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届青春诗会代表
王晓笛先生有次和我们聚会的时候,提到参加同一届青春诗会的学员之间,应该如何称呼?我们大多称之为“同学”,同学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提升于同一所学校也。青春诗会是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是青年诗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参加青春诗会,是青年诗人通过自身的积淀、通过出众的创作才华、通过千里挑一的选拔,才有机会进入这所“学校”,从而亮相于诗坛。青春诗会这所学校,虽然没有固定的校址(也许《诗刊》社的社址就是校址,中国诗歌网就是网校的网址),但有高山仰止的恩师——每个学员都有优秀的导师进行指导;有深入浅出的诗歌课堂——诗歌讲座、作品改稿会等等。犹记得我们第34届青春诗会,一位导师对学员的作品,是逐字逐句校改的,学员的诗歌打印稿上,有密密麻麻的批注痕迹。学生在学校能学到知识,绝大多数学员也在青春诗会上获得了诗艺的提升和内心的丰盈。学生在学校收获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青春诗会也是如此。我记忆中最清晰的是,青春诗会最后一晚,我们十几个人在落满月光的山路上漫步,有女同学唱起歌。歌声澄澈,月光如洗。
王晓笛先生觉得“同学”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同学”用得太多,鲁院是同学,老年大学也是同学,缺乏个性,没能把青春诗会的特点显示出来。我当时提了一个“青友”——一起当兵的人叫战友,一起旅游的人叫驴友,一起参加青春诗会的人,就叫“青友”吧。青友和亲友读音相近,诗可以群,诗可以亲。提出来后,大家觉得还挺好的。虽然晓迪哥已经离开了我们,但青春万岁,友谊万岁,诗歌万岁。
感谢青春诗会,我获得了14个青友,我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也真正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写诗,诗歌对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也开始懂得,写诗是在语言的殿堂里排序,每一粒汉字,都有它正确的位置。这些年,我的生活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坚持——就像王小波所说的,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所以感谢青春,感谢诗歌,感谢幕后的付出者和幕前的坚守者。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