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月开始,中国诗歌网增设“头条诗人”栏目,与国内主要诗歌刊物合作,共同推荐头条诗人。在过去的十个月时间里,我们推出了111期头条诗人,这些诗歌作品和相关评论、推荐语、创作谈等内容,均来自《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等国内14家主要诗歌刊物的重点栏目。11月,我们为您推荐的诗人是:胡弦、南鸥、张曙光、金越、简明、安琪、雷平阳、甫跃成、林雪、吴思敬、黎衡、郭建强。
当一个人老了
耿占春
当一个人老了,才发现
他是自己的赝品。他模仿了
一个镜中人
而镜子正在模糊,镜中人慢慢
消失在白内障的雾里
当一个人老了,才看清雾
洋芋地
阿炉·芦根
只要足够认真地寂寞
足够认真地闭着眼
四野就会长出一大片彝腔的
低低的歌
只要翅膀一样
从指尖升起旧衣裙
原地转动半圈就会重新启动
万物的旋转
草的榜样
华清
你看见它的单薄和柔韧,心中泛起了
一丝怜悯。但仔细看,它随风而弯
却并未折断,它只是表示顺服,匍匐在地
但并没有真正倒下,它只是看起来
像是被吓倒,风给予了它屈辱的同时
也给了它不屈的反弹,不像人
有可怜的自尊
慢
谷禾
我热爱世界所有的慢:水杉和松柏
看不见野草生长。庭院里的石头
怎样生出了茂密青苔?垂下绿荫
的叶子,你描述不出它分秒的变化
从树下走过的人:年幼的,衰老的
被爱击中和放弃的,他们不同的面孔
都刻入了年轮的密纹。
车轮
古马
那行进的车轮一直在朝着太阳行进
它在戈壁瀚海轧轧碾动着,与铁石对话
惊骇的野马群甩动长鬃带领远山奋力逃逸
金色的车轮滚滚不息
苍狼狐狸盘羊赤鹿,那因一瞥而飞溅的浪花
正如太阳的光斑光怪陆离
我要跨上骏马
尚仲敏
我真的要跨上骏马了
日行千里,或夜宿万州
你只能眼泪汪汪
我为什么不带上你?
因为我的马背上
坐两个人太挤
我们都是时间的囚徒
苍城子
到处都堆积着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父亲,我们都是时间的囚徒,
终将被死亡接纳,而爱凌驾于一切。
聚集起所有的夜,给灯盏
安置一个家,给游荡的风一片树林。
飞杖引泉
陈平军
仁义之水,永不枯竭,
可以抵抗所有的干旱,
弥补世间不小的缺憾。
清澈,汩汩流淌,也能照见所有的私心,
以宽阔之姿,滋润所有自由生长的艾草。
说出那场雨
林雪
世事多舛,悲苦喂大了
你内心的柔软
说出的那场雨
被一阵春风吹干了
那更多我没来得及说出的
你必须看见、必须知情
余生的任务
桑克
我必须牢记这项任务,并且有意识地
去联合小提琴和电影或者电子游戏这些帮手,
当心脏或者肺叶出现一丁点儿不舒服或者不愉快的
征兆的时候,我就必须摆弄或者调整他们愁苦的脸形,
为他们的液体部分增加柠檬与蜂蜜,
为他们的气体部分增加迷迭香精油,或者其他
汤养宗的这组诗,具有他一贯的辨识度,并在微细处有了精微的变化。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调配师,驾轻就熟地处理着诗歌这架仪器中必备的种种因素。
——选自《诗刊》
作为一位诗人,耿占春的这一身份往往被他的批评家头衔所掩盖,甚至在“附记”中他自谦为一个“心不在焉的诗歌作者”。实际上,他的诗极具份量,他是少数富于“热情的沉思”的诗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关注着时代的肌理、历史的流变以及在此过程中自我如何得以塑造,人的尊严如何得以保存,并在这些宏阔的主题中透出经验和智性的回声。
——江离,选自《江南诗》
对发生在时间当下毫不起眼的细微“日常苦难”的冷峻观照与洞察,对人之为人历史“存在”的真相及其意义的揭蔽,令扶桑的表达存葆了诗意本质言说的纯粹与词的现代性空间张力。
——陶春,选自《十月》
泉声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中一个静默而纯粹的诗人,局限于小城的日常生活,并安心于这样的生活。所谓安心就是在这种日常中发现一个奇妙的自然,与人心气相通的自然,并领受它宁静的恩泽。因此,我们看到他写了很多关于榆树、菜园、鲁山、南沙河等等的诗,那些诗合起来就像一条溪流。我们在《老猎人》这批诗中看到很有特点的语言风格,穿插着闲笔,细致又不失简约、跳脱而有意味的叙述方式,并且在他倾听到的自然中总能折射人世的反光。
——江离
铃兰的组诗《草木颂》中写到的植物和动物竟有几十种。甚至连她的的笔名“铃兰”,也是一种山西原产花卉的名称。铃兰热爱家乡汾河两岸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以女诗人细腻敏锐的笔触展现了带有泥土气息的地理环境与生活细节,将生命的伤痛与喜悦寄托于草木之中。
——熊国华
01、汤养宗:东吾洋
02、唐成茂:我的城市水一样嫩白
03、桑克:余生的任务
04、林雪:中途,另一个我
05、伐柯:和爱有关的十六首短歌
06、扶桑:心的时辰
07、陈平军:家谱笔记
08、苍城子:我怀揣孤寂,朝落日走去
09、尚仲敏:诗歌是一门手艺
10、古马:双峰驼
11、谷禾:卑微的爱,也是时间铭记的
12、华清:比长空的雷电还要迅疾
13、张执浩:到树顶上找风
14、阿炉·芦根:祖先的白银
15、耿占春:当一个人老了
>>>更多
