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月开始,中国诗歌网增设“头条诗人”栏目,与国内主要诗歌刊物合作,共同推荐头条诗人。在过去的十个月时间里,我们推出了111期头条诗人,这些诗歌作品和相关评论、推荐语、创作谈等内容,均来自《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等国内14家主要诗歌刊物的重点栏目。11月,我们为您推荐的诗人是:胡弦、南鸥、张曙光、金越、简明、安琪、雷平阳、甫跃成、林雪、吴思敬、黎衡、郭建强。
深情可以续命
潘洗尘
这世间只有对爱
是公平的
你爱什么
这世界就给你什么
你爱多少
这世界就给你多少
甚至更多
我们徘徊镇
横行胭脂
我是住在徘徊镇的一位读者
我的职业是阅读天空和大地
凝望星群,代替人们流出热泪
俯视脚步,不踩疼弱者的影子
我们徘徊镇,居于北方
立冬过后,小麦的霜期到来了
落日之下,必有一双匍匐的翅膀
开花的地方
韩文戈
落日很好。它让我想起
秋天的一片银杏树叶
在风中,和枝头优雅作别
这个过程真的很美
它把自己扔下的时候
天空,已没有任何心事
云泥九章及其他
陈先发
歌声像泄密的沙子堆满了走廊和
贮存白炽灯、古籍及冰块的书房
很奇怪,我从灯罩下的淡淡阴影
而非她的喉咙,从她灰鹤一样
的细脖子而非她的美貌中
获得了满足
那歌声攻击,又压抑,在四壁回旋
回乡
蓝角
路上方言浓重 是否
要让风把泥土的心跳带往远方
村舍里有多少讨生活的百姓
天上就有多少双关不了的眼瞳
炊烟吹又生啊炊烟
告诉外出的人今生注定要重逢
七日,或次仁罗布
成日
鸽子,在布达拉宫广场上啄食,在藏袍里安睡。手持念珠,或右手举于胸前的信使口诵经文。我听不懂经文,唯能在大雨中抬头,以退伍军人的方式,给朱红和雪白的圣殿行注目礼。
大雨夜,借宿的房间里有一盏长明灯。
时间与旅行
韩东
街道宽阔无人,车辆疾驶
灌进车窗的风呼呼地吹着我
在那动荡中有一种深刻的平静。
拿上东西,我乘同一辆出租车返回
自由的感觉仍未消失
就在我们因往返而遗忘的两地之间。
说书人
田禾
一根楝树的枯枝,横在院子里
说书人的故事里横着一把刀
英雄的前面横着一条河
鼓槌一落,接上回书,还是说隋唐
乱世之中,群雄并起
秦琼卖马,李密起事,罗成舞枪
余下的时光
梅尔
洪水是你的命运,我惊诧你的
力量,你的排山倒海吓到了我
我是你的石头,站立不住
请抱一抱我,失眠的夜里
我在雾霾沉重的北京
想念双河的沉寂
朔方:苍穹雁鸣
古马
群山横亘
那摆脱了黑暗的马群是安静的
沿着山脊铺展到山坡平野的阳光
青嫩、甜蜜
仿佛正和遍野生长的西瓜上最最美丽的条纹
谈论着自由舒展的意义
成路对自己的要求是追求“唯一性的品质”,这其实是很大的挑战。当同质化写作越发趋于严重时,如何写出独异之美就是对新奇经验的创造性转化,七日藏地游所反思的,仍然是个体建构自我的可能。与其说诗人是在体验西藏的民族风情,不如说他是在这一氛围中完成自我的救赎,西藏构成了这一救赎之旅的美学参照,它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教诲,更是一次精神的启蒙。
——刘波,选自《散文诗》
20世纪30年代,马丁•海德格尔仅发表了一篇哲学论文——《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海德格尔选择荷尔德林的诗作,用较长时间悉心地解读,从存在“显隐二重性运作”的复杂相关性上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诗与人与大地乃至整个文化思想史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海氏由之寻找真理存在以及呈现的可能性,最终走入通向哲学本源的林中路。也是从海德格尔开始,“返乡”成为哲学上的重要命题。
和荷尔德林相似,蓝角无疑也属于“诗人中的诗人”。这是因为,一方面,他的诗作体现了诗最普遍的本质——“语言”,另一方面,在蓝角诗的海底,蕴含着诗化了的“诗的本质”
——西边,选自《诗歌月刊》
泉声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中一个静默而纯粹的诗人,局限于小城的日常生活,并安心于这样的生活。所谓安心就是在这种日常中发现一个奇妙的自然,与人心气相通的自然,并领受它宁静的恩泽。因此,我们看到他写了很多关于榆树、菜园、鲁山、南沙河等等的诗,那些诗合起来就像一条溪流。我们在《老猎人》这批诗中看到很有特点的语言风格,穿插着闲笔,细致又不失简约、跳脱而有意味的叙述方式,并且在他倾听到的自然中总能折射人世的反光。
——江离
铃兰的组诗《草木颂》中写到的植物和动物竟有几十种。甚至连她的的笔名“铃兰”,也是一种山西原产花卉的名称。铃兰热爱家乡汾河两岸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以女诗人细腻敏锐的笔触展现了带有泥土气息的地理环境与生活细节,将生命的伤痛与喜悦寄托于草木之中。
——熊国华
01、杨克: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
02、林莉:你有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
03、古马 朔方:苍穹雁鸣
04、梅尔:余下的时光
05、田禾:说书人
06、韩东:时间与旅行
07、成路:七日,或次仁罗布
08、蓝角:回乡
09、陈先发:云泥九章及其他
10、韩文戈:开花的地方
11、横行胭脂:我们徘徊镇
12、潘洗尘:深情可以续命
>>>更多
成路对自己的要求是追求“唯一性的品质”,这其实是很大的挑战。当同质化写作越发趋于严重时,如何写出独异之美就是对新奇经验的创造性转化,七日藏地游所反思的,仍然是个体建构自我的可能。与其说诗人是在体验西藏的民族风情,不如说他是在这一氛围中完成自我的救赎,西藏构成了这一救赎之旅的美学参照,它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教诲,更是一次精神的启蒙。
