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月开始,中国诗歌网增设“头条诗人”栏目,与国内主要诗歌刊物合作,共同推荐头条诗人。在过去的十个月时间里,我们推出了111期头条诗人,这些诗歌作品和相关评论、推荐语、创作谈等内容,均来自《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等国内14家主要诗歌刊物的重点栏目。11月,我们为您推荐的诗人是:胡弦、南鸥、张曙光、金越、简明、安琪、雷平阳、甫跃成、林雪、吴思敬、黎衡、郭建强。
美好的事物总有缺憾
李南
忧思抓住了我
走起路来跌跌绊绊。
灰鹤爱上了清唱
晨光在树林中抛出曲线。
我并不是那个为众人抱薪的人
却在惊颤中度过每一天。
月光之盛
韩东
五十年前,苏北平原
一个寒冷无风的月夜
我,一个小人儿
站在高高的河堤上
看带我们来的那条公路。
而带我们来的汽车已经消融在月色里
无法再带我们回去。
落日很好
何晓坤
落日很好。它让我想起
秋天的一片银杏树叶
在风中,和枝头优雅作别
这个过程真的很美
它把自己扔下的时候
天空,已没有任何心事
半山居士生活记
沉河
收到儿子已安然到达南方的消息
悬在武汉天空半日之久的雪
终于飘飘然极其优美地落下
我和它相视一笑
雪有灵,知何时下在何地
众鸟高飞
刘立云
后来,水漫上来;带海腥味的淤泥漫上来
再后来草漫上来,树木的根漫上来
云朵、闪光的雨和渐渐明亮的星辰漫上来
我想象这只鸟的身影有多么孤独和无助
我想象当一阵强过一阵的风
惊蛰
张二棍
倒悬的古钟里,有几只倒悬的蝙蝠
第一夜的春雨,滴在钟上的时候
它们从各自的大梦中
惊醒。像一群饱经丧乱的人
不知该作鸟散,还是兽奔
上个时代的夜莺及其他
华清
佛在夕光中静静地注视
注视着山涧,炊烟和雾岚弥漫着
羊群归来,末尾走着最年轻的一只
牧羊人鞭梢在空中挥舞着,一个
拐过山脊的行路者,此时突然出现
与这景致撞了个满怀。佛注意到了
蹒跚而行的它,这世界最小的羔羊
被十个星星照耀的美好
西厍
然而,今晚我见到了星星。我倚扶着阳台栏杆,心血来潮地抬了一下头,见到三两个星星在头顶闪耀。我以为偌大的一块墨玉的池子里只有这三两个星星。但是几秒钟后,又多出了几个。我努力把眼睛睁到最大,终于见到更多弱弱闪着的星星。
我明白过来,头顶其实有一池子星星,只是以我的目力,只能领有少于十颗星星的光。
坐享夜的腹地
庄伟杰
坐享于夜敞开的腹地上
我应诉说些什么或寄托些什么
当目光与星光及灯光相遇
那些羞羞涩涩的心事 渐渐
发芽 在一页页光芒里
祖国,你听我说
谢克强
令人怦然心动的春天
说来就来了
没等我的笔翻过冬的篱笆
在残雪消融的呢喃里
正欲感悟几缕诗意
在这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所凸显出来的一种独特而鲜明的“新意识”,这就是对“工业”这样一个时代主题的诗意显现与透视。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诗歌一种新的别样的诗歌主题的开拓,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诗歌建立一种“工业诗歌”的可能。如在《再见了,烟囱》中,诗人写道,“父亲曾经说/哪里的高烟囱多,哪里的烟囱在冒烟 / 就说明哪里的工业最发达”。此时,诗人从对父亲的描述展开,进而他对整个世界理解与建构的观察点,就是坚实地建立在“高烟囱”这一个极具强烈现代感的意象之上,并由此将“工业最发达”这种对“现代化”期盼和诉求融入到了诗歌写作之中。
——王学东,选自《诗刊》
写诗是从“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开始的。“人有感觉、思想,必加以感情的催动,又有成熟的技术,然后写为诗。”顾随在《驼庵诗话》中很清楚地道出写诗之经。诚然,是这样的。他还指出:“文人是自我中心,由自我中心至自我扩大至自我消灭,这就是美,这就是诗。”诚然,也是这样。
——选自《诗歌月刊》荐语
