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2024年9月9日到9月14日,我如愿以偿,到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参加业务培训。期间,学院安排我们参观221厂一些厂址。尽管以前来过多次,但都走马观花。这次参观后,感触颇深,写下以下文字。
《纪念馆里的惊叹》
走进纪念馆,那些鲜活生动的
文字、图片、铀矿石、
机床、仪器、日记本……
仿佛被高原的星光所浸润
记录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程
叙说着风云岁月的故事
由此,我记住了奇迹是
从李觉将军的“三顶帐篷”起家
从“锅碗瓢盆”奏鸣曲里诞生
我记住了原子理论是
在争分夺秒的“九次运算”中奠基
我记住了热火朝天
的“草原大会战”推进了追梦步伐
祖国安全的忧虑,大国间的博弈
成功时举国欢腾的喜悦与自豪
都在这里耳闻目睹,感同身受
栩栩如生的场景
还原着越来越感动的故事
比如,草原儿女听从党的安排
浩浩荡荡驱赶着牛羊
举家迁徙离别的感人故事
比如,郭永怀舍身保护资料的壮举
成为国家永怀星座
无不心潮彭拜,感慨万千
为国铸盾,隐姓埋名
他们让中华民族在诞生
一首美丽民歌的地方
挺起了巍巍脊梁
成为中国人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他们的精神永远照耀
在共和国的皇皇史册上
《行走596主题长廊》
漫步221基地的时间轴走廊
用心手触摸、寻觅、感慨
群星璀璨的元勋雕像石
和每一块镌刻姓名的镂空人名墙
苍桑岁月在眼前延伸
怀想锻造神盾、铸就丰碑的故事
我看见,工作人员正在
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讲故事
他坐在轮椅上,目光穿越时空
在一扇扇镂空人名的锈钢墙上
寻找自己和战友的名字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
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感激
他在这里寻找着过去的记忆
他好想看到了繁花似锦的未来
他向功勋和战友们们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桩心愿在长途跋涉中完成
《纪念碑前的沉思》
由张爱萍将军81岁时饱蘸深情题写的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
矗立在曾经火红而神秘的草原上
金制闪亮的行草书洒脱在高天留云下
设计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
碑高16.15米象
征着1964年10月16日15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怎能忘记,1934年10月16日
红军开始了万里长征)
碑顶上银白色的圆球
寓意园了核弹梦,衬托强国梦
醒目的棕红色盾牌
象征核武的防御性质和力量
盾牌上的九颗圆钉与飞鸽
宣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决心
当年将军在北京动员时
与科研人员一起激情诵读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说要走古人没有涉足之路
说要把浩荡春风也引渡到草原
他们义无反顾奔赴金银湖草原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成为回荡在他们心中永远的韵律
那是永远的家国情怀
那是星辰大海般的追求与梦想
他们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梦想
高高的纪念碑展示着
英雄们不屈的脊梁 高傲的头颅
将军情系原子城
将军多次担任试验总指挥
将军的诗词有剑气神韵
将军关心基地人员安置
将军的心牵挂着金银滩的冷暖
基地的人都知晓将军的心很热
一个故事听着听着眼睛湿润了
一位白发母亲带着儿子儿子
小心翼翼怀抱着黑包
当母子听完讲解员的解说词后抱头痛哭
……讲解员知道了母子俩的来意
领着英雄的亲属来到纪念碑前
母子俩从包里取出骨灰盒
端放在台阶上久久不肯离去
遵照逝者的意愿
俩人小心翼翼地把骨灰撒在
英雄曾经战斗过的火热草原上
站在令人心潮彭拜的纪念碑前
我们手端纪念碑样的书签
集体铿锵有力地诵读
印制着527字洋洋洒洒的碑文
听那:
“这一壮丽的事业
是几代人连续奋斗的结晶,
多少人为之贡献了青春年华,
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
共和国不会忘记……”
这文字仿佛回荡在草原上空
我们神情肃然 热血也沸腾
我们这里重温入党誓词
铭记先辈们的勋功伟绩
传承弘扬: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两弹一星精神
我们爱这滚烫滚烫的词语
这是新长征上的最大底气和力量
不忘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赶路
不忘为祖国献身奋斗的功勋们
是为了更好地继承遗志永前行
《上星站:遇见两只鹰》
空旷草原
风掠过布满铁锈青苔的地面
两旁,钢筋混凝土立柱耸立
塔吊眩晕地横跨期间
凝视遐想着这片天地
它们的影子在日落中拉长
又渐渐隐去
锈迹斑斑的铁轨边
一辆运输火车静静地等待
它的轮轴上
缠绕着岁月的沧桑和远方的梦想
可以想象,在夜以继日的当年
蒸汽轻启,一声长鸣划破寂静
载着铸剑为犁的使命 也载着神奇故事
驶向马兰花盛开的大漠戈壁
惊天动地的巨响里蘑菇云升起
从此撑起中国和平的天空
两只鹰落在塔吊顶
俯视朝拜而来的人群
它俩仿佛耳语
“追逐信仰的人,值得怀念”
不一会儿,又展翅飞向天际
留下对草原无尽的遐想与敬畏
