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2022.4.22

综述·评论

 

让情感之花在自觉中绽放
卢辉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库尔特.宾妥斯曾指出:“诗历来是人类心灵状态的反映,是人类情感的晴雨表,它预示即将来临的事变、公众感情的振荡、思想和向往的升降沉浮。”纵观中国诗歌网第10期《诗歌周刊》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把足以激起感情的、互不相谋的客体进行大胆组合,并以多样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情感的艺术性。值得一提的是,本期作品在处理感情与自觉的关系上,都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即在应当自觉的地方自觉了,在应当纵情的地方纵情了。
    
    当浩瀚的历史融入到当下繁富的世界,其中的“间隙地带”往往是情感发酵的场域,《祁连山上的雪》就是很好一例。诗人把祁连山作为古往今来“有意味”的地理标签,不管是经卷、琵琶、丝绸、酥油茶,还是白马、飞燕、卓玛、神灵等等,都成了诗人“情感天涯”的范本。按理说,情感本质上是盲目的,而自行其事的情感若任其汹涌,其能量无论何时也无从产生思想。为此,《那些新开的花,其实是旧时花》作了一些探索。诗人把泥土、草木与月亮连接成爱、孤独与命运,这些心与物的对接就像是一次灵魂与世界的对话。的确,诗人哪怕投掷一小粒感情都希望感情浪花四起,并得到无限增值,《立春日:未完成的思考》就是这样。诗人将星宿、弦月、花朵、青草、岩壁这些特定的意象“植人”到故园,这样的“植入”不就是呈现出生命与情感的历程吗?

    应该说,诗歌时刻都在执行着、传递着情感与经验的信息。一方面,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并磨练我们认识周围事物的本领,《重阳》这首诗就提升了人们对待重阳的感情内涵。在这首诗里,重阳既是生命的“回光”,也是生命的“重生”,又是生命的“逗留”。可以说,丰满的重阳才是人间最具魅惑的重阳。由此可见,诗歌的情感极致,并不在于它表现了一切新的可能的情节,而在于它在情感喷发之际,能把现实中不可思议的东西,同情感生活联系起来,连成了多情的、多样的世界。另一方面,情感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命运的结晶,它仰仗生命的自觉,完成情感的一次次升华。比如,《三月的草木》就很典型。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在诗人看来,草木似人,草木也有情,三月的草木更有情,因为“回过头的三月/开始在一颗青果里打坐,思考”,这正是情意绵绵的草木;还有《穿越时间的雪长大词语》以日常之景写自然之情;《东风面》以“仿古”的方式,让情感返乡;《杨树》以族群的命缘关系品味情感的忧与乐;《天将晚》则表现了情感无处不在、生命无处不有,哪怕在菜园里,那些辣椒,白菜,黄瓜都有一颗向上的心;而《青龙寺》则寄情山涧的雪和流水般的事物,深情仰望深蓝的天空;《父亲》则激活了“我”的生存环境与情感世界;最后《一只鹤的空白》又以“空”的抒情,颇有“白马入芦花”的禅味。

    总之,本期诗歌之所以能引人注意,令人感兴趣,离不开诗人们在特定事物与特殊事件所激发的感情与自觉,特别是这些在自觉中产生的情感都能达到与世界和谐共生的境地。当然,要把握好历史场景与现实世界的情感跨度,仅靠生命的自觉与情感的自觉还远远不够,就本期诗歌而言,诗人们还必须把握足够宽阔、足够多元的时代界面,以避免单向度的情感小札,让我们一起共勉!

 

卢辉,诗人,诗评家,高级编辑,三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主要著作《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看得见的宽》《七层纱》《红色的碎片》《纸上的月亮》等九部,诗歌、诗论散见境内外各大刊物和年度选本。获得福建省政府文艺百花奖、第三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第五届(2017-2018)中国当代诗歌奖.批评奖、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奖、入围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终评。

编辑委员会

主编:金石开

执行主编:孤城

编委:

丁 鹏  王夫刚  王家铭 

年微漾  金石开  罗 曼   

林 珊   孤 城   符 力

(按姓氏笔画数)

栏目说明

1. 《诗歌周刊》是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15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它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查看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登录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