泉声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中一个静默而纯粹的诗人,局限于小城的日常生活,并安心于这样的生活。所谓安心就是在这种日常中发现一个奇妙的自然,与人心气相通的自然,并领受它宁静的恩泽。因此,我们看到他写了很多关于榆树、菜园、鲁山、南沙河等等的诗,那些诗合起来就像一条溪流。我们在《老猎人》这批诗中看到很有特点的语言风格,穿插着闲笔,细致又不失简约、跳脱而有意味的叙述方式,并且在他倾听到的自然中总能折射人世的反光。
——江离
铃兰的组诗《草木颂》中写到的植物和动物竟有几十种。甚至连她的的笔名“铃兰”,也是一种山西原产花卉的名称。铃兰热爱家乡汾河两岸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以女诗人细腻敏锐的笔触展现了带有泥土气息的地理环境与生活细节,将生命的伤痛与喜悦寄托于草木之中。
——熊国华
01、龙小龙:新工业叙事
02、娜仁琪琪格:静静地领悟
03、谢克强:祖国,你听我说
04、庄伟杰:坐享夜的腹地
05、西厍:被十个星星照耀的美好
06、华清:上个时代的夜莺及其他
07、张二棍:惊蛰
08、刘立云:众鸟高飞
09、沉河:半山居士生活记
10、何晓坤:落日很好
11、韩东:月光之盛
12、李南:美好的事物总有缺憾
>>>更多
在这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所凸显出来的一种独特而鲜明的“新意识”,这就是对“工业”这样一个时代主题的诗意显现与透视。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诗歌一种新的别样的诗歌主题的开拓,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诗歌建立一种“工业诗歌”的可能。如在《再见了,烟囱》中,诗人写道,“父亲曾经说/哪里的高烟囱多,哪里的烟囱在冒烟 / 就说明哪里的工业最发达”。此时,诗人从对父亲的描述展开,进而他对整个世界理解与建构的观察点,就是坚实地建立在“高烟囱”这一个极具强烈现代感的意象之上,并由此将“工业最发达”这种对“现代化”期盼和诉求融入到了诗歌写作之中。
——王学东,选自《诗刊》
娜仁琪琪格的这组诗命名为《静静地领悟》,显然有着特殊的深意,它是诗人笔下一首诗的一则短语。这为我们进入她的诗歌世界提供了一个便捷而有效的入口。所谓悟,就是理解,明白,觉知。东汉曾肇在《长阿含经序》中提出:“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此后,“妙悟”一词就在佛家经典的阐述中广泛流传,进而渗透到中国美学的理论概括中。南宋诗论家严羽更是将它发扬光大,引入自己的《沧浪诗话》,认为“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只有“悟”才是“当行”、“本色”,才是我们创作和理解诗歌应该择取的态度。正是这种“悟”带来的能量驱策着诗人去接纳世界那充满了缺陷的美好。
——汪剑钊,选自《诗林》
西厍散文诗的这种成功很显然与其对散文诗的建构方式有关。其散文诗常用的生成方式,即“知觉某物”—“体味某物”—“思想某物”。所谓“知觉某物”即诗人以外在的某物为触发点来实现自己的情感着力,以其具体的写作来看,诗人所触即有星星、槭树、河流、樱花、白玉兰、雪、油汀等物。所谓“体味某物”即诗人借由事物入手来实现自己对事物的进一步或者深层认知,很显然,这一步是为“思想某物”做铺垫的。
——赵目珍,选自《散文诗》
写诗是从“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开始的。“人有感觉、思想,必加以感情的催动,又有成熟的技术,然后写为诗。”顾随在《驼庵诗话》中很清楚地道出写诗之经。诚然,是这样的。他还指出:“文人是自我中心,由自我中心至自我扩大至自我消灭,这就是美,这就是诗。”诚然,也是这样。
——选自《诗歌月刊》荐语