《六分厂:爆轰试验感悟》
四周连绵不绝的山上云雾缭绕
驱车到“亚洲第一坑”石碑处下车
不远处横卧着一座“地堡式”房屋
那是爆轰试验观测室
1.3米厚实的墙壁锈迹斑斑
坑坑洼洼的小槽
冲击波留下的痕迹
仿佛镌刻着英雄们的
热情与坚韧
暗室里摆着精密仪器
那一架高速转镜扫描相机
像是探秘者的眼睛
观察记录原子间细微的聚合裂变
那繁复的数据记录、验算
如同智慧的瑰宝
它们汇集、融合、升华
勾勒出原子科学的全貌
它长着圆型的、方口型的
大小不一的“眼睛”
如同它的心灵之窗
永远敞开着心扉
随时等待着与亲近的人对话
它倾听着风的低语,雨的歌唱
与这个世界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也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触碰
我听见了它的低语与对话
人类在反复实验中
找到打开通向星海的钥匙
那是父亲们尊重科学的声音
也是勤劳智慧的回响
这里也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
红色研学的脚步在这里停留
一次又一次接受精神的洗礼
《达玉部落的荣耀》
在那遥远的海北草原
屹立着一个神秘的族群
———达玉
他们的历史悠久而深邃
如同那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
承载着无数的史诗和传说
达玉,这个名字多么坚韧
在风雪中磨砺,在岁月中沉淀
他们的子民,拥有鹰的眼睛
能洞察世间的真伪与善恶
他们有虎的勇气
面对艰难困苦从不退缩
他们有金银滩草原般宽阔的胸怀
能容纳天南海北的家事国事
那年那月冬天
世居在这里的6700多达玉人
驱赶着几万牛羊走向远方安家
他们把小家交付给了大家
这个美丽的故事与那首民歌一样
永远在这里传唱而迷人
他们离开家园时,痛,像雪崩那样来临
达玉人告别家园走向了雪山深处
这里的新主人
是一群怀揣梦想的神秘人
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
当完成这一代人的使命后
又离开了崭新的家园
走向更远的远方在奋斗
依依惜别时,还是一个痛字
像羊群离开了牧羊人的呼唤
该回来的还是自己的青青家园
金露梅离不开银露梅的追随
银露梅离不开金露梅的依偎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达玉人编织着美丽的梦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绘制出
一幅幅青海湖般壮丽的画卷
在蓝天白云下吟唱着
湟鱼洄流的生命赞歌
这是关于达玉的故事
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部落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
诠释着生存的意义
在海北的长河中
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走进纪念馆,那些鲜活生动的
文字、图片、铀矿石、
机床、仪器、日记本……
仿佛被高原的星光所浸润
记录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程
叙说着风云岁月的故事
由此,我记住了奇迹是
从李觉将军的“三顶帐篷”起家
从“锅碗瓢盆”奏鸣曲里诞生
我记住了原子理论是
在争分夺秒的“九次运算”中奠基
我记住了热火朝天
的“草原大会战”推进了追梦步伐
祖国安全的忧虑,大国间的博弈
成功时举国欢腾的喜悦与自豪
都在这里耳闻目睹,感同身受
栩栩如生的场景
还原着越来越感动的故事
比如,草原儿女听从党的安排
浩浩荡荡驱赶着牛羊
举家迁徙离别的感人故事
比如,郭永怀舍身保护资料的壮举
成为国家永怀星座
无不心潮彭拜,感慨万千
为国铸盾,隐姓埋名
他们让中华民族在诞生
一首美丽民歌的地方
挺起了巍巍脊梁
成为中国人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他们的精神永远照耀
在共和国的皇皇史册上
《行走596主题长廊》
漫步221基地的时间轴走廊
用心手触摸、寻觅、感慨
群星璀璨的元勋雕像石
和每一块镌刻姓名的镂空人名墙
苍桑岁月在眼前延伸
怀想锻造神盾、铸就丰碑的故事
我看见,工作人员正在
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讲故事
他坐在轮椅上,目光穿越时空
在一扇扇镂空人名的锈钢墙上
寻找自己和战友的名字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
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感激
他在这里寻找着过去的记忆
他好想看到了繁花似锦的未来
他向功勋和战友们们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桩心愿在长途跋涉中完成
《纪念碑前的沉思》
由张爱萍将军81岁时饱蘸深情题写的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
矗立在曾经火红而神秘的草原上
金制闪亮的行草书洒脱在高天留云下
设计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
碑高16.15米象
征着1964年10月16日15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怎能忘记,1934年10月16日
红军开始了万里长征)
碑顶上银白色的圆球
寓意园了核弹梦,衬托强国梦
醒目的棕红色盾牌
象征核武的防御性质和力量
盾牌上的九颗圆钉与飞鸽
宣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决心
