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恋歌
——白蝴蝶与豌豆花的记忆
杨国庆
(7,428字)
诗人林莉的诗歌《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写得清灵、动美,仿佛是一副秀雅、灵性的水彩画出现在读者眼前,给人多侧面的视觉审美愉悦。
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
简单,快乐。村庄显而易见的自然事物啊
我,一定是深爱过这样的场景
颤动的羽翼含苞的藤蔓
那阵扑面的气息
细小的窸窣的,胸口酥麻的温热
——透明的花蕾举起轻快之翅
四月还是五月?
在乡间,我疼着的泥地上
必定有豌豆花的浅蓝溢出田垄
也必定有白蝴蝶破茧而来
停顿,翻飞,稍纵即逝
我怎能一次次地想起
——难道春天来得太快?而冬天过于漫长
一
标题,“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一只”明确数量,描述仅有单个的主体。“白蝴蝶”点明了蝴蝶的颜色为白色,这是一种较为纯净、清新的颜色形象。“停在”表示蝴蝶的动作状态,静止于某个位置。“豌豆花上”明确了蝴蝶停留的位置是豌豆花,豌豆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花卉,这一画面构建出一种田园、自然的场景。
“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重复句起到强调画面感的作用,加深读者对这个简单而美好的自然场景的印象。“简单,快乐。村庄显而易见的自然事物啊”:“简单,快乐”直接表达出这个场景所传达出的感受,这种自然场景没有复杂的元素,却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情绪。“村庄显而易见的自然事物啊”说明这样的场景在村庄里是很容易被看到的自然存在,强调这种场景的平常性和自然性。“我,一定是深爱过这样的场景”:“我”作为主体,表明是诗人自己。“一定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推测。“深爱过”表示过去对这种场景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场景”指代前面提到的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的村庄自然场景。“颤动的羽翼含苞的藤蔓”:“颤动的”形容蝴蝶的羽翼在动的状态,是微风轻拂或者蝴蝶自身的细微动作。“含苞的”描绘藤蔓的状态,藤蔓上的花朵还处于含苞待放的阶段,展现出一种生机待发的状态。
“那阵扑面的气息”:描述一种扑面而来的气息,这种气息是花朵的香气、泥土的芬芳或者是自然环境中各种气味混合而成的,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细小的窸窣的,胸口酥麻的温热”:“细小的窸窣的”是形容风吹过草丛、花朵或者蝴蝶翅膀扇动发出的轻微声音,这种声音是细微的。“胸口酥麻的温热”表达这种场景带给诗人身体上一种酥麻、温热的感受,是诗人在情感上被这个场景触动后的身体反应。“——透明的花蕾举起轻快之翅”:“透明的花蕾”是一种比较奇特的意象,花蕾一般是不透明的,这里用透明是为了表现花蕾的纯净、鲜嫩或者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举起轻快之翅”将花蕾拟人化,赋予花蕾像蝴蝶一样举起翅膀的动作,使画面更加生动且富有想象力。“四月还是五月?”:这是诗人对时间的不确定,四月和五月都是春季,是万物生长、花朵盛开的季节,这种不确定暗示着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这个场景可能随时发生,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朦胧感。“在乡间,我疼着的泥地上”:“在乡间”明确地点是乡村。“我疼着的”表示诗人对这片泥地有着特殊的情感,“疼”这个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包含着热爱、怜惜等情感。“泥地”是乡村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孕育生命的地方。“必定有豌豆花的浅蓝溢出田垄”:“必定有”表达一种肯定的预期。
“豌豆花的浅蓝”描绘出豌豆花的颜色是浅蓝色,“溢出田垄”将豌豆花的生长状态形容得很有活力,仿佛蓝色的花朵多得要从田垄里满溢出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也必定有白蝴蝶破茧而来”:同样是肯定的表达。“白蝴蝶破茧而来”描述了蝴蝶从茧中破出的生命过程,暗示着新生、蜕变,与前面的自然场景相呼应,表现出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生机。“停顿,翻飞,稍纵即逝”:这三个词描述蝴蝶的动作状态,“停顿”是短暂的静止,“翻飞”是上下飞舞的动态,“稍纵即逝”则表示这种美好的场景或者蝴蝶的这些动作是短暂的,很容易消失不见,表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我怎能一次次地想起”:表达诗人自己对于不断想起这个场景的疑惑,这种疑惑背后其实是诗人对这个场景深深的眷恋,越是想要忘却却越是频繁地想起。“——难道春天来得太快?而冬天过于漫长”:这是诗人的一种感慨。“难道春天来得太快”表示诗人感觉春天的美好时光短暂,“而冬天过于漫长”则将冬天的漫长与春天的短暂形成对比,冬天可能象征着困难、沉闷的时期,而春天象征着美好、充满希望的时期,表达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短暂的惋惜以及对困难时期漫长的无奈。
二
林莉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在“春日恋歌——白蝴蝶与豌豆花的记忆”的映照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表达出意象的构建与象征意义,推出美丽的意象白蝴蝶与豌豆花。在诗中,白蝴蝶和豌豆花是核心意象。它们如同两颗明珠,照亮了整个诗歌的画面。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的景象,是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画面构建。白蝴蝶象征着灵动、纯洁与自由,它的停歇给豌豆花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豌豆花则代表着乡村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那浅蓝的颜色溢出田垄,是乡村独有的色彩。这两个意象的结合,不仅是视觉上的美好呈现,更暗示着乡村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时刻。“白蝴蝶与豌豆花的记忆”明确了这两个意象的重要性。它们是诗人记忆的载体,承载着诗人对乡村往昔时光的眷恋。就像恋歌中的音符,每一次对它们的描写都是在奏响记忆的旋律。
