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月开始,中国诗歌网增设“头条诗人”栏目,与国内主要诗歌刊物合作,共同推荐头条诗人。在过去的十个月时间里,我们推出了111期头条诗人,这些诗歌作品和相关评论、推荐语、创作谈等内容,均来自《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等国内14家主要诗歌刊物的重点栏目。11月,我们为您推荐的诗人是:胡弦、南鸥、张曙光、金越、简明、安琪、雷平阳、甫跃成、林雪、吴思敬、黎衡、郭建强。

诗人诗选

作品赏读

相关评论

写作是否成体系、有辨识度,是衡量一位优秀诗人的重要标准。汤养宗的这组诗,具有他一贯的辨识度,并在微细处有了精微的变化。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调配师,驾轻就熟地处理着诗歌这架仪器中必备的种种因素,它们各自都在自己该在的位置,分量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大与小、明与暗、开与阖、虚与实、动与静、出与入、不变与变化、自身与另一个自己、自我与万物之间的比例拿捏得比较好。

——选自《诗刊》

新时代需要真诗,需要能客观和诗意地反映时代特征的真诗。新时代人民需要好诗,需要有个性、有品质、有美感、有思想的好诗。我十分欣赏诗人谷禾说的:诗歌创作不能“沉溺”于“自我”的小悲哀和小感动、小情绪,沉溺于语言内部炼金术的小伎俩。这是他在清醒地“摒弃那些先锋的噱头和不知所云的时髦”。我赞赏他的艺术自觉和自省。写真诗需要真心真情真诚;写好诗需要守正创新,需要严谨思考,需要潜心创造;不写假诗,不写非诗,这是写作的底线,也是本刊编辑发稿的基本原则。

——李云,选自《诗歌月刊》

作为一位诗人,耿占春的这一身份往往被他的批评家头衔所掩盖,甚至在“附记”中他自谦为一个“心不在焉的诗歌作者”。实际上,他的诗极具份量,他是少数富于“热情的沉思”的诗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关注着时代的肌理、历史的流变以及在此过程中自我如何得以塑造,人的尊严如何得以保存,并在这些宏阔的主题中透出经验和智性的回声。在这些感知力和洞察力得以完美平衡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有意压低了的中正、庄重、坦诚的声音,一种可贵的声音。

——江离,选自《江南诗》

对发生在时间当下毫不起眼的细微“日常苦难”的冷峻观照与洞察,对人之为人历史“存在”的真相及其意义的揭蔽,令扶桑的表达存葆了诗意本质言说的纯粹与词的现代性空间张力。

——陶春,选自《十月》

陈平军的散文诗向来因温润自然、朴实畅达而动人心弦,带有极强的乡土情怀和家园意识。他擅长探寻日常生活里的幽微诗意,常常在自我的出走与回归之间找寻着精神的皈依之地。这组《家谱笔记》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散文诗中的温情和素朴,但又跳出了其日常的生活琐碎,在呈现历史、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加达观、通透的诗歌风貌。他站在记录人和回顾者的角度,用谨慎谦卑的姿态重现着家族曾经的繁衍生息和人物事迹,娓娓道来的诗句间有温度、见情感、通义理。

——陈伶俐,选自《散文诗》

本期简明先生的组诗《缝合术》就是很好的先锋性诗歌文本。在他惯有的宏大与细微交融的诗风之外,其诗艺表达更为圆融与成熟,反讽与抒情浑融一体,其所呈现的现代意识更为复杂、幽微和开放。他的诗又并非像有些所谓先锋诗那样刻意晦涩难懂,而总是在诗行间留下可供破译的密码,让我们得以进入他丰富的诗艺世界。

——李云,选自《诗歌月刊》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诗歌网微信

头条诗人

创作谈

张执浩:不是日常生活,而是日常生活态度

对所谓“日常性”的关注是当下诗歌写作的醒目特点之一, 越来越多的诗人把书写日常生活当作是切入当下的不二法门。可事实上,“日常生活”本身并不足以构成文学的母题,至多是一种简便顺手的素材而已,而真正能够构成我们经久不衰的写作资源 的,应当是写作者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即,那种能够将混沌的日常耐心地加以梳理,让我们的生活具备明晰来历和去向的东西。

谷禾:扎根于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

如果缺少了日常生活的独特观察和精确把握,运用个人经验和想象力,去洞悉并穿越日常的表象,从而进入人的内心真实,这样越写越小的诗歌,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和现实世界息息相通的独特的艺术世界,更不可能揭示出日常生活、现实和历史的奇迹。

我给自己立下过不在公共场合谈论自己诗歌的规矩。借此在这里说出的是诗歌写作路上的一次转身的缘由。归根结底,强调扎根于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不是喊话,也不是倡导,而是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众生之一员的“责任与重负”后的自觉“退步”。它是一个关于诗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汤养宗:毫无胜算的事

有一件事我做了近六十年依然毫无胜算。这就是,我要把身体中的那个人带出来。我在另一首诗里说到我的身体就是我借以修行的一座寺院。宏伟、空旷,又寂寞,而里头只住着我一个人。他的孤独与他的热闹,只有这个人知道。而他一旦出来,一人便变成了两人,便有了辨认,从此各走东西或携手并进。

唐成茂:诗学断想

尽管物欲的坚冰在吞噬着我们宝贵的诗意,但是诗歌是顽强的,诗歌的顽强,让它仍然成为我们心中的圣殿和向往。站在精神的雪域高原,诗人能够忍痛抵制诗歌精神文化的矮化行为,让心灵世界抵达精神崇高的文化彼岸,彰显一种回望之美。对都市生活的封闭性、排他性与中国土根文化的差异性有更深切体会和认识的我,以边缘叙事的态度面对消费性都市的文字书写。

责任编辑:牛利娟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查看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登录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