当一个写作者,不再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生活表象,那株内在的生命之树,就会在他的世界中安静地生长。这一过程,或许充满苦涩,也许流出甜蜜的佳酿,但不可否认,这是生命的真实成长。读李南的诗,我以为,便是这样——“给草药加点蜜——把泪水熬成了盐!”(李南《写诗》)
在我看来,写作于李南,是她生命的重要部分。虽然它来自普通的日常生活,但不是简单的吃喝拉撒,诗人试图通过这些普通的生活,炼取真金——“写诗”。如她自己所说:“我的野心不大:/在浩瀚的文字中留下,哪怕是一小行诗句/沉甸甸的——像金子”(李南《写诗》)。
——陈卫,选自《草堂》
本期简明先生的组诗《缝合术》就是很好的先锋性诗歌文本。在他惯有的宏大与细微交融的诗风之外,其诗艺表达更为圆融与成熟,反讽与抒情浑融一体,其所呈现的现代意识更为复杂、幽微和开放。他的诗又并非像有些所谓先锋诗那样刻意晦涩难懂,而总是在诗行间留下可供破译的密码,让我们得以进入他丰富的诗艺世界。
——李云,选自《诗歌月刊》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诗歌网微信
龙小龙:深怀一颗温暖的心
我创作的《新工业叙事》是继去年《写意:中国工业园》(组诗)之后的作品。《写意:中国工业园》得到了较多老师和朋友的认可与赞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包含了我对工业尤其是高纯晶硅产业的熟悉和理解。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发展成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光伏产业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于美欧日韩,牢牢执住了行业发展的牛耳,成为比肩高铁的“国家名片”之一。高纯晶硅(光伏的上游)产业的兴衰、在国际中的沉浮,可以算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代表或缩影。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抒写崛起的民族工业发展是一件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情。
庄伟杰:用精气神重建汉语诗歌逻辑
身处后工业化、信息化和高度物质化时代,重新提出“现代诗歌对人类的精神重构”这个诗学命题,其必要性和价值意义不言而喻。在当下文化语境中,这个话题富有针对性、前沿性和建设性。如果说,诗歌是一座美丽的后花园,那么欣赏诗歌、感受诗歌、走进诗歌,就有可能唤醒我们的灵魂,继而自觉地去寻找属于我们的文明源头和人类的生命源头。因为诗歌与人类的心灵和精神成长有关,尽管它难以改变我们的人生和世界,却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让不可言说的转化为可言说的(诗可以言说不可言说的),让单一而抽象的转化成丰盈生动且可感可触的精神图景,让贫乏而单调的生活转化成生机盎然和富有生命情趣而诗意地栖居。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在沉重而艰难的现实面前插上腾飞的翅膀超越于现实之上,或者让记忆在诗歌里重新复活并进入神圣的殿堂,在诗歌建构的诗意空间里寻找到温暖的、人性的、真切的、动人的、幸福的、美感的等等宝贵的东西。
西厍:创作手记
散文诗当然来自于自然和生活,来自于一颗诗心对自然的感应和对生活的思考。所谓“我倚扶着阳台栏杆,心血来潮地抬了一下头,见到三两个星星在头顶闪耀”,正是把自己放在生活的低处,而又神往于自然的高处。“倚扶”生活坚硬的“栏杆”和翘首自然神性的光芒,其实是两不相碍的。散文诗写作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既立足于现实低位,又仰首于理想高位的文体吧。
责任编辑:王傲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