诗歌还表达出其他意象的烘托。“颤动的羽翼”“含苞的藤蔓”等意象,进一步烘托了这种乡村自然之美。“颤动的羽翼”是白蝴蝶生命力的体现,也给整个画面带来了动态感。“含苞的藤蔓”则与豌豆花相呼应,展现出乡村田园里植物的生机盎然。这些意象与白蝴蝶和豌豆花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乡村自然景象,而这一切都被诗人珍藏在记忆之中,成为“春日恋歌”中的重要乐章。
诗歌也表达出情感的抒发与节奏,表现出情感的深度与层次。
诗人开篇便表达出对“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这一乡村自然场景的深爱。这种爱是直白而浓烈的,是一种对简单生活的热爱。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通过对气息、温热等细节的描写,将这种爱变得更加细腻和深沉。例如“细小的窸窣的,胸口酥麻的温热”,这种描写将情感从表面的喜爱深入到内心深处的触动。
这种情感如同恋歌中的爱情一般,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诗人对往昔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如同对恋人的思念,贯穿全诗。而“难道春天来得太快?而冬天过于漫长”这句诗,又表达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短暂、艰难时光漫长的感慨,进一步丰富了情感的层次。
诗歌在节奏上也呈现出一种舒缓而自然的状态。就像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诗行的长短错落,短句如“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的简洁明快,长句如“在乡间,我疼着的泥地上”的舒缓深沉,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节奏韵律。这种节奏与诗人的情感抒发相配合,在抒情处舒缓,在感慨时稍作停顿,恰如一首恋歌的节奏,有起有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流动。
诗歌又表达出主题的挖掘与时代意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乡村自然景象的怀念与热爱。诗人通过回忆白蝴蝶与豌豆花的场景,表达了对往昔乡村生活的眷恋。然而,深入挖掘可以发现,诗中还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思考。白蝴蝶的“停顿,翻飞,稍纵即逝”以及对春天与冬天长短的疑问,都暗示着时间的无情和美好事物的短暂性。
这种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时光的思考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春日恋歌”是对美好往昔的歌颂,而“白蝴蝶与豌豆花的记忆”则是这种美好的具体承载,同时也暗示着这种美好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体现了主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离乡村自然越来越远。这首诗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乡村的美好,那些简单的自然事物中蕴含着无尽的幸福与温暖。它也让读者反思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对物质的追求,是否让读者忽略了内心深处对自然、对纯真情感的渴望。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也是在呼吁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不要让它们也成为只能在记忆中寻找的东西。
“透明的花蕾”这句诗给人一种玲珑剔透的美好感觉。当然,
这一表述并不是直接引用自自然界中的具体现象,而是诗人运用的一种诗意的语言来营造一种特定的视觉和情感效果。诗人常常会使用夸张、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透明的花蕾”是诗人为了传达某种纯洁、清新或者是晶莹剔透的美感,而创造出的一个意象。
与此同时,读者还看到,在现代诗歌中,“透明的花蕾”这一形象并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标准符号,其含义会根据不同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上下文而有所变化。现代诗歌中通常会利用植物和自然元素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哲理,植物的形象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花蕾在诗歌中象征着希望、潜力、纯净或者是生命的萌芽状态。当诗人描述花蕾为“透明的”,这是在强调花蕾的纯真、未经雕琢或者是即将绽放的生命力,这种描述旨在传达一种期待和美丽即将显现的情感。“透明的花蕾”这样的表达是为了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共鸣,或者是用以表达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时间流逝的感悟。
三
可以说,诗歌主要就是突出了多重的意象之美。诗人精心考虑了
自然意象的选取:白蝴蝶与豌豆花。白蝴蝶和豌豆花是诗中的核心意象。白蝴蝶颜色纯净洁白,豌豆花是浅蓝色(诗中提到“豌豆花的浅蓝”),这种色彩搭配清新自然。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的画面,简单而又富有田园气息,是典型的乡村自然景象的写照,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蝴蝶本身具有灵动性,“停在”豌豆花上的动作描绘,使静止的花朵与灵动的蝴蝶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还有含苞的藤蔓。藤蔓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植物意象,“含苞”状态表示其正处于生长发育、即将绽放花朵或者结出果实的阶段,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它与白蝴蝶和豌豆花一起,共同构建了乡村自然的生态景象。再就是泥地。泥地是乡村的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诗人用“我疼着的泥地”来表达对泥地的特殊情感,泥地在这里象征着乡村的根基,是一切自然生命的源泉,有着质朴、醇厚的美感。
