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韩国作家韩江,是第一位荣获该奖项的亚洲女性作家。
“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她对肉体与灵魂、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以激烈而富于诗意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的创新者。
最初,韩江以诗歌初入文坛,1993年她在《文学与社会》发表诗歌《首尔之冬》,第二年于《新春文艺》发表短篇小说《红锚》,她曾说:“我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我的小说与诗有很大重叠,写诗让我进入情绪。”
韩江1970年出生于韩国光州广域市,是当代韩国文坛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凭借《素食者》击败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大江建三郎、埃莱娜·费兰特等一众世界性作家,拿下亚洲首个布克文学奖。
韩江出身于书香世家,14岁时便清楚地为自己定下写作为一生志业。在她笔下,几乎读不到热烈慷慨的生活,一切都是静水深流,人物在冷峻的描写中各自缝补着自己破碎的内心世界——尽管有时候,这种“修补”是以几近惨烈方式达成的。
从《素食者》到《植物妻子》,以及关于63样白色事物的小说《白》等作品,韩江以一种近乎洁癖的本能细致打磨着每一句话语,用诗意的、譬喻深远的文句结构故事,不断深入人性的暗处,也在其中打捞微弱的光亮。
首尔的冬天(12)
某一天,某一天到来
如果那一天你到来
如果那天你化为爱走来
我满心都会是水蓝色,你的爱
沉浸在我的心里
真不忍心呼吸
让我成为你的呼吸,让我成为你
嘴唇里的无尽喘息,如果你来了,爱情啊
如果你能来
我会让你聆听
我薄冰流淌的脸颊上,你曾经喜欢过的
江水声
某个深夜的我
某一个深夜
我凝视着
从白色碗里的米饭上方
升起的腾腾热气
那时我才知道
有什么已永远过去
此刻也是一样
永远地在流逝当中
该吃饭了
我把饭吃了
镜子彼端的冬天(11)
下雨的动物园
沿着铁窗走着
小河鹿在树下避雨玩耍的时候
母亲在稍远处守候
完全就像人类的妈妈和孩子那样
广场上还在下雨的时候
女人们戴着绣有被杀孩子们名字的
白色头巾
以缓慢的步履前进
无题
有什么灰白的东西漂浮着,一起走着,流
淌着。抹不掉,也甩不开,真是个执拗的家伙。
无法沟通,怎么都不离开。我想逃走,直到无法
脱逃为止,因为无法脱逃,想转身抓住。无法抓
住,双臂交叉,抓不住,但偶尔
当我独自哭泣的时候
顺着我的掌心,静静地
颤抖,凝聚
翅膀
我不知道那条高速公路的编号
从爱荷华州到芝加哥的一条大路的边缘
一只鸟死去
刮风的时候
当巨大的汽车发出雷鸣声驶过的时候
如叶子般的翅膀静静地飘动
再走十英里左右
我乘坐的巴士开始被雨淋湿
那翅膀湿了
马克·罗斯科和我——二月的死
没有必要事先阐明
马克·罗斯科和我毫无关系
他生于1903年9月25日
死于1970年2月25日
我出生于1970年11月27日
现在还活着
只不过
偶尔想起
在他死亡和我出生之间经过的
九个多月的时间
他在工作室旁的厨房里
用刀划过两只手腕的清晨
那前后几天
我的父母行房
没过多久
一丁点的小生命
在温暖的子宫里凝结
在深冬时节纽约的墓地
他的身体还没有腐烂的时候
这件事并不神奇
只是悲凉
我的心脏当时还没有跳动
只是一个小点
不懂得语言
不知道光线
不懂得流泪
只是凝结在
浅红的子宫里
在死亡与生命之间
如同裂缝般的二月
坚持,再坚持
终于在即将愈合的时候
在冰雪融化了一半,更寒冷的泥土里
他的手还没有腐烂的时候
以上6首 卢鸿金/译
选自《把晚餐放进抽屉》
韩江诗集
蓝石
十年前梦见的
蓝石
还在那溪水之下吗
我已经死去
死后走在春日的溪边
啊,死了真不错
亮堂,像棉絮一样
轻飘飘
在透明的水波下
看到了白胖的
鹅卵石
好明亮
一个,两个,三个
原来还在那里
蓝得格外宁静的
那块石头
不知不觉想伸手捡起来
一瞬间领悟
那需要重新活过来
一瞬间心痛
那需要重新活过来
我睁开眼睛
夜已深
梦中的眼泪依旧如此温暖
十年前梦见的蓝石
有没有捡起
又被弄丢
有没有人永远忘记
还是不是黎明的浅眠里
潜入的那道蓝色影子
十年前梦见的那颗
蓝色石头
回到那条闪闪发光的小溪
透过水面望去
是否还在那里
明眸一样静寂
2005年5月30日,济洲岛春天的大海洒满了半顷阳光,鱼麟般的咸风狠抽着我的身体,宣布从此你的生命就是赠品
我看到了幼鸟飞起
眼泪尚未吹干
序诗
若有一天,命运找上门来
问我一句
我是你的命运,到现在
你还满意吗?
