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典的几点思考

作者: 2024年09月02日10:54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前段,我的一首小诗《游北戴河》船归霞起日徐沉,小女沙滩仍找寻。粉手捧来花贝壳,说能听到海声音。有幸被中国诗歌网评为每日好诗,在参加网上直播时,有诗友问我用典的问题,因当时比较仓促时间也比较紧,回答时有些话没展开讲。现正式回答如下,一家之言,供诗友参考!也请方家批评指正!
       我个人还是喜欢平实浅显的那种诗。诗词篇幅短小,尤其是五绝,短短20个字,用典可增加诗词的厚度和容量,但是也增加了理解和传播的难度。我的观点是,如果要用典,尽量用一些常见的典,尽量不用或少用生僻的典,用典在于化合无痕。我个人喜欢浅显易懂、平实如话的好诗,小学生都能读懂又富有诗意的诗,那肯定是好诗,也利于传颂。很多千古绝唱就语言平实,却诗味浓郁,影响深远。
       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可谓真正的千古绝唱。词中没有用典,也没有一个小学生不认识生僻字。‌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李煜作为一位伟大词人的艺术才华,而且深刻反映了作者的个人遭遇和家国情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李煜通过《虞美人》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亡国之痛,词中融入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使得这首词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共鸣。《虞美人》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其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通过自然与人生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于生命无常和现实无奈的感受,形成了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这首词不仅在李煜自己的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虞美人》不仅是李煜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曾得到女皇武则天的高度评价,后世誉之为唐诗"五绝"之首,广为流传,名垂千古。同样,诗中没有用典,也没有一个小学生不认识生僻字。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亦收录其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古诗,影响深远,经久不衰。
这首登楼诗,有其无出其右的震撼之力。据考,唐宋无数诗家曾争相模仿,欲一比高下。如"诗圣"杜甫的《望岳》,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苏轼分别创作的《登飞来峰》《题西林壁》等,都是模仿其意的经典名篇,但均屈居其下,未能超越。‌
前两句诗“万里景象尽收眼底”,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两句是境界升华,出人意料、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抒发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有情有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又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雄浑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此外,还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等名篇。
       由此可见,诗最重要的东西还是情感、意境和艺术手法,用典不用典并非好诗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