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期
2024.11.05
特邀点评
《雨的诗句》:一首写雨的诗,从雨中带出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作者笔下的雨,既是自然生态的雨,也是心理情绪的雨,从中可以见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作者的感受很敏锐,一场寻常的雨对他来说就是生命的洗礼,不管是城市的雨、乡村的雨,还是森林的雨、沙漠的雨,“所有的雨都不需要理由”。写雨,不需要说出理由,既是一种写作的习性癖好,也是感受生活诗意的方式。作者“在雨中淋过”“在雨中行走”,看起来是反常之举,实际上却恰当不过,是对自然诗意的感受,“雨是散落人间的诗句”“有的犹如一句山歌”,雨对生活不可或缺,对抒情也不可或缺。
整首诗都是“雨的诗句”,在写作上是有难度的,但作者处理巧妙,重章叠句,渲染雨的气氛,自有意境,也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以雨为核心意象,铺开雨天的氛围,既有客观的呈现,也有心理情绪的渗透,虚则虚之,实则实之,把雨天的情绪氛围呈现得非常真切。而这一切,都源出作者的内心;而这一切,本身都属于诗,是“雨的诗句”。
《在街边电话亭,他睡着了》:这是一首布满叙事元素的诗,整体上看,诗中内置一个微型的叙事框架。诗中的叙事元素包括时间(四月二日下午)、地点(电话亭)、人物(疲倦的中年人)、事件(借宿电话亭)、细节(绛紫色冲锋衣压在行李包上)、生活场景(曹杨路的房屋、角堇花在亭外绽放)等,经由用心营构而形成诗中特有的抒情效果。很显然,这不是一首叙事诗,而是一首非常别致的抒情诗,抒情的效果由叙事而带动。
看起来这首诗是一个叙事片段,实际上,诗的底色却是抒情的。诗中的叙事采取客观视角,直接呈现无名中年人的生存窘状,他无家可归,极度疲惫,情急之下,“就近借宿在电话亭”。而“我”与他同病相怜,“在两平方米的工位中,我已蜷伏大半生”。诗中的叙事极其简洁,不是属于小说和散文中的叙事,而是属于诗的叙事。
如何把叙事转化为一首诗中的抒情?这是这首诗值得赞赏的地方。作者通过戏剧性场景的设置,从人物、情节、细节和氛围中突显出诗的抒情效果,让诗中的叙事元素在抒情的效果上转化为一首诗中深层结构的组成部分。诗的表层结构是一个叙事框架,诗的深层结构却是诗意的凝聚,使诗意显得更加集中,使情感的表达显得更加强烈。作者看似写得冷静克制,但并不是所谓“客观性”视野下的“零度叙事”,而是显露诗的温暖,始终让温情在诗中暗暗流淌。
《落日》:这首诗写得迂回曲折,有情思空间,可以见出诗中有多重心理情绪转换,每一重转换都有欲言又止的意味,使得诗的跳跃性很强,作者似乎想要吐露心里淤积的情绪,却又掩饰或逃避着某种结果。诗中的情境美而凄清,似乎和落日没有直接关联,又似乎落日是笼罩在诗中的情绪投射。整体情境朦胧,像落日下的事物带着依稀的暗影,又和病榻上的母亲有关,诗中的美与凄清都来源于此。在母亲与落日之间,象征的形式实现了一种间接的隐秘的联系。
落日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诗中却更像一个心理幻象。从自然现象到心理幻象的这种转换,在诗中体现为一种忧郁的情绪。这首诗写得精致严谨,在节与节的转换之间,似乎听得到依稀的感叹,这感叹如此轻微,若有若无,使落日作为一个假设或一个背景而诗意存在。如果生命的脆弱也作为一个设定,是否又是落日的另一种形式?我得承认,我喜欢这首诗的呈现内容,也喜欢这首诗中隐藏的思考。
网友点评
这首诗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回忆奶奶半月前住院回家与当下抱着奶奶骨灰回家的场景交织叙述,使故事更加丰满且富有层次感。电话作为叙事线索,连接起不同的时间节点,呈现了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对奶奶去世(回家)的人间悲伤。诗中的奶奶“回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到居住之地,更象征着灵魂的归宿与生命的叶落归根。奶奶的骨灰被送回家,父亲在大街上跪接奶奶,都赋予了“家”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细节描写,如父亲不断打来的电话、回家路上标志性地点的出现等,成功唤起了读者内心对于亲情的共鸣,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让这首短诗具有了足够的感染力。诗中的路、村、河、桥、树、教堂、红房子等意象,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追溯回忆的特定场景,为奶奶“回家”这一主题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和情感元素。这些意象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情感寄托,代表着家的方向和温暖。
主编:金石开
栏目统筹:新宇
编委:
王夫刚 付 炜 年微漾
迟 牧 金石开 罗 曼
孤 城 符 力
(按姓氏笔画数排序)
1. 《诗歌周刊》是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15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它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