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月开始,中国诗歌网增设“头条诗人”栏目,与国内主要诗歌刊物合作,共同推荐头条诗人。在过去的十个月时间里,我们推出了111期头条诗人,这些诗歌作品和相关评论、推荐语、创作谈等内容,均来自《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等国内14家主要诗歌刊物的重点栏目。11月,我们为您推荐的诗人是:胡弦、南鸥、张曙光、金越、简明、安琪、雷平阳、甫跃成、林雪、吴思敬、黎衡、郭建强。
回形楼梯
马骥文
一个人,他毕生的演奏
只在互文的自身内回响。
何处是桃花之地?
谁才是那另一颗孤洁的心?
他走入,头顶之上
也曾落下十二道巨瀑,
也曾跌入死,发出灰雁的叫声。
惘然集
冷盈袖
等到丝瓜和藤架全部收走
园子里变得空空荡荡
我有时走几步
有时抬头看会儿天
菜畦间一个人的小径
温润,柔软
朝着未知的方向
动物集
龚学敏
功名的药丸一路狂奔,
变幻成针剂的透明,扮作道具,
替代正在死去的词。
用咳嗽舞蹈的白狐,值得永生。
聊斋一不留神,
把男人聊死在情爱的排行榜上。
大约只有雾知道
韩东
远处大厦的灯光从微弱到彻底消失
难道她要看的就是这些?
当窗户像被从外面拉上了窗帘
她也没有离开
背对没有开灯的房间
也许有影子落在那片白亮的雾上。
自然主义者的庄园或界限
阎安
一棵树 她有时候也会做梦
怀抱着自己隐秘的巢
她梦见宇航员丘切托夫在太空孤独地滑翔
梦见宇宙 一团未被命名的星云间
她正在寻找自己的影子、果子
她要把那些一颗又一颗的黯淡的星星
像接纳游子一样安顿在自己的巢里
松果在风中鸣唱
张作梗
一盏70年代的马灯,仿佛一条静止的时光隧道,挂在记忆的影壁上,供我出走,也供我一次次返回。那被马灯拉长又变形的村乡之夜,裹挟着默片一样的风声,倒灌进我破烂的身体……
死亡挑着时间的灯芯,把微暗的生命之光,播洒到我们的呼吸中。
远方的春风
张好好
你永不食言,年年地来
身影疲倦却青翠
羊群如柳笛,它们挟着你
风猎猎,地平线暗淡却潮涌
摇晃的大地,平坦舒伸
一封信递到敝旧的木门
这一刻如此静默
唐毅
时间如此淡定,如此静默
如此清洁透明。凝固的苍茫、辽远与空旷
天地原来是可以不老的
而我也觉得自己这一刻未老
岁月如此坦然,如此静默
如此不着痕迹。有多少这样的时光被忽略
在此世
潘洗尘
但说到底 在此世
还是只有不停地付出
才能让我保有
持久的心安和幸福
所以 在此世
我已真的不会
再失去什么了
我只能是我
杨河山
因为另一个我始终在暗处主宰我,
从来没有失去我。
将近六十年了我全部都是我,
未来的六十年仍然是。
如果某个时刻我不是我了,
那也仅仅说明我只能是我而已。
仿佛我们步入了交融多元的文本写作时期,创作的因子和技法、理念,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诸多门类间流动、生存、催化、变异以及相互影响和作用。比如,非虚构写作从报告文学、散文已经在向小说、诗歌等文本不同程度渗透、浸染,并酵母一样起着化学反应。通过变化和转型,正以一种新的状态、新的面貌从常态的固有文本中凸现出来。这是文学创作丰富性发展的必然,更是文学丰富性的一个好的开端,我想,本该如此。
——选自《诗歌月刊》荐语
基于此理论上永恒的难题,我们便难以对任何一个散文诗作品进行精确的文体分析与判断,最多是一种经验的或惯例式的认定。即便如此,我们有时候依然有必要对具体作品进行文体上的分析,以帮助理解作品,比如此刻我们面对晓岸作品《惟有道路带走你所有的经历》,笔者便以为它是偏重于诗的散文诗,或者说散文化的诗。
——尚卫国,选自《散文诗》
泉声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中一个静默而纯粹的诗人,局限于小城的日常生活,并安心于这样的生活。所谓安心就是在这种日常中发现一个奇妙的自然,与人心气相通的自然,并领受它宁静的恩泽。因此,我们看到他写了很多关于榆树、菜园、鲁山、南沙河等等的诗,那些诗合起来就像一条溪流。我们在《老猎人》这批诗中看到很有特点的语言风格,穿插着闲笔,细致又不失简约、跳脱而有意味的叙述方式,并且在他倾听到的自然中总能折射人世的反光。
——江离
铃兰的组诗《草木颂》中写到的植物和动物竟有几十种。甚至连她的的笔名“铃兰”,也是一种山西原产花卉的名称。铃兰热爱家乡汾河两岸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以女诗人细腻敏锐的笔触展现了带有泥土气息的地理环境与生活细节,将生命的伤痛与喜悦寄托于草木之中。
——熊国华
01、高亮:这一刻
02、杨河山:我只能是我
03、赖廷阶:你若盛开
04、潘洗尘:在此世
05、唐毅:这一刻如此静默
06、张好好:远方的春风
07、张作梗:松果在风中鸣唱
08、阎安:自然主义者的庄园或界限
09、韩东:大约只有雾知道