诗人还进行了独特意象的创造。如透明的花蕾,这是一个独特而富有想象力的意象。花蕾通常是不透明的,但诗人将其描绘为“透明的”,这种超现实的描写打破了常规的认知。透明往往与纯净、空灵联系在一起,透明的花蕾象征着一种纯粹的、未经世俗沾染的生命力或者美好事物的初始状态,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而且“透明的花蕾举起轻快之翅”,将花蕾拟人化并与“翅”联系起来,仿佛花蕾也具有了蝴蝶般的灵动性,使意象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再就是,诗人着意晕染意象组合营造的氛围。诗中提到“四月还是五月”“春天来得太快,而冬天过于漫长”,季节意象在这里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四月和五月是春天美好的时节,象征着希望、新生和美好。春天与冬天的对比,突出了春天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易逝,与诗中白蝴蝶、豌豆花等自然意象的美好相映衬,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美感。还进行了整体意象的融合。诗中的各种意象相互融合,白蝴蝶、豌豆花、含苞的藤蔓、透明的花蕾、泥地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饱含情感的乡村自然世界。这些意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蝴蝶与花朵、泥地与生长其上的植物等,它们组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乡村自然的丰富性和诗人对这种自然景象深深的眷恋之情,从而展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之美。
也正是在这样的诗意之美中,呈现出美好、动人的意境之美。诗歌呈现出田园之美与自然宁静,表现了乡村自然的和谐画面。诗中以“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这样的画面开篇,描绘出典型的乡村田园景象。白蝴蝶与豌豆花的组合,展现出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这种和谐不仅仅是生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更是一种视觉和感官上的和谐,白色的蝴蝶与是浅蓝色的豌豆花相互映衬,周围还有含苞的藤蔓等自然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简单而美好的乡村自然环境。还有自然元素的生动呈现,通过描写“颤动的羽翼”“那阵扑面的气息”“细小的窸窣的”等细节,生动地呈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乡村场景之中,能感受到微风的吹拂、蝴蝶翅膀的颤动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气息,使整个自然环境充满了生命力,进一步强化了自然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意境。
诗歌接着呈现出对往昔的眷恋与美好回忆,表现了情感的沉浸与怀念。诗人说“我,一定是深爱过这样的场景”,表达出对眼前这一自然场景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沉淀在心底的对往昔的怀念。诗中的景象是诗人过去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充满温情。诸如“我怎能一次次地想起”这样的表述,更加突出了这种回忆的反复性和不可抑制性,说明这个场景在诗人心中有着深刻的烙印,也让整个意境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氛围之中。
诗歌又呈现出对时光匆匆与美好易逝的回望,表现了季节的对比与感慨。诗中“四月还是五月?”以及“难道春天来得太快?而冬天过于漫长”这样的表述,通过季节的对比,传达出时光匆匆、美好易逝的意境。春天象征着美好和希望,是白蝴蝶和豌豆花等美好事物出现的季节,而冬天则象征着沉寂或者艰难的时光。春天的短暂和冬天的漫长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就像白蝴蝶在豌豆花上的停留“停顿,翻飞,稍纵即逝”一样,给整个意境增添了一抹淡淡的惆怅。在这个意境中,还蕴含着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从白蝴蝶的破茧而来,到在豌豆花上短暂停留,再到花朵的含苞待放与凋谢,都体现了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规律。这种思考使诗歌的意境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往昔的怀念上,还上升到了对生命和自然更深层次的感悟。
在这淡然的田园风光意境中,诗歌还显露出清淡、沉思的禅宗思想。一是显露出对自然的禅意感悟,表现了对自然本真的关注。对“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颤动的羽翼”“含苞的藤蔓”等自然事物细致而纯粹的描写,体现了禅宗中对自然本真状态的关注。禅宗强调在自然中寻找真谛,诗中的这些自然景象没有过多的修饰,以一种最原始、最质朴的状态呈现,就如同禅宗所倡导的回归自然本真,在简单的自然事物中发现生命的奥秘和世界的本质。还表现出自然和谐与禅境,自然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白蝴蝶与豌豆花、泥地、藤蔓等和谐共处,这种和谐的自然景象类似于禅宗所追求的禅境。在禅境中,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没有分别与对立。诗中的自然画面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与禅宗所追求的内心宁静、与自然合一的境界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二是显露出对无常的禅意表达,表现了时光无常的暗示。诗中的“四月还是五月?”“难道春天来得太快?而冬天过于漫长”这些关于季节和时光的疑问与感慨,暗示了时光的无常。禅宗思想中有对无常的深刻理解,认为世间万物包括时间都是无常的,不断变化的。诗中的季节变化、春天的短暂与冬天的漫长对比,体现了时光的难以把握,如同禅宗所说的无常之理。白蝴蝶“停顿,翻飞,稍纵即逝”的描写,表现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禅宗强调生命的无常性,生命在刹那间生灭变化。诗中白蝴蝶短暂的停留与飞舞象征着生命的无常,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描写蕴含着禅宗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提醒人们要在无常的生命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是显露出对内心感悟的禅意重视,表现了内心深处的触动。