我会久久地静静拥抱
或许还会流下眼泪,心
已无一丝波澜,不知
能否感觉到
早已不再有任何欲念
你,我偶尔能感觉到你
我会这样说么
我会说
感受不到你的时候
我知道你一直与我同在么
不,语言是不需要的
我一言不发
你
也无所不知
我爱什么,悔什么
拼命又徒劳地找寻什么
无止境的纠缠
执着
像瞎眼的乞丐抚慰
偶尔还要背弃你
所以
你有一天来找我
面对面相见
我会久久凝望
你轮廓之间
深陷的眼窝和鼻梁的脊线
晒过
又抹去的光影
斑驳在
你的脸颊
上的
恢复期之歌
接下来
为什么活着
斜躺在床
想这个问题
有阳光
洒在脸上
直到阳光走过
静静地
闭上眼睛
某天,我的肉
某天,睁开眼
像水一样
第二天再看,像墙壁
又像年久的水泥内墙
尘土飞扬的春季
蹲在车站呕吐的时候
像一块破烂的抹布
像不好使的水果刀上
钝掉的刀刃
回到家躺下的每个夜晚
就像一颗颗
披着泡沫的
止疼药的糖衣
某天,再睁眼一看,重新变成水
人生啊 重新流回到我的
血管里流淌
没事儿
出生两个月的时候
孩子每天晚上都哭
不是肚子饿
也不是生病
无缘无故
从太阳落山到夜晚,足足哭三个小时
怕泡沫般的孩子破碎
我双手抱住
无数遍在屋里走来走去地问
怎么了
怎么了
怎么了
我的眼泪
还会掉在小孩的眼泪中
终于有一天
说了一次
不是别人教过
好了
好了
现在没事了。
如同谎言
虽然孩子的哭声没有停下
相反我的哭泣
变软了,或许是
偶然的巧合
几天后,小孩傍晚再没哭
过了三十我才明白
我内心的你在哭泣时
该怎么做
就像看着怀里哭得撕心裂肺的小孩一样
对咸咸的泡沫般的眼泪说
没事。
不是为什么这样
没事。
现在没事了。
夜的素描(选一)
怀疑死掉的一棵
黑树,重新披满了翠衣
看着看着,天黑了
嫩绿的芽上流着血
黑夜锁住了喉舌
擦除的光
划过透明的鞘
(因为活着)
把手伸向了根部
夜晚的叶子
蜷缩在微蓝的
黑暗里
以为在等待夜晚的降临
却等来清晨
时间像过了
一百年
我的身体
深得像大缸
回想舌头和嘴唇
我后悔了
好像能理解
站起来
再要披星戴月
走一百年
那片夜晚的叶子
用别的光翻身 沉浸在
黑暗里
漆黑之家
那天牛耳洞
飘起了细雪
灵魂的好同志,我的肉体
每次流泪都发冷
走吧
犹豫什么
梦想徘徊吗
花一样灯火通明的两层小楼
我在下面学会了痛苦
愚蠢地伸出了手
从未到达过的欢喜国度
走吧
还在期待什么 继续往前走
我朝凝结在屋脊上的记忆走去
走过去,抬头看,灯罩里面
那是一间漆黑的房子 漆黑的
灯光之家
天色阴沉,在黑暗中
菜鸟们
承甩自己的体重飞起来
我该死几次 才能那样飞翔
谁也不会牵我的手
什么梦好美
什么回忆
那么灿烂
像母亲指尖一样的细雪
轻拍我凌乱的眉毛
击打冰冷的脸颊
又温柔地抚慰
快点走吧
以上9首 洪君植/译
2013年,《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在韩国采访了韩江,收录在《必须写下我们》一书中。
吴越:你是如何登上文坛的?
韩江: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独裁和军部统治结束的时期,从那时开始,在韩国文学界,讲宏观的、社会性的作品没有市场了,作家和读者都更注重探索内心的、个人的东西。1993年我发表《红锚》登上文坛,算是从“作家揭露社会”的强迫症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代作家。当时出了不少年轻作家。
吴越:1988年汉城奥运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韩江:我当时正在补习班里复读呢,窗子旁边在传递圣火。我当时心情可想而知是不好的。
吴越:你的父亲也是一位作家,你如何看待文二代的身份?
