创作、品读、共赏等知识,同时对方发送链接的附言大多都是:“欢迎交流,提高进步”之谦辞!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号和笑谈与“拐弯”、“抹角”,我皆答而无语,语而不全。
我必须坦白,毕竟我的诗歌创作水平才入门,我只懂“感觉”,所以不敢“望闻问切”而“对症下药”。
我坚持以“第一眼看诗界”,脑海里“有什么说什么”来聊“你的美诗·我来读”,以随笔记之,供有缘文友,分食吐槽。
庆幸网上随便一搜就有“好诗的标准”。
首先耀入眼帘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李小雨的“新诗标”。
李小雨是当代女作家,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诗刊》常务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网上说李小雨大咖递给了现代诗歌六个标准。
李小雨对诗歌要求是诗必须要有“思想深度,能打动人,于普通的事物中开掘出不普通的意义。”参照这一条,我挑了一首我自己的作品《闪电》自我对照,我的原文是“正义之神伸出的手/它在抓/漂浮于空中的贪婪”。
自我以为,这好像具备李小雨所说“诗人应该是时代风涛的表达者”的意思。诗里好像有点“高度、人性的深度”。李小雨说“诗需避免平、浅、轻。”我一边对照,一边暗暗偷笑——我一点也不谦虚呀!
碰巧微信跳出来浦东作家协会张贤国老师发布的作品链接里有一首,《心痛》原文:“听到一付心脏支架/跌到780元/他一下子感觉胸闷不适/前年耗资3万/安装的那两个支架/此刻像两条毒蛇/紧紧缠住了他的心房”这诗是真实的,也是虚幻的。
跟李小雨的另一条好诗标准描述来看,“好诗它从生活体验中来,那怕是粗砺的、原始的,然后按情感取向重新组合,重新命名。它就从无意义找到了意义,从有意义处看出了无限的意义和价值。”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生活留下的“疼痛感来了。
李小雨其中有条标准说的是诗的“想象力、距离感、空间感要写出新颖、奇特的感觉来。”刚好继续读到张贤国老师的《这世界,我沒有白来》的句子:“我听到了/世间/最美妙最动听的声音/有人叫我儿子/有人叫我老公/有人叫我爸/有人叫我爷爷/有人叫我同志先生老师/也有一些人/冲我笑笑/还有什么不满足/这世界/我沒有白来”!这诗感觉催发出来的想象,“与外物拉开审美距离,创造了一个独立的诗意空间。”正相似李小雨的阐释“诗应从似走向不似,又由不似回归本质意义上之相似。”
不得不说,李小雨大咖就是大咖,对诗的见解有深度、有力度、有经纬度!
李小雨对诗的“形象性和细节以及构思的智慧、巧妙、集中、凝聚都分别做了各个方面的阐释。好诗需要“小中见大,出人意料,别出心裁”……还有好诗的语言,也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标准,好诗的语言是抒情的、艺术美的、有内在韵律的和具备节奏感的。
是啊,好诗就应当“揪心情,惊人语”,好文章也应该如是的吧!
好诗,一定也是老少皆宜的吧!它不应该是文人墨客自己的专利,只允许自己高深,只允许自己理解,只允许自己叫好,只允许自己读得懂!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