“我,一定是深爱过这样的场景”“细小的窸窣的,胸口酥麻的温热”等表达,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场景的深刻感悟。禅宗注重内心的修行和对内心体验的重视,诗人对自然场景的这种内心感受,类似于禅宗中通过内心去体悟世界的方式。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景象,更是内心的触动,这种对内心感悟的强调有一定的禅宗思想影子。还表现了记忆与内心的关系。“我怎能一次次地想起”体现了记忆在诗人内心的反复作用。在禅宗思想中,内心的境界和体验往往与记忆、过往的经历等有关。诗人对过去场景的记忆不断在内心涌现,这暗示着诗人通过对记忆的回味来探索内心的宁静或者某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就像禅宗通过对内心的省思来达到解脱或觉悟一样。
四
林莉的这首诗在看似描绘乡村自然景象的背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从生态与环境方面,诗人珍视乡村自然生态资源。诗中的白蝴蝶和豌豆花是乡村自然生态的典型代表。白蝴蝶在豌豆花上停歇,豌豆花的浅蓝在田垄间蔓延,这些画面展示了乡村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美好。这启示人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重视乡村原本的生态资源,保护那些独特的动植物群落和自然景观。就像诗中描绘的简单而美好的自然事物一样,乡村的山水、田园、森林等都是宝贵的财富。例如,许多乡村都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或者古老的树林,这些都应该得到保护,而不是被过度开发破坏。这有助于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生态基础。而且还要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诗中通过描写“那阵扑面的气息”“细小的窸窣的,胸口酥麻的温热”等,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环境给人带来的身心愉悦。在乡村振兴中,要致力于打造这样生态宜居的环境。
从文化与记忆传承方面看,诗人注重传承乡村文化记忆。诗人对“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场景的深爱以及不断的回忆,体现了乡村记忆的重要性。这种记忆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记忆。例如,乡村有独特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记忆往往与乡村的自然景象、传统劳作方式等紧密相连。像一些地方的传统农耕仪式、手工艺制作等,都应该被保护和传承,让乡村的文化底蕴得以延续,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能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诗中的乡村自然景象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重视和挖掘,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比如,以诗中的白蝴蝶和豌豆花为灵感,可以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举办乡村文化节等活动。这不仅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还能带动乡村的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振兴。
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乡村吸引力方面看,诗人唤起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诗人直白地表达出对乡村自然场景的深爱,这反映出乡村生活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乡村振兴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无论是乡村的宁静、自然之美,还是乡村邻里之间的淳朴关系等,都应该被宣传和弘扬。可以通过乡村生活体验活动、乡村纪录片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生活的美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振兴事业,包括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生活等。这可以提升乡村吸引力。诗中的乡村自然景象充满吸引力,从长远来看,要把乡村建设成一个既有自然美景又有发展机会的地方,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样,在“春日恋歌”中,才不会辜负“白蝴蝶与豌豆花的记忆”。
诗人简介
林莉,江西上饶人。诗文见《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报刊杂志。出版诗集多部,入选21世纪丛书2010卷。曾获2014江西年度诗人奖,2010年第八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红高梁诗歌奖,扬子江诗学奖等。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中国作协会员。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现居江西上饶。
评论作者简介
杨国庆,男,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文艺评论》,《今古传奇》,《武汉文学》,《南方文鉴》,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作家网等国家级、省级与市县台报刊网发表各类文章2,680多篇,其中文学评论185篇,112万字。还有6部600多万字的长篇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加微信:13971702497)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