当年将军在北京动员时
与科研人员一起激情诵读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说要走古人没有涉足之路
说要把浩荡春风也引渡到草原
他们义无反顾奔赴金银湖草原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成为回荡在他们心中永远的韵律
那是永远的家国情怀
那是星辰大海般的追求与梦想
他们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梦想
高高的纪念碑展示着
英雄们不屈的脊梁 高傲的头颅
将军情系原子城
将军多次担任试验总指挥
将军的诗词有剑气神韵
将军关心基地人员安置
将军的心牵挂着金银滩的冷暖
基地的人都知晓将军的心很热
一个故事听着听着眼睛湿润了
一位白发母亲带着儿子儿子
小心翼翼怀抱着黑包
当母子听完讲解员的解说词后抱头痛哭
……讲解员知道了母子俩的来意
领着英雄的亲属来到纪念碑前
母子俩从包里取出骨灰盒
端放在台阶上久久不肯离去
遵照逝者的意愿
俩人小心翼翼地把骨灰撒在
英雄曾经战斗过的火热草原上
站在令人心潮彭拜的纪念碑前
我们手端纪念碑样的书签
集体铿锵有力地诵读
印制着527字洋洋洒洒的碑文
听那:
“这一壮丽的事业
是几代人连续奋斗的结晶,
多少人为之贡献了青春年华,
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
共和国不会忘记……”
这文字仿佛回荡在草原上空
我们神情肃然 热血也沸腾
我们这里重温入党誓词
铭记先辈们的勋功伟绩
传承弘扬: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两弹一星精神
我们爱这滚烫滚烫的词语
这是新长征上的最大底气和力量
不忘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赶路
不忘为祖国献身奋斗的功勋们
是为了更好地继承遗志永前行
《上星站:遇见两只鹰》
空旷草原
风掠过布满铁锈青苔的地面
两旁,钢筋混凝土立柱耸立
塔吊眩晕地横跨期间
凝视遐想着这片天地
它们的影子在日落中拉长
又渐渐隐去
锈迹斑斑的铁轨边
一辆运输火车静静地等待
它的轮轴上
缠绕着岁月的沧桑和远方的梦想
可以想象,在夜以继日的当年
蒸汽轻启,一声长鸣划破寂静
载着铸剑为犁的使命 也载着神奇故事
驶向马兰花盛开的大漠戈壁
惊天动地的巨响里蘑菇云升起
从此撑起中国和平的天空
两只鹰落在塔吊顶
俯视朝拜而来的人群
它俩仿佛耳语
“追逐信仰的人,值得怀念”
不一会儿,又展翅飞向天际
留下对草原无尽的遐想与敬畏
《六分厂:爆轰试验感悟》
四周连绵不绝的山上云雾缭绕
驱车到“亚洲第一坑”石碑处下车
不远处横卧着一座“地堡式”房屋
那是爆轰试验观测室
1.3米厚实的墙壁锈迹斑斑
坑坑洼洼的小槽
冲击波留下的痕迹
仿佛镌刻着英雄们的
热情与坚韧
暗室里摆着精密仪器
那一架高速转镜扫描相机
像是探秘者的眼睛
观察记录原子间细微的聚合裂变
那繁复的数据记录、验算
如同智慧的瑰宝
它们汇集、融合、升华
勾勒出原子科学的全貌
它长着圆型的、方口型的
大小不一的“眼睛”
如同它的心灵之窗
永远敞开着心扉
随时等待着与亲近的人对话
它倾听着风的低语,雨的歌唱
与这个世界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也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触碰
我听见了它的低语与对话
人类在反复实验中
找到打开通向星海的钥匙
那是父亲们尊重科学的声音
也是勤劳智慧的回响
这里也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
红色研学的脚步在这里停留
一次又一次接受精神的洗礼
《达玉部落的荣耀》
在那遥远的海北草原
屹立着一个神秘的族群
———达玉
他们的历史悠久而深邃
如同那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
承载着无数的史诗和传说
达玉,这个名字多么坚韧
在风雪中磨砺,在岁月中沉淀
他们的子民,拥有鹰的眼睛
能洞察世间的真伪与善恶
他们有虎的勇气
面对艰难困苦从不退缩
他们有金银滩草原般宽阔的胸怀
能容纳天南海北的家事国事
那年那月冬天
世居在这里的6700多达玉人
驱赶着几万牛羊走向远方安家
他们把小家交付给了大家
这个美丽的故事与那首民歌一样
永远在这里传唱而迷人
他们离开家园时,痛,像雪崩那样来临
达玉人告别家园走向了雪山深处
这里的新主人
是一群怀揣梦想的神秘人
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
当完成这一代人的使命后
又离开了崭新的家园
走向更远的远方在奋斗
依依惜别时,还是一个痛字
像羊群离开了牧羊人的呼唤
该回来的还是自己的青青家园
金露梅离不开银露梅的追随
银露梅离不开金露梅的依偎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达玉人编织着美丽的梦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绘制出
一幅幅青海湖般壮丽的画卷
在蓝天白云下吟唱着
湟鱼洄流的生命赞歌
这是关于达玉的故事
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部落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
诠释着生存的意义
在海北的长河中
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注释:
1956年6月,为争口气,把“596”叫“争气弹”
“亚洲第一坑”就是处理核工业废物的填埋坑。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