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冬,我和其他15位诗友一起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学院里,参加第十四届青春诗会。
从繁忙的工作中脱身而出,轻松愉快来参会的我没有想到,连续几天高强度的以诗艺切磋为主的交流,对我后来的20多年写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小组的改稿老师是邹静之,静之先生眼光好,对语言细节非常敏锐,对我的组诗提了很多具体意见。更有意思的是,他会强调这些意见仅供参考,不需要点到必改。我基本没改,不是年轻气盛,而是听懂了他的道理,好多具体问题,自己没找到更好的方案。在后续的写作中,我经常把静之先生重视的点,特别是诗歌整体结构方面的强调,不由自主地拿出来对照新作,就像拥有了一个可以携带多年的镜子。
另外一个意外,就是诗友们的实力非常强,给了我很大压力,也激发出我提高诗艺的强烈欲望。当时的光明日报是这样报道的:这届诗会与历届诗会相比,规模最大,颇具代表性和涵盖面,是《诗刊》社对九十年代我国青年诗歌创作的一次检阅和回眸。所以,我也非常幸运,能和一批好诗人一起砥砺诗意,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而参与诗会,只是一个开始。后续的岁月里,我和这些诗友联系密切,好几位成为毕生挚友,谈起诗歌可以毫无保留,痛快淋漓。
这是青春诗会的另一个价值,把每个阶段较有代表性的青年诗友集合在一起,有培训,有交流,有竞争,而这样的集训永不结束。
从时间的长河俯视40届青春诗会,就能看到被诗刊集合起来的40个方阵,在汉语的旷野上默默前行,这样的画面何其壮观。
由此看出,诗刊的青春诗会,不仅仅是一个刊物的品牌活动,而是对中国诗坛的40次输血,是对青春和未来的40次托举,对当代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从1980年开始的青春诗会,至今还在,无数新的方阵还会不断地集合起来,和之前一样,他们的步伐仍将不断开拓汉语之美的边界。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