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未来在青年,青年诗人的培养需要大学的参与。为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2024年度“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更好地服务基层写作者,了解当下校园诗歌及高校诗歌社团的发展现状,发现并梳理校园诗歌创作的新鲜经验和问题对策。2024年10月27日上午,《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开展实地调研,就高校诗歌社团的历史沿革、发展前景、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校园诗人的写作情况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交流。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高金光、人文学院院长白春超、人文学院副书记朱利娟、人文学院副院长张悦、教师王燕、刘蕙心,《诗刊》社编辑隋伦、丁鹏、寇硕恒、罗曼,诗人杨泽西以及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宋韵诗书学社社长邓诗译、河南大学羽帆诗社社长陈有为等十余名学生参与了调研座谈。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详细介绍了此次调研活动的具体方向及针对性问题,并结合《诗刊》社的具体工作,表达了对大学生诗歌及高校诗歌社团发展的期许。他认为,现代诗歌的发展要寄希望于青年诗人,年轻时有诗歌理想,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非常有助益的。“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历来受到重视,诗歌中包含了对亲情、友谊、正义等的重视,是一种很好的价值教育、情感教育。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积极开展中国新诗版本馆的建设,并举办了一系列诗歌交流活动,说明学校有着非常好的诗歌氛围。文学是永久的,文学诗歌社团也往往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校园社团,希望通过沟通交流,不断开展现代诗教的新的尝试。
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高金光对《诗刊》一行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他重点介绍了中国新诗版本馆的建设,表示通过与《诗刊》社的合作,丰富了校园的诗歌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诗歌、学习诗歌的机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校园诗歌的创作也在发生变化,相比于以前要更加丰富和多元,面对快速发展的环境与挑战,他认为校园诗歌也要更加主动地去呈现这样一种新的景象与面貌。
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的白春超、朱利娟、张悦、王燕、刘蕙心几位老师,分别就校园诗歌教育的开展、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引导、高校诗歌社团的组织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在诗歌教育方面,现代诗的鉴赏及写作课程的开设仍然偏少,使得学生更愿意借助古典诗歌的力量来表达自身情感,对现代诗歌史的了解不够深入。在诗歌创作引导方面,由于缺少与当下诗歌创作现场的联系,教师更多的是从学生诗歌素养的提高层面提供指导,而很难在具体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向上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在诗歌社团的组织方面,缺少一个让本校社团成员与全国其他高校的文学诗歌社团取得联系的平台,从而限制了学生们走出去的机会,不利于自我创作风格的寻找和自身创作水平的定位。
来自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宋韵诗书学社的邓诗译同学及河南大学羽帆诗社的陈有为同学,分别对各自社团的历史沿革、组织情况、成员人数、自有刊物、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就校园诗歌的创作与发展、诗歌社团的现状与困境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们看来,两校的诗歌社团创社时间久,有着浓厚的创作氛围,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偶有社团成员发表和获奖。面对新的校园文化和诗歌创作环境,诗歌社团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社团的活动资金相对紧缺,新成员的招募难度不断增大;缺少与一线活跃诗人及理论家的联系,较难请到相关专家进行授课;缺少与其他高校文学社团的联系,诗歌发表的渠道较少,等等。
毕业于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的诗人杨泽西及学院的学生代表也结合各自的创作经历就调研问题进行了交流。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深入大学校园,对基层校园诗人的创作现状及高校诗歌社团的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年轻干部修好基层这门课的重要批示精神。会后,《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将结合此前线上、线下调研结果,形成书面报告,以期对校园诗歌的发展及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丰富有所助益。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