10、龚学敏:动物集
11、冷盈袖:惘然集
12、马骥文:回形楼梯
>>>更多
高亮的这组诗歌,带给我持久的愉悦感,令我对他的写作产生了信赖。这大体可以归结为如下原因:高亮锚定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主题,在长久反复的操练中,磨炼着心智、锻炼着写作技艺,进而处于不断地掘进与生长之中。他的写作的持续动力和驱动机制之一,便是动用优良的视觉与听觉天赋,精确地测量着人与世界之间的平衡,寻求人在世界之中永恒的安定感与家园感。
——万冲,选自《诗刊》
新诗写作中存在一种无意识,即进步观念之下挥之不去的旧诗情调和散文气息。诗人们很难避免它,只能推心置腹地认识、熟悉和揭示它。新诗既然从起跑线上被胡适确立为一种尝试精神,除了遍个品尝层出不穷的物与词之外,更要严肃咀嚼一下这枚无意识的硬核,在明知抵抗无果的前提下,让它为新诗做点什么,以便能让新诗更像新诗。
——张光昕,选自《诗刊》
写作对张作梗而言是与优秀的人物对谈与碰撞、以支流的魅力吸引乃至影响主流审美趣味最合适的工具,他做得很好,硕果累累。其实,就他从现代诗转而进行现代散文诗的书写而言,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倾听自己的内心——它极少会发出混乱的信号,总是那么清晰,具有很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娴熟的技巧,智力超群,勇于面对现实的挑战,语言自成一格,尤其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抒情的力度和精神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这组散文诗即是明证。
“这是一个集体溃逃的时刻——‘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这是一个起船而方向被风谋杀的世界。然而——假如我不参加那场成人的游戏,祖国就将成异国,星空腐烂,狂欢坍塌为废墟,立锥之地即异乡,即灾难”。我惊讶于这种代人倾诉的激情,仿佛身临其境,并且是以圣徒般的姿态介入苦难,来暗咒邪恶又荒唐的现实的。而面对这种国际容量却是地域性的纷争和痛楚,作者安慰道:请让我们相拥着哭泣,用体内渗出的夜色抚慰颤抖的星辰。
——鲁亢,选自《散文诗》
诗评家陈超曾说过:“诗歌不会让人活的更好,却能让人活的更多”。“多”就是人生的丰富和深广,而诗人要达到丰富和深广境界,就不能回避生活的历练和苦难。阎安和李建新两位诗人一直对生活和写作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阎安说:“作为一个诗人,我必须这样绝对地处在一个觉悟者的位置。”他一直在写作中保持一个“觉悟者”的冷静和理性。他早期的诗,被诗评界评为是痉挛与抽搐的,是自焚与饱受煎熬的,后来逐渐走向硬朗、凛冽、锋利和健硕。在不断求变中,其思想变得更加深邃,诗风更为阔大和丰盛。他在批判现实时,致力于揭示一种内在和外在的“黑暗”;他既要“像传说中的大力士,打败一群恶鬼”,又对世界充满美好的信心。“独赏丝弦,等美好自己找上门来”。这就是今天的阎安,金刚与菩提,鲜花与宝剑,猛虎与蔷薇,均在他的目光里和心跳中。
——选自《诗歌月刊》荐语
本期简明先生的组诗《缝合术》就是很好的先锋性诗歌文本。在他惯有的宏大与细微交融的诗风之外,其诗艺表达更为圆融与成熟,反讽与抒情浑融一体,其所呈现的现代意识更为复杂、幽微和开放。他的诗又并非像有些所谓先锋诗那样刻意晦涩难懂,而总是在诗行间留下可供破译的密码,让我们得以进入他丰富的诗艺世界。
——李云,选自《诗歌月刊》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诗歌网微信
张作梗:散文诗应该有更为开放的空间
老实说,目下中国散文诗坛的生态环境并不令人乐观。尽管在文学艺术这一板块,“散文诗”一直在场,但那种具有探索人类命运的、挖掘人性精神存在的、思索灵魂终极关怀的作品不是没有,而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牧歌式的,或乡村恋曲似的,又或是(一己)情绪宣泄式的东西。相较于现代自由体新诗那种既在内部建设、又在形式上锐意探索的千舟竞发的局面,散文诗显然显得过于保守了一些。
阎安:鲸鱼是大海的孤独
我曾经把诗歌和诗人的绝对性表述为一个蓝孩子及与之有关的无限之蓝。
如果蓝色象征悲伤和生命,诗人,可怜的孩子,你从来就孤独得快要出格。你是一个消失在蓝中的蓝孩子,通体透蓝,放在海水中与大海的蓝不分彼此。蓝孩子,你以孤独为美。你的纯粹性和盐的含量,只有超现实的、用宇宙呼吸的鲸鱼才可搅动。
责任编辑:王傲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