写作是否成体系、有辨识度,是衡量一位优秀诗人的重要标准。汤养宗的这组诗,具有他一贯的辨识度,并在微细处有了精微的变化。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调配师,驾轻就熟地处理着诗歌这架仪器中必备的种种因素,它们各自都在自己该在的位置,分量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大与小、明与暗、开与阖、虚与实、动与静、出与入、不变与变化、自身与另一个自己、自我与万物之间的比例拿捏得比较好。
——选自《诗刊》
新时代需要真诗,需要能客观和诗意地反映时代特征的真诗。新时代人民需要好诗,需要有个性、有品质、有美感、有思想的好诗。我十分欣赏诗人谷禾说的:诗歌创作不能“沉溺”于“自我”的小悲哀和小感动、小情绪,沉溺于语言内部炼金术的小伎俩。这是他在清醒地“摒弃那些先锋的噱头和不知所云的时髦”。我赞赏他的艺术自觉和自省。写真诗需要真心真情真诚;写好诗需要守正创新,需要严谨思考,需要潜心创造;不写假诗,不写非诗,这是写作的底线,也是本刊编辑发稿的基本原则。
——李云,选自《诗歌月刊》
作为一位诗人,耿占春的这一身份往往被他的批评家头衔所掩盖,甚至在“附记”中他自谦为一个“心不在焉的诗歌作者”。实际上,他的诗极具份量,他是少数富于“热情的沉思”的诗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关注着时代的肌理、历史的流变以及在此过程中自我如何得以塑造,人的尊严如何得以保存,并在这些宏阔的主题中透出经验和智性的回声。在这些感知力和洞察力得以完美平衡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有意压低了的中正、庄重、坦诚的声音,一种可贵的声音。
——江离,选自《江南诗》
对发生在时间当下毫不起眼的细微“日常苦难”的冷峻观照与洞察,对人之为人历史“存在”的真相及其意义的揭蔽,令扶桑的表达存葆了诗意本质言说的纯粹与词的现代性空间张力。
——陶春,选自《十月》
陈平军的散文诗向来因温润自然、朴实畅达而动人心弦,带有极强的乡土情怀和家园意识。他擅长探寻日常生活里的幽微诗意,常常在自我的出走与回归之间找寻着精神的皈依之地。这组《家谱笔记》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散文诗中的温情和素朴,但又跳出了其日常的生活琐碎,在呈现历史、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加达观、通透的诗歌风貌。他站在记录人和回顾者的角度,用谨慎谦卑的姿态重现着家族曾经的繁衍生息和人物事迹,娓娓道来的诗句间有温度、见情感、通义理。
——陈伶俐,选自《散文诗》
本期简明先生的组诗《缝合术》就是很好的先锋性诗歌文本。在他惯有的宏大与细微交融的诗风之外,其诗艺表达更为圆融与成熟,反讽与抒情浑融一体,其所呈现的现代意识更为复杂、幽微和开放。他的诗又并非像有些所谓先锋诗那样刻意晦涩难懂,而总是在诗行间留下可供破译的密码,让我们得以进入他丰富的诗艺世界。
——李云,选自《诗歌月刊》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诗歌网微信
张执浩:不是日常生活,而是日常生活态度
对所谓“日常性”的关注是当下诗歌写作的醒目特点之一, 越来越多的诗人把书写日常生活当作是切入当下的不二法门。可事实上,“日常生活”本身并不足以构成文学的母题,至多是一种简便顺手的素材而已,而真正能够构成我们经久不衰的写作资源 的,应当是写作者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即,那种能够将混沌的日常耐心地加以梳理,让我们的生活具备明晰来历和去向的东西。
谷禾:扎根于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
如果缺少了日常生活的独特观察和精确把握,运用个人经验和想象力,去洞悉并穿越日常的表象,从而进入人的内心真实,这样越写越小的诗歌,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和现实世界息息相通的独特的艺术世界,更不可能揭示出日常生活、现实和历史的奇迹。
我给自己立下过不在公共场合谈论自己诗歌的规矩。借此在这里说出的是诗歌写作路上的一次转身的缘由。归根结底,强调扎根于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不是喊话,也不是倡导,而是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众生之一员的“责任与重负”后的自觉“退步”。它是一个关于诗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汤养宗:毫无胜算的事
有一件事我做了近六十年依然毫无胜算。这就是,我要把身体中的那个人带出来。我在另一首诗里说到我的身体就是我借以修行的一座寺院。宏伟、空旷,又寂寞,而里头只住着我一个人。他的孤独与他的热闹,只有这个人知道。而他一旦出来,一人便变成了两人,便有了辨认,从此各走东西或携手并进。
唐成茂:诗学断想
尽管物欲的坚冰在吞噬着我们宝贵的诗意,但是诗歌是顽强的,诗歌的顽强,让它仍然成为我们心中的圣殿和向往。站在精神的雪域高原,诗人能够忍痛抵制诗歌精神文化的矮化行为,让心灵世界抵达精神崇高的文化彼岸,彰显一种回望之美。对都市生活的封闭性、排他性与中国土根文化的差异性有更深切体会和认识的我,以边缘叙事的态度面对消费性都市的文字书写。
责任编辑:牛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