——刘波,选自《散文诗》
20世纪30年代,马丁•海德格尔仅发表了一篇哲学论文——《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海德格尔选择荷尔德林的诗作,用较长时间悉心地解读,从存在“显隐二重性运作”的复杂相关性上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诗与人与大地乃至整个文化思想史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海氏由之寻找真理存在以及呈现的可能性,最终走入通向哲学本源的林中路。也是从海德格尔开始,“返乡”成为哲学上的重要命题。
和荷尔德林相似,蓝角无疑也属于“诗人中的诗人”。这是因为,一方面,他的诗作体现了诗最普遍的本质——“语言”,另一方面,在蓝角诗的海底,蕴含着诗化了的“诗的本质”
——西边,选自《诗歌月刊》
诗人陈先发早前在凤凰读书上有一篇题为《困境与特例》的文章,阐述了自己对诗歌写作与诗歌写作的现实语境的一些思考,他说“诗,本质上只是对‘我在这里’这四个字的展开、追索而已”。
陈先发道出了写作的终极秘密。我思故我在。古往今来多少作家试图用肉体凡胎推动西西弗斯的石头,用一支笔撬开写作和生活的嘴巴,从那些幽深的黑暗源泉中寻找栖居的家园和存在的意义。写作终究是为了解决个人存在的问题,是一次伟大的自我完成和自我救赎。我之前曾读过陈先发的诗集《写碑之心》,受益于他精准的语言天赋和化古为今的杰出能力;同时,我也感慨于今天的诗人如何在未知的旅途中发现诗意,在旷野的野蛮和荒芜的困境中,保存自己的“写碑之心”?
——卢山,选自《草堂》
蓝角是1990年代全国重要的诗人之一,是我刊早年的编辑。和大多数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一样,走过喧嚣、沉寂、涅槃、复出,当他归来时,给我们的不仅是,他的诗文本是“新的”,他的整个人的艺术观和美学理念也是“新的”。当然,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河流也同时遇不到同一个我”,因为,“我是新的”。“新的”来自于自我否定,来自于自己对艺术真谛理解后的诸多方面的增加和删减,来自于自我的解构和重建,让自己“新起来”,其实是让自己走向更高处,“不妨爬上山顶/看看不远处的春天”,攀登高峰,一定要抛弃不必要“旧的”辎重,一定要增添“新的”武器。蓝角这组新诗里,少了过去华丽的语词和技法呈现,只是让诗之思更有“骨感”,让诗之形更有“气韵”,变化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的境界。这一切来自他的沉寂中的思与悟,增与减,舍弃与索取。其实就是减去旧观念,增加新思想。
——选自《诗歌月刊》荐语
本期简明先生的组诗《缝合术》就是很好的先锋性诗歌文本。在他惯有的宏大与细微交融的诗风之外,其诗艺表达更为圆融与成熟,反讽与抒情浑融一体,其所呈现的现代意识更为复杂、幽微和开放。他的诗又并非像有些所谓先锋诗那样刻意晦涩难懂,而总是在诗行间留下可供破译的密码,让我们得以进入他丰富的诗艺世界。
——李云,选自《诗歌月刊》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诗歌网微信
杨克:“青春回眸”依旧少年心
这是我有意的尝试。我曾写道:唐诗宋词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也是世界诗歌的高峰,李白、杜甫、苏轼等,就是世界级的顶尖诗人。中国传统诗歌强调语出惊人、注重通感、讲求意境、营造境界,还特别讲究音律美,音韵有致,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几乎所有识字的人,在牙牙学语阶段,都背过唐诗,诗教是中国人启智的童蒙读物。脍炙人口、口口相传,不仅是汉语诗歌的特点,很多少数民族史诗,如《格萨尔王传》等,都是依赖吟唱传播传承的。新诗要出精品,除了注重思想艺术方面的高度,还必须思考如何创新性地重新返归音韵的传统、吟唱的传统。这也是我这一年来写作上的新向度。
古马:关于西部诗歌的一份提纲
所谓“西部诗歌”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评论界偷懒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存在“诗江湖”将生活在西部的诗人边缘化、类型化的狭隘心理,这是带有世俗偏见的文学命名。当然,也不排除自觉边缘化的倾向,借地域自重,文学贴牌,自我标签化……在甘肃、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生活的诗人中,有些人乐此不疲地写同一个地方同一种题材,写臆想中的西藏、河西走廊……写了十年二十年,发表成百上千首诗,一百首和一首没有什么太大变化,这样的写作有意义吗?这样的写作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是寄生虫式的写作,寄生在“地域”的空壳之中。
成路:写作,有时需要等待
我用自己的所谓“明白”,开始搜寻在藏地给予我扶助的物象,尤其是扶助心灵的物象来构建诗章。藏地是神圣的,也是盛大的。我一个红尘中的诗歌写作者,不懂得藏传佛教的教义,不懂得上师指点的天眼,只能用小眼睛在这些圣灵此刻存在的真实中找出意象来写作。我有一个观点,当代诗人无论他的写作取材是上古,还是今天,他写出来的都是当下诗,因为他是当下思考。这样,我在《七日,或次仁罗布》里请出上古的人物和今天的人物出场,就是借他们的口说出我当下要说的话。引典、引用除外。
责任编辑:王傲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