韩江:我开始发表作品时只有二十多岁,当时很不愿意别人说我是谁的女儿。我自己更是能不提就不提。现在我从事创作也有二十多年了,能够坦然道出自己是谁,父亲是谁了。这是一件很有感情、很有人情味、很棒的事实。其实,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幸运的事情就是父亲是一位作家,我因此得以在小时候就看了很多的书,拿到什么书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看书是我童年唯一的乐趣。
吴越:你如何看待父辈们、上一代作家的作品?
韩江:可以说两代人写的小说完全不一样。主题不重合,类型也不一致,关心的事情也不一样。不过我并没有刻意区分作家的代际,因为我觉得只要是和国内作家在一起写作,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吴越:《玄鹿》之美丽和伤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个传说是韩国本土的吗?
韩江:这个故事可能是来自中国的。我最初看到它是从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想象中的动物》这本书中。书中写到这只鹿为了想要从地下来到地上,见到阳光,就向人们交出了它的蹄子和牙齿,保证不会伤害人,但是它一来到地上,就融化了。化了之后变为一摊泪水,这是我加上去的。二十多岁时,我读到了这个故事,二十五岁时,我想写一个煤矿题材的故事,当时就想要把这个传说放进去,二十八岁,写成了《玄鹿》。
博尔赫斯
吴越:评论家说你拯救了“故事”,你是怎样做到的?
韩江:我写《玄鹿》时也写到了煤矿生活,也写了人们的痛苦。我两个都想兼顾,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关于煤矿,但其实里面的人物义仙、仁英,还有后面的摄影家,他们生活在地下,想寻找光明。所以题目取为“玄鹿”,在韩国是黑鹿的意思。我们人本身就是玄鹿,都想从黑暗的地方出去寻找光明。
吴越:你怎么看待小说中的爱情关系?
韩江:男女爱情是人类的基本条件。男女之间也是可以存在友谊的,以平静的心态是可以保持友谊的。不过,我写小说并不是讨论爱情,而是讨论“人是什么”这个主题。人的感情是很复合的东西。我就是想要把复合的感情细腻地表现出来。这个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有比较迫切的孤独、怜悯、情感,他们分享着彼此经历的不同。
吴越:你所探讨的“人是什么”这个主题,有没有心得和我们分享?
韩江:我的写作主题,从大的方面来看确实就是“人是什么”,现在我也不断在思考这个主题,每次写小说时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写《玄鹿》时我就想,人是什么,人就是和玄鹿一样的存在吗?我写第二个长篇《你那冰冷的手》时,我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人是什么?人的脸是什么?人的脸是不是假面,人是不是生活在假面中所以才会孤独。我写第三部长篇小说《素食主义者》时,思考的是人能不能完全地去除暴力,能不能在去除暴力的状态下生存下去。我现在写第六个长篇小说《少年来了》也是问这个问题。
吴越:怎么会想起来写《素食主义者》这样一个“妻子”的形象?
韩江:《素食主义者》的灵感来自韩国作家李箱的笔记中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认为只有人,才是(真正的)植物。”我常常莫名地联想起这句话。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植物妻子》,写到一个女人会逐渐变成植物,这是我至今为止最用心去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后来我重读自己的这篇小说,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感觉,一定要再好好写一下这个形象。于是,果真接下去写成了一个长篇《素食主义者》。
《素食者》
韩江 著 胡椒筒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版
吴越:写长篇是证明自己还是内心真正的需要?
韩江:内心需要。我喜欢写长篇,一般每写一篇需要一年到三年的时间。我觉得我的人生属于小说。我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负担感。写第一部长篇《玄鹿》是比较困难的,搜集资料很辛苦,但也第一次学到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保持平衡的经验。写长篇的苦恼是在经济方面影响比较大。短篇一般一个月内可以完成,对生活没有影响,但是写长篇的时候,收入无着,最困难的是自己沉浸于其中,最后写完了还得出来,这个过程让人感觉到累。哪怕写到第六个长篇了,也还是一样,感觉每天的写作同时也是和生活在做斗争。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和人们沟通。我只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写作和生活。
吴越:你参加过爱荷华写作营,在各国作家交流时,你觉得自己代表了韩国文学的哪个方面?
韩江:我是1998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写作计划的,当时与我同期的好像没有中国作家,有来自十八个国家的二十位作家。我没觉得我是代表韩国去交流的,在和别国作家打交道时,我的感觉就是,搞文学的人都是非常相似的,比起不同点,共同点更多。我好像只不过是跑过去确认了一下我们有这